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阎良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阎良区地处关中平原中部,西安市东北约70公里处。东连渭南市,西接三原县,南与临潼县接壤,北与富平县毗邻,是个以航空工业为主,城乡结合的新兴工业区。辖阎良、关山、振兴、新兴、武屯、北屯、康桥7个乡和新华路街道办事处,面积245.5平方公里(城区占地8平方公里),耕地27万亩。人口21万,有汉、满、蒙、回、苗、瑶、土、朝鲜、高山等12个民族,少数民族7100多人。农业人口15万,占总人口73%。石川河、清河横贯东西,莱子河北进境内,与石川河相会。泾惠渠、抽渭工程干、支、毛渠交错,地势平坦,气候湿润,光照充足,盛产小麦、玉米、棉花、瓜、菜、果、杂,有“粮棉之乡”之称。阎良历史文化悠久。有5000年前仰韶半晚期文化的人类生活遗址。春秋时期,晋国曾在区内设都栎邑。秦夺晋后,献公自雍迁都于栎阳(今武屯乡),成为秦国政治中心。秦汉之际,汉高祖刘邦曾在此设都屯兵养马。以后历代王朝也曾在此设立过栎阳、广阳、平陵、万年、栗邑等县。境内有文物保护点210多处,出土有新石器后期的石斧、石铲等文物10余种。1949年5月5日阎良解放。经过40多年建设,一个荒凉沉寂的农村小镇已发展成为中外驰名的航空工业区。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1.43亿元,国民收入1.3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3亿元。工业已形成以航空工业为依托,军用转民用为主导的电子、航模、电器设备制造、机械、化工、建材、造纸、纺织、服装、食品和饲料加工等10多个门类的工业体系。工业企业88个,全民企业职工6994名,年总产值1.12亿元,销售收入6109.4万元,出口产品有磁性材料彩电元器件、电子“魔针”、航模、高档电子玩具等10多种,1990年创汇200多万美元。农业,分城郊型和远郊型。阎良乡和新兴、北屯、振兴3个乡的一部分属城郊型农业,主产蔬菜瓜果。其它四乡主产粮棉。全区基本上实现了水利化和机械化,区内泾惠渠、抽渭工程干渠1条、支渠3条,抽水站67处,机井3364眼,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稳产高产田20万亩,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93%和74%。农业机械总动力5.07万千瓦,机耕面积17万亩。粮食、棉花、蔬菜、西甜瓜、奶牛、奶山羊、肉禽蛋、食用菌、贡枣果林等八大基地建设初县规模。农业总产值1.5亿元,粮食总产量9.7万吨,亩产553公斤,棉花总产量3660吨。阎良是渭北商品集散地。有批发零售网点1805个,从业人员5100人,农贸市场9处,交易商品1.3万多种,辐射20多个县市,年成交额300多万元。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18亿元。科技之花——“飞机城”,国家大中型飞机设计制造和鉴定试飞基地密布阎良城区,故有“飞机城”之称。有各类科技人员1.26万名,其中高级职称1500多名,中级职称5463名。各类科技成果802项,其中国家级66项,部省级106项。工业新开发产品94种,研制成功项目23个。我国第一架重型轰炸机在阎良首次飞上晴空,第一代民用客机和第一代新型轰炸机,在阎良相继问世,30多种型号的飞机在阎良调试、设计、改进、改型。农业推广科技成果132项,普及率达农户的63%,冷床育苗、日光温室、增产菌拌种,配方施肥、间作套种、麦堑点播等新技术普及到户。文化教育,有各级各类学校99所,在校学生3.71万名,教职员工2.26万名,其中专业教师1791名,普及率、巩固率、合格率均达97%以上。文化娱乐设施齐全,各级各类图书文化馆、站35个,舞厅14个,各类文化艺术协会13个,业余剧团3个,广播电影差转台和闭路台7个,有线广播遍布城乡,电视差转普及到户,地区报刊7家。卫生医疗保健事业比较完善,各级各类医院、所、站191个,其中16所医院设备比较先进齐全,医务人员1260名,区、乡、村(厂、院、校)医疗保健网初步形成。市政交通,西铜、西韩、西延铁路在阎良交汇,5条省级公路穿错过境,区乡、乡乡之间通柏油公路,交通发达。区内10条宽广笔直的大街纵横交错,清洁畅通。通讯设施先进,功能比较齐全,可直拨国内各地和国外173个国家和地区。日供电38万千瓦/时,煤气18万立方米,水5万余吨。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绿化复盖率54.18%,是个三季花香、四季常青、绿满街巷的卫生城。1990年,职工年均工资收入2014元,农民年均收入690元。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