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航空港医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航空港医学

航空港医学

自五十年代大型客机投入航线使用以来,机场规模日益扩大,现代大型航空港的职工人数可达5~6万人,过往旅客每年可达1000万人次以上,迎送人数则为旅客人数的二倍。这就对职业医学、机场卫生、流行病学、机上食品与饮水卫生、飞机舱内卫生、航空事故营救、医疗急救、航空医学等提出许多新的问题,通过不断实践和研究,已逐步形成系统的航空港医学。
职业医学 旨在消除职业性危害,提高本港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工作人员和旅客的健康与安全。
航空医学服务 包括对飞行人员与空中交通管制人员进行体检、航空医学教育、卫生指导等(详见“民用航空飞行人员”、“空中女服务员”等),以及其它有关航空医学的谘询、研究与服务,如飞行事故营救与旅客适航性的谘询等(详见“民航事故”、“旅客适航性与空中急救”等)。
体检 除飞行人员外,对以下人员也需进行定期或不定期体检:
❶食品加工人员,每年至少作一次体检,重点是消化道疾病、肝功能、尿和粪便检查。
❷地勤人员,每2~4年作一次体检与听力检查。
❸接触燃料与有机溶剂的人员,每年至少检查一次血象与肝功能。
环境监测 飞机维修基地的微波辐射、有害气体、粉尘以及车间噪声等均应列为监测项目,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机场的背景噪声通常为85~90dB,人员防护要求应根据暴露水平而异:
❶发动机试车时,距飞机8m以内的工作人员应戴头盔及耳塞。
❷发动机工作时经常在飞机近处(8~50m)工作的人员应戴耳罩。
❸常在离飞机稍远处(50~120m) 工作的人员可只戴耳塞。凡经听力检查,证明在500~8000Hz范围出现确定性听力下降20dB以上者,均应采取措施,如建议调到低声强区工作等。
机场周围噪声也在监测范围之内,并可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❶建立缓冲区,如防护林带等。
❷改变起飞与着陆的航径,如离地后用较小上升角,以减少发动机的功率及降低噪声级,然后再增大迎角,使飞机迅速爬升,减少噪声覆盖面积;将着陆下滑角从常规的2.5°增至3°甚至4~6°,以减少噪声覆盖面积。
职业病防治 主要通过日常门诊注意发现早期征候,联系作业条件,制定防治计划。凡与职业危害有关的情况及病例,均应专门记录存档,定期分析。
急救服务 以飞行事故营救为其重点。此外,机场工作人员、过往旅客和接送人群中还可能有一定数量的外伤和急症患者。因此,应根据机场离城市的远近、旅客数量、航线数目和职工人数等,设立具有一定规模的急救服务点。还应对机场消防人员、保卫人员、司机等进行初级心肺复苏训练,并应备有机场急救室、救护车乃至复苏专用车等。
机场卫生
灭蚊 对候机室、机场宾馆、餐厅等的四周墙壁与死角应喷洒杀虫剂(如除虫菊酯、敌敌畏[DDVP]等)或作滞留喷洒(如二二三[DDT]等)。灭蚊的最有效办法乃是清除其孳生地并杀灭幼虫。对机场周围至少400m以内的区域,应填平坑洼,排除积水,并根据季节和气温条件定期施用杀虫剂消灭幼虫(夏季以每周二次为宜)。
灭蝇 以消灭其孳生地为主,辅以作好机场清洁卫生工作,并在室内喷洒速效(如除虫菊酯、DDVP等)或长效杀虫剂(如DDT)。因苍蝇习惯于在其孳生地周围200~300m以内的范围活动,故须注意清除候机室、餐厅、工作室、宿舍等周围300m以内的垃圾。
