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八月的乡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八月的乡村 八月的乡村中篇小说。萧军著。上海“奴隶社”1935年出版,编入“奴隶丛书”。作品写东北人民革命军的一支游击队同日本侵略军及日满伪军、封建地主的浴血斗争。这支仅九人的队伍,忍受饥饿和疲乏,摆脱敌人的追击,奔赴王家堡子与支队会合,随后转入龙爪冈,打下地主庄院后旋即向安东进发。作品揭示了不前进即死亡、不斗争即毁灭的主题,塑造了坚定果断的司令员陈柱、勇敢刚强的铁鹰队长、天真善良的女游击队员安娜、在敌人凌辱下觉醒的李七嫂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于学生身份的知识青年身上的弱点,在批判中寄予同情。小说采用横断面的写法刻画人物,语言多用东北口语,文字朴实简练,艺术风格粗犷质朴。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时代,作品受到读者的欢迎。 ☚ 生死场 唯命论者 ☛ 八月的乡村 八月的乡村长篇小说。田军(萧军)著。写于1934年。1935年8月上海容光书局初版。1946年12月上海作家书屋新1版。列入《北方文丛》。 ☚ 丽丽 复仇 ☛ 八月的乡村 八月的乡村长篇小说。萧军著。1935年6月上海容光书店初版。它是作者的成名作。鲁迅把它编入《奴隶丛书》并亲自为之作序,称赞它“是一部很好的书”。“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和活路。”小说以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社会为背景,以一支抗日队伍行军转战于东北大地为线索,记叙了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萧明从兴隆镇拉出一支九人组成的抗日小分队,为了和其他四个分队会合,日夜兼程艰苦的行军。他们到达部队的本部后,在陈柱司令员的领导下,袭击敌人的列车,攻占地主的大院,部队完成这些任务以后胜利地向东安方向转移。作品是由各类人物构成的英雄群体,没有一个突出的主人公。作品较早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斗争,具有浓厚的东北乡土气息。作品在文坛上出现,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注意和重视,也使作者蜚声文坛。乔木在《八月的乡村》一文中指出: “《八月的乡村》的伟大成功” “是在带给了中国文坛一个全新的场面。新的题材。新的人物。新的背景。” ☚ 月牙儿 出奔 ☛ 《八月的乡村》 长篇小说。肖军著。1935年出版。作品描写东北人民革命军一支仅有九人的小队,在转移过程中的战斗经历。队伍里有司令员陈柱,队长铁鹰这样坚强的革命战士,有不堪忍受日寇凌辱而投身部队的农民,也有感情上还带着严重小资产阶级弱点的知识分子。通过他们对敌伪军队、汉奸地主的英勇斗争,以及他们内部不同出身,不同性格者之间的矛盾,真实地表现了这支抗日武装在血泊中锻炼成长的过程,及时报道了在日寇铁蹄下东北同胞的不屈斗争。鲁迅曾为之作序,高度地评价作者的爱国热情并充分肯定作品“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的杰出现实主义成就。 八月的乡村长篇小说。萧军著。1935年8月上海容光书局初版。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初版时列为“奴隶丛书”之一。小说以“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盘石地区农村为背景,描写了党领导下的一支抗日游击队—— “中华人民革命军第九支队”的斗争事迹。由知识分子萧明拉起的一支仅有七个人的抗日小分队,历经艰辛去投奔人民革命军。小说通过这支抗日队伍艰难曲折的战斗历程,表现了东北人民不甘当亡国奴、誓死保卫家乡的革命精神和民族气节。反映了抗日力量由涓涓细流汇成沧海的发展趋势,揭示了不前进就死亡、不斗争即毁灭的主题。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司令员陈柱、铁鹰队长、萧明、陈三弟、朝鲜族女战士安娜、李七嫂等一系列不同经历、不同思想素质与觉悟水平的人物形象。情节曲折而富于变幻,贯以生动的景物描写,文笔粗犷、雄浑、刚健,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作品发表后,引起了强烈反响,鲁迅为之作序,给予高度评价。这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正面描写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作品。 八月的乡村 《八月的乡村》是萧军所著的长篇小说,同时也是萧军的早期代表作。《八月的乡村》最早的版本是于1935年8月,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的。