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舌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舌菌

病名。系指舌上肿起如菌者。《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 “舌菌属心经,多因气郁而生。舌上如菌状,或如木耳,其色红紫。”参见舌疳条。

舌菌

病名。见《沈氏尊生书》。又称舌岩,即舌体的赘生物。由七情郁于心脾,化毒化火所致。表现为舌两侧有肿物,初起如豆,逐渐长大,头大蒂小,并向周围及深部蔓延,破溃后边缘突起,中间凹陷,久则基底坚脆,触之出血,痛不可忍。多不易治愈。

舌菌shéjūn

病名。见《沈氏尊生书》。又名舌疳、舌岩。类似于舌癌。由七情郁结心脾二经, 化火化毒所致。初起如豆如菌, 头大蒂小, 治宜泻心脾二经火毒, 用导赤散加黄连、大黄。若热久阴伤, 红烂无皮, 朝轻暮重, 疼痛不已, 治宜养阴清热, 用清咽润燥汤加犀角、黄连。若日久颈生肿块, 时流臭涎, 食少便溏者, 治宜养血健脾, 用归脾汤加白芍。若舌菌溃若烂棉, 透舌穿腮, 可突然破裂出血, 引起死亡。

舌菌

舌菌

生于舌部的恶性肿瘤,称为“舌菌”。因其肿起成块,坚硬,溃烂,形如菌状或岩石,故又名舌岩,亦称舌疳。《类证治裁·卷6》说:“舌菌生舌上,如菌状,色红紫。”古代医家对舌菌的严重性,及病情发展已有清楚的认识,《喉科指掌·卷3》说:“舌疳者……其证最恶……此一证,百无一生,纵施药饵,不过荀延岁月而已。” 本病与舌癌相似。舌菌的病因多由于机体元气虚弱,正不胜邪,易为致病因素侵犯心脾二经引起病变;若因七情郁结,内伤心脾,郁久化火,火毒循经上攻于舌,经脉阻带,气血凝聚,积聚成块;兼之火毒久灼,伤肌败络,以致溃烂,而成本病。
本病初起,舌面患处增厚结硬,呈结节状,疼痛。逐渐肿大隆起如菌状,质硬,表面常有溃烂凹陷,边沿隆起,亦有如菜花样凸起,疼痛明显,可引起耳及面颊痛,讲话饮食时,因刺激产生剧痛。病情发展可侵犯至舌根和口底、牙齩,甚至软腭,此时舌的运动和张口均受限制,言语不利,吞咽困难,口流臭涎,头痛较剧,因溃烂而出血,双侧颈上、颌下颏部有恶核,并可向远处转移,以肺、肝为多见。为了确诊,应在患处取活组织检查。对本病的症状,《喉科指掌·卷3》有详细描述:“初如豆,次如菌,头大蒂小,又名舌菌,疼痛红烂无皮,朝轻暮重,……焮肿突如泛莲,或有状如鸡冠,舌本短缩不能伸舒,妨碍饮食言语,时津臭涎,再因怒气上冲,忽然开裂血出不止。久久延及项颌,肿如结核,坚硬疼痛,皮色如常,顶轻一点,色黯末红,破后时津臭水,腐如烂绵……甚至透舌穿腮。”治疗上,可参考茧唇,根据病情变化,加减配用药物如下:溃烂腐物多,时流腥臭脓液,宜加马勃、白蔹、白芷,以清热、祛腐、敛脓。疼痛及头痛较剧,宜加露蜂房、郁金、木香、三七末、蔓荆子等,以散邪解毒,行气止痛。舌运动及张口受限,宜加地龙、钩藤、王不留行、蜈蚣等,以祛风活络,解毒镇痛。出血,宜加侧柏叶、茜草根、十灰散、白芨等,以凉血活血、涩血止血。若见脾气虚弱,宜健脾补气,可配用四君子汤;若证见血虚,宜滋养阴血,配用杞子、桑椹子、首乌、黄精等。
外用药物,可选用青吹口散或麝香散渗于患部,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或紫金锭或蟾酥丸外涂。如溃烂腐物多,可用硇砂散以辟邪除秽,蚀腐解毒。亦可用硇砂、白砒、蟾酥等为末上涂,以拔毒祛腐。并可用七叶一枝花30克,枯矾10克,金银花18克,露蜂房15克,煎水含漱,或洗涤,以解毒祛腐止痛。

☚ 痰包   上腭痈 ☛

舌菌shé jùn

carcinoma of tongu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0: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