灭鼠 主要措施是清除其栖息场所,以及妥善保管粮食等以断绝其食物来源。建筑物宜采用防鼠结构:厨房与食品仓库的房门下缘离地间隙一般应不超过0.5cm; 房门下缘内外两侧均应包以至少7.5cm高的铁皮; 水管与电线引出处空隙应当用水泥封死。机库和其它房舍可用毒饵投入鼠洞内灭鼠。
垃圾处理 飞机上的垃圾桶系用聚乙烯材料制成,每到中间站都必须卸下清除,并用清洁液和消毒药水清洗。机场应有备份垃圾桶以便替换; 也可在垃圾桶内再加一聚乙烯衬里,连同垃圾一起处理。机场之垃圾可招引鸟类,威胁飞行安全,因此规定距喷气飞机跑道3000m以内,距螺旋桨飞机跑道1500m以内的范围,不许堆放垃圾。设置垃圾处理地点时,应考虑风向以免污染环境,还必须远离食品加工地点以免招引蝇和鼠类。通常采用焚化法或土埋法处理。有毒、有害与废弃食品 (可疑被污染之食品),不得随意丢弃,必须在卫生机关指导下处理。
卫生设施 旅客厕所和机场餐厅工作人员厕所应分开设置。旅客卫生设施数量大致应为:男厕所,至少每千名旅客设21个尿池、21个便池及24个洗手池;女厕,至少每千人设25个便池、25个洗手池。餐厅工作人员卫生设施数量大致为:每10人设1个洗手池,且每个工作间亦均应有洗手池; 每25人设1个便池,每75人设1间淋浴设备。
流行病学 根据飞行目的地之流行病学情况及疫情地图,组织机组人员进行常规或临时性的预防接种或药物预防。根据抵达客机的母港情况,为本场地面工作人员进行预防接种或药物预防。国际机场还应设置检疫床位。
检疫 国际旅行规定对三种疾病必须进行检疫:
❶鼠疫。来自发病地区或怀疑机舱内被污染时,应对旅客作为期6天的检疫。
❷霍乱。来自疫区时,须进行5天以内的检疫。
❸黄热病。由地方性流行区去易感区应持接种证明,无证明者检疫6天。
预防接种 根据国际规定,需对飞行人员进行关于上述三种疾病的预防接种。此外,还可根据情况进行补充接种。例如,对国际航线机组,还应作伤寒、副伤寒、破伤风等的疫苗接种。在出发前要对机组交代预防注意事项,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世界疫情通报,作有关目的地流行病的预防接种。对在热带地区停留较长时间后归来的机组人员,应作全面医学检查。飞往流行性感冒流行区时,除机组人员外,对儿童和老人也应进行预防接种。为完成此项工作,要求机场医务人员具备世界地区性流行病学知识,并及时掌握通航地区的疾病流行情况。国际机场的医务人员还应具备一定的热带病学知识,掌握必要的诊断技能,熟悉症状学、血清学、免疫学、血液涂片检查、血液及粪便细菌培养等。
预防服药 疟疾流行地区较广,感染机会多,因此应对机组与旅客进行药物预防。
机舱卫生
机舱内灭虫 为避免将受感染的昆虫在短时间内带到世界各地传播疾病,必须认真进行机舱内灭虫。此外尚有对农业的危害问题,因植物病虫害也可经飞机迅速传播。在WHO主持下,制定了标准的气溶胶配方 (如表1),用量为每100m3空间用药35g。普遍采用的灭虫方法是“起飞前灭虫”(blocks-away disinsecting): 滑出后起飞前,全部客舱、厕所、厨房都须喷药;驾驶舱在机组登机之前由地面机务人员负责喷药;货舱在装货完毕、关闭舱门之前由地面人员负责喷药。如因故未能起飞而滑回并打开舱门,则下次起飞之前需另行喷药。喷药过程中机内通风系统应调节到最低水平。理想的飞机舱内用杀虫剂应是:无臭,无刺激,无有害残留物,不损坏机件,不易燃,对人长时间暴露无毒,具有广谱杀虫作用,贮存与喷洒方便。

