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致良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致良知

 王守仁提出的道德哲学命题。《礼记·大学》 中有“格物致知”命题,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为 “即物穷理” 而获得知识,同时的陆九渊针锋相对,提出 “心即理也” 的命题,说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而其所谓 “吾心”,就是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的 “本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这便是孟子所说人人皆有的 “良知”。明代王守仁根据这一思路,就将 “格物致知” 的因果关系变为 “致知格物” 阐释为 “致良知”,即将我心的 “良知” 扩充、推广、贯彻到事事物物中去,以使事事物物归之于正。王守仁认为 “良知” 就是 “天理”,在我心中,而不在心外,只要将此 “良知”推至事事物物,就达到了道德的自我完成。其弟子曾将其“致良知” 的思想概括为: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便是著名的 “王门四句教”。
致良知

致良知Zhiliangzhi

明代王守仁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和认识方法。意为人们只要除去了私欲蒙蔽,依照“良知”做法,其行为便自然合乎道德标准。“致”原出 《礼记 ·大学》 中的 “致知格物, 格物而后知至”;“良知”语出 《孟子 ·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 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可见,孟轲把良知说成是先验的与生俱来的是非准则和道德观念。王守仁继承和发挥了 《大学》、《孟子》的思想,提出了先验主义的 “致良知”学说。他从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的观点出发,认为 “良知”和 “心”、“天理”都是一回事,都是先验的观念,是至上的善,是完善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意识,是封建纲常伦理的本原。他说: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 (悌), 见孺子(小孩)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不假外求。”(《传习录上》)在王守仁看来, 虽然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但良心在心中,是被私欲、物欲蒙蔽着的。良知这种先天的道德品质不能表现出来。要认识和恢复自己内心固有的 “良知”,须除去 “私欲蒙蔽”。王守仁认为要达到“去蔽致知”,须通过反观内省和事上磨炼相结合,不能只依靠静观自省、洁净心田,要在动时静时、知时行时、心上物上都时时不忘体悟良知, 且无丝毫私欲参杂,确确实实地按 “良知”去作,久之, 即可和 “良知”融合为一, 达到 “圣人”境界。即封建的忠孝仁义等伦理道德的最高境界。“致良知”是通过一系列存理去欲的修养功夫,去掉内心之蔽,恢复天赋的道德观念, 并把这种道德观念贯彻到行动中去的方法和途径。这种方法本质上是直觉主义的内省法。王守仁认为,致良知是消除一切社会弊端,促成道德完美,社会进步的万灵药方,“人人致良知”,个个是“圣人”,社会就成了封建天国了。致良知把封建纲常伦理主观化,让人们自觉主动去行,其实质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的。

☚ 五劝五戒   破心中贼 ☛

致良知

明王守仁的道德修养论。参见“哲学”中的“致良知”。


致良知

明王守仁用语。“致”指推极、恢复;“良知”原出《孟子》,指“不虑而知”的道德意识。王守仁认为,良知既是天理,“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只须依“良知”而行,自然合乎道德规范。

致良知

致良知

王守仁用语。“致” 即推行、扩充。“良知”原出 《孟子·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良知” 即一种道德直觉。王守仁认为 “良知”即天理,“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答顾东桥书》)只要人们除去私欲蒙蔽,扩充人心固有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道德意识,就能成为圣人。

☚ 格物致知   四谛 ☛
0000379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1:3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