《八月的乡村》所描写的是,在党领导下的一支抗日游击队——中华人民革命军第九支队,在转移过程中通过与敌伪军队、汉奸地主武装进行激烈战斗,以及自己队伍内部的各种思想矛盾与斗争的描写,表现了东北人民不甘当亡国奴、誓死保卫家乡、争取民族解放自由的思想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不同经历、不同思想素质、不同觉悟水平的抗日战士形象,其中有以司令员陈柱、队长铁鹰为代表的一批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还有在革命斗争中迅速成长起来的农民出身的战士陈三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出身的肖明、朝鲜族女战士安娜,还有在敌人的凌辱下终于觉悟而参加革命队伍的李七嫂等等。这些人物形象,都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作者营造的革命斗争的大舞台上,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独特的思想发展过程、独特的性格特征,都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八月的乡村》出版时,鲁迅为此书撰写了序言。这部书中虽然描写的只是北方人民抗日斗争生活的一 个侧面,但它却代表着当时全中国抗日军民的精神风貌。鲁迅在序言中这样说道: 此书 “显示着中国的 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八月的乡村》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 (2)小说 小二黑结婚 ☛ 八月的乡村长篇小说。萧军著。1935年出版。描写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在转移过程中的战斗经历。是“国防文学”的优秀作品。 八月的乡村 《八月的乡村》长篇小说。萧军著。以沦陷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描写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军成长壮大的历程。革命军队长萧明率领的战士和铁鹰的队伍在王家堡会合后,袭击了日寇的军需车。为防止敌人报复,支队司令陈柱命令他们向龙爪岗撤退。而农民战士唐老疙疸,却擅离队伍去找恋人李七嫂。王家堡沦陷后,李七嫂被日本兵奸污,唐老疙疸也被打死。李七嫂悲愤地拿起他的枪参加了革命军。部队到达龙爪岗后打下地主的庄院,农民受到鼓舞,踊跃报名参军。为摆脱敌人的追击和整训队伍,陈司令又带领部队向东安转移。留下照顾伤员的萧明和随队出发的朝鲜族女战士安娜正在热恋,别离使他们产生消极情绪,受到陈司令的严肃批评。战士李三弟主动代理队长职务,指挥战友阻击敌人,掩护伤员撤退。作者以饱含情感的文字和色彩浓重的画面,描绘了民族战争的壮烈场景,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小说结构虽较松散,但陈柱、铁鹰、李七嫂等形象却刻画得生动感人,且乡土气息浓郁,风格朴实粗犷。该书作为“奴隶丛书”之二于1935年出版,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长篇小说之一,曾产生过广泛影响。 ☚ 边城 生死场 ☛ 八月的乡村 八月的乡村长篇小说。田军(萧军)著。1934年10月写于青岛,1935年8月由上海奴隶社出版,列入“奴隶丛书”。小说以“九一八”事变为背景,通过一支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军的活动和由弱到强的壮大过程,表现了东北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小说刻画了来自农民、知识分子、兄弟民族等各阶层的人物形象,表现了抗日军队内部不同思想的矛盾。以司令员陈柱和分队长铁鹰、萧明为首的人民革命军第九支队,活跃在王家堡子一带,给日军、汉奸以沉重的打击。队员多出身贫穷农民,也有爱国学生,有的还当过伪军和土匪。他们对敌人有着刻骨的仇恨,打仗勇敢,但组织纪律性差,自由散漫。农民出身的唐老疙瘩,为了情人李七嫂违犯军纪,使部队遭受重大伤亡;从旧军队策反归来的萧明和朝鲜姑娘安娜恋爱,严重地影响了工作。司令员陈柱痛切地感到:没有纪律,终归是不成的。于是,果断决定队伍到东安进行训练整顿,迎接新的战斗。作品揭示出不前进即死亡,不斗争即毁灭的主题。农民田老八的形象,描写得较为突出。他是个胆小怕事的落后农民,但随着革命形势的到来,他逐渐挣脱了统治阶级的思想桎梏。还有陈柱司令的沉着果断;铁鹰队长的刚毅坚强;李七嫂的大胆泼辣,向敌人复仇的决心等,令人难忘。小说是一部凭着热血而非文字技巧写下的书,“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以至失去的茂草、高梁、蝈蝈、蚊子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眼前展开,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 ☚ 卜商 八十勇士对一千五百兽兵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