表1 WHO推荐的标准气溶胶配方

成 分重量%
除虫菊(含除虫菊酯 25%)
二二三
二甲苯
石油馏液
二氯氟基甲烷
三氯氟基甲烷
1.6
3.0
7.5
2.9
42.5
42.5

引自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MedicalManual,1979
灭蟑螂 可行的常规方法是用环碳合剂 (10%环氧乙烷和90%二氧化碳的混合物)熏蒸,每隔30~45天一次,恰好相当于其虫卵的孵化周期。如未按常规进行而使情况发展严重,则只能用有剧毒的氢氰酸或溴甲烷熏蒸方能奏效。
灭鼠 常用氢氰酸盘剂 (由吸附有氢氰酸溶液的纸板作成)进行熏蒸(氢氰酸浓度要求达到1g/m3)。熏蒸后未经充分通风,不准许机组人员与旅客登机。
消毒 为防止经接触与飞沫空气传播的疾病(如淋病、梅毒、癣、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结核等),以及经水与食物等传播的疾病(如霍乱、伤寒等)的蔓延,必须对病人的排泄物和飞机舱内设施进行消毒处理。对可见的污物污染,可喷洒消毒液;对可见的污物残迹,则须用消毒清洁液擦拭。传染病人不一定能被及时发现,因此应坚持日常的座舱清拭消毒。常规擦洗可用具有清洁、消毒、除臭作用的消毒清洁液。
飞机用消毒剂应具有:无毒性,不伤害皮肤,无臭,无腐蚀性,不易燃,作用迅速等特点。适于在飞机舱内使用者有以下几种:
❶两性去污剂(amphoteric detergent)。其穿透力与清洁性能好,无毒,无臭,有广谱杀菌作用,不为蛋白质中和,对pH变动不敏感,对机件损坏作用小,如十二烷基二甘氨酸(dodecyl-di-glycine)。
❷与肥皂混合的无臭酚类化合物。性能同上,如正苯甲基对氯酚(ortho-benzyl-parachlorophenol) 的肥皂溶液。
❸季铵化合物。可与肥皂混合,毒性小,无臭,对机件损坏作用小。
❹洗必太。不被肥皂中和,毒性小,无臭,有广谱杀菌作用,对pH变动不敏感,不易为蛋白质中和,对机件损坏作用小。
❺苯基硝酸汞。可用于粪便处理,如用于发现霍乱时。
如在飞行途中或中途停留时发现传染病患者,应立即进行机舱内消毒。须用上述消毒液擦洗座椅扶手、烟灰缸、厨房、食品柜、以及厕所,并保留30分钟,然后用温水擦洗干净。
机上厕所 有一保留水箱,实际是一污水池,水箱中之水循环使用,至飞行结束后与排泄物一同卸下处理,而不允许在空中排弃。水箱中应加入消毒清洁液,此药液应当具有以下特点:
❶在有粪、尿稀释的情况下,15分钟内可将病原微生物杀死。
❷本身无不良气味、并具有可在24小时内制止粪、尿臭味的作用。
❸可在1~54℃条件下贮存12个月而不致失效。
❹不含氯化锌,对铝合金无腐蚀作用。
❺对皮肤和粘膜无刺激性。
❻在气压为125mmHg、温度为27℃时,不产生大量气体。
❼闪燃点应在66℃以上。
❽用后排弃不致危害植物生态。
❾药液多采用蓝色,足以掩盖污水之内容。目前使用之机上厕所消毒药液多为甲醛溶液,灭菌所需之浓度为0.07~0.1%;浓度低于0.05%则无任何灭菌作用。
食品与饮水卫生
食品卫生 与飞行安全有密切关系,潜伏期短的食物中毒可能引起飞行人员空中突然失能。由于旅客大量发生食物中毒,常被迫中途在不熟悉或标准不高的机场着陆,容易发生飞行事故。此外,食物处理不当尚可能招致鸟类丛集,造成“鸟撞”危险;招引鼠类,传播疾病并破坏机舱内设备。据WHO统计(1974),约38%的食物中毒是由食品加工人员及分发食品的空中服务员传播的 (本人是带菌者,或在处理、加工、保存食物时未按规定操作),故应加强对这类人员的体检与卫生指导。造成病原微生物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卫生状况不良与冷藏不充分。因此,机场卫生部门应对机上食品加工与保存工作加强卫生监督。机上食品流动路线如图所示。食品之运送与保存应按以下规定操作:
❶用于短途飞行之热餐,如离起飞时间不到1小时,应放入热炉内保存,温度不低于63℃,最好是74℃;如超过1小时,则应置于冷库中,温度不高于4℃,起飞后置入机上电炉中,升温至85℃。
❷长途飞行时,不论冷餐或热餐均须先置于4℃冷库中,但保存时间不应超过24小时。送往飞机上时应保持在4℃以下,必要时运输途中可加放干冰保存。热餐于食用前应在机上热炉中迅速加温。热餐之加热时间不可过长,否则会造成过度加热。最好先冷却至10℃以下,用时再加热;但必须在45分钟之内加热完毕,不应使用缓慢加热法,以免造成细菌繁殖的条件。如无迅速加热的条件,应改变空中用餐方式。
❸机上之冷餐应保持在10℃以下,热餐应保持在63℃以上。如起飞后不需立即升温,则置入热炉之前应保持在10℃以下。
❹食物如以冷冻状态供应,则在烹调后应立即置入-18℃以下的冷库中。长期保存的食物应保持在-(26~29)℃。


机上食品加工、保存与流动路线图


(引自WHO: Guide to Hygiene and Sanitation in Aviation,1977)
回程餐 当天返回的飞机,常为旅客准备回程餐。冷餐与热餐之保存要求同上。
驾驶员之空中餐 食品应由不同来源供应,以避免同时发生食物中毒。正、副驾驶员在飞行前数小时内进餐时,其进餐时间应相隔1小时以上,或食用不同供应来源的食物。
国际机场饮用水标准 应符合国际饮用水标准(WHO: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Drinking Water,1971):❶全年应有95%的水样,每100ml样品中检不出大肠杆菌族微生物。
❷所有水样,于每100ml样品中,皆应检不出埃希氏大肠杆菌。
❸在检出有大肠杆菌族的水样中,每100ml样品所含大肠杆菌数目不得超过10个。
❹任何两个取样时间接近的水样,于每100ml样品中,不得都检出大肠杆菌族微生物。
水中毒物含量容许上限如下表所示。水质应为无色、无味,pH值7.0~8.5。
机上饮用水卫生标准同上。机上食用冰亦必须由饮用水制成。对飞机供水及运送冰必须施行严格卫生学监督。
机上饮用水之处理 为防止在向飞机供水过程中发生污染,上机前应进行加氯处理,并保证余氯量为0.3mg/L。也可采用作用缓慢而比较稳定的氯胺进行消毒,其作用时间为30分钟,加入水中之浓度为16mg/L。浓度为32mg/L时可闻出气味;如为128mg/L时,则气味更明显。如从机场自来水干管直接供水,则可通过一自动加氯装置进行加氯。机上服务员应当用简易的试纸法或比色法测试饮用水之余氯量。

表2 饮用水中毒性物质容许浓度上限的试行标准

毒性物质容许浓度上限(mg/L)
砷(As)
镉(Cd)
氰化物(CN-)
铅(Pb)
汞(Hg)
硒(Se)
0.05
0.01
0.05
0.1
0.001
0.01

引自 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DrinkingWater,1971
供水车的卫生学要求 由专用供水车送水。负责向机上供饮用水的工作人员应体检合格,并不得兼管向机上厕所供水的工作。水龙头应配有防回水活门。供水车应每周清洗或消毒一次,消毒时供水车水箱应充满水然后加氯,维持余氯量为50mg/L,保留30分钟后放水。
机上饮用水供水系统 有些飞机装有过滤器,主要是为了脱氯。水经过脱氯后即失去了杀菌能力,因此滤器应装在水箱之出水口处。较好的微孔滤器虽可滤除致病微生物,但过滤不能代替加氯,而只是一种辅助性的安全措施。如机上用水的质量符合卫生学要求,而且余氯量正常,则机上饮用水供水系统不必经常消毒,每8~12周消毒一次即可;否则,即须每周消毒一次。消毒时,水箱应充满水,维持余氯量为50mg/L,保留30分钟;或余氯量为200mg/L,保留3~5分钟。放水后用净水冲洗,去除过量的余氯。
☚ 旅客适航性与空中急救   专业航空医学问题 ☛
0002066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