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致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致仕zhì shì辞官归居。白居易《戊申岁暮咏怀》之一:犹被妻儿教渐退,莫求致仕且分司。 致仕 致仕辞去官职。相当于今天的“退休”。 ☚ 造府 牙将 ☛ 致仕 致仕中国古代笑话。山谷尝和东坡《春菜》诗云:“公如端为苦笋归,明日春衫诚可脱。”坡得诗,戏语坐客曰:“吾固不爱做官,鲁直遂欲以苦笋硬差致仕。”闻者绝倒。 ☚ 较岁 致富 ☛ 致仕 周代官吏的退休制度。致仕的条件,主要是年老或有病,《尚书大传》上说“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此后,中国历代王朝均沿袭周制,一般年龄都规定在70岁。汉代官吏致仕后,享有经济和政治上的待遇,其高低要看皇帝恩宠程度而定。尤其是宋代对于致仕官吏特别优宠,凡文武百官,因年老告退者,可享有加衔晋级,或加恩其子孙的优惠待遇。 致仕zhì shì辞官家居:只是一年长似一年,家君~在家,懒于酬应,委弟接待。(一一五·1448) 致仕辞官。白居易《不致仕》:“七十而~,礼法有明文。” 辞官 辞官休(休官;休致;罢休) 免(解免) 卸肩 卸印 卸篆 退仕 退官 辞秩 辞绂 辞解 弃官 去官 解玉 解绂 解龟 解冠 解冕 解缨 解印(解印绶) 解绶解组 谢仕 谢告 谢官 罢谢 释玺 释绂 褫带 还政 纳禄 避禄 投绂 挂绶 脱籍 选引 违署 锁厅 致仕 致事 致政 挂冠 挂冕 ☚ 辞职 引退 ☛ 致仕zhì shì辞官。《新唐书·白居易传》:“会昌初,以刑部尚书~~。” 致仕职官制度。首出于《公羊传·宣公元年》:“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致仕。”其本意为辞官归里,还禄于君,当今称之退休。在春秋时期的晋卫等国,已有请退之制,时称请老、告老等。如《公羊传·宣公元年》载:“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致仕。”又如《左传》所说“祁奚请老”、“韩献子告老”等均是。汉代丞相以下皆须致仕,称“归老”、“乞骸骨”。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赏赐,如丞相韦贤致仕,赐黄金百斤及宅第一区;御史大夫杜延年致仕,赐黄金百斤、牛酒及安车驷马。致仕以后,还有固定的养老之禄。西汉平帝时规定:比二千石以上官员致仕,给三分之一俸禄终其身。魏晋以后,对致仕官员实行特进、奉朝请制度,多加特进、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等官号,可参加朝会。唐宋元三代规定:“年七十以上,应致仕。”唐代五品以上给半禄,如天子特恩,也可给全禄。玄宗时还规定:三品以上,并听朝朔望。宋代文武官员致仕后待遇优厚,一般官员致仕,皆可升转一官,或授给三至一名近亲低级官衔,高级官员还能参议朝政,一般支付半俸,立有战功并升转两次的武官可领全俸,同时还赏赐大量财物。元朝官员致仕三品以下,加散官一等;蒙古、色目官员职事、散官俱升一等,给半俸终其身。明初仍七十致仕。洪武十三年(1380)年,改为“文武官六十以上者听致仕,给以诰敕”。清代称为“休致”。乾隆朝规定:部、院属官五十五岁以上,堂官详加甄别,年老有疾,皆可休致。但执行上并不严格。往往只是对处分的官员,才“勒令休致”,有的部员甚至“十年不调,白首为郎”。而对武职则严格规定:副将六十岁、参将五十四岁,千总仅四十五岁即休致。到清朝末年,官员休致更是一纸空文。致仕制度对消除政府机构庞杂、官员冗滥,以及提高办事效率都曾有过积极作用。 致仕 016 致仕封建社会官吏退休之称。古代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事”。 ☚ 避讳 婚嫁 ☛ 致仕 致仕官员离职休息。《宋史·职官志十》: “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 诏文武官年七十以上求退者,许致仕。” ☚ 致事 中选 ☛ 致仕zhì shì辞官。致,归还,交还。仕,旧称做官为仕。《友渔斋医话》:“唐同州刺史孟诜,致仕归伊阳。” 致仕中国古代官员向朝庭交还官职后退休的称谓。也称 “休致”、“致政”、“休退”等。《公羊传·宣公元年》: “退而致仕”。何休注: “致仕,还禄位于君。” 宋代致仕制度规定: 文官年满70应致仕,武臣可延长10岁; 如果自愿辞官,可提前致仕。官员致仕前,应先向朝廷递呈申请表、札,获准后即可致仕。致仕者可享受许多优待:(1) 职事官致仕后可得半俸,立有战功的部分武官致仕后可领全俸;(2)致仕时可升转一官,以后遇朝廷推恩,还能转官; (3) 高级官员可推荐部分近亲子弟为官; (4) 致仕后可为亲属叙封或封赠、回授官爵;(5)为子弟乞请“恩例”。此外,如果朝廷特命致仕者复出任职也是允许的,称之为 “落致仕。” 致仕zhi shiresign from an official post 致仕因年老或疾病而辞去官职。 致仕或称休致。因年老或疾病而退休之官员。自周代即有此制,以后历代相沼。按唐制,凡职事官年七十,或年龄不够七十但身体有病者都可以退休,其禄俸减半。清代受较严重处分,迫令休致者,往往称“勒令休致”。 致仕官员的退休称为致仕。春秋以来,官员渐次有告老之习,如《左传·襄公七年》记“冬十月,晋韩献子告老。”汉时或以老致仕,或年未老而以病致仕。致仕有归养的俸禄,有时休致后仍得岁时参加朝参。唐制,官员七十则致仕,五品以上可得半俸, 六品以下不给禄米,但得额外赐予永业田。致仕官员有的由皇帝特升官阶,表示优宠;功臣经特准亦可得全俸。明代致仕年龄,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规定为七十岁,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又改为六十岁。致仕的官员,均给以诰敕,仍列名官籍,继续享受免徭役的特权;由皇帝特旨选用的官员,则不受致仕年龄的限制。另外,明代允许不到致仕年龄的官员因亲老归养而离职。清代对高级官员的致仕,无统一的制度规定,凡满、汉大臣,或以原品致仕,或晋秩,或乘传还乡,或官其子孙,均由皇帝降旨决定。四品以下官员均以原品致仕。对于年老有恶疾及因旷职而被纠参的官员,则勒令其致仕。 致仕官吏退休之制,称“致仕”。真宗咸平五年五月一日,始定年七十岁以上求退者,许致仕。因病及历任有贪赃犯罪者听随时求退。致仕分陈乞致仕与特令致仕两种,待遇不同。按年自陈致仕的官吏(按:吏不是全部,仅在京百司勒留官),享有转一官、领半俸(有军功者领全俸)、及依格为亲属陈乞恩泽(如与一子官、封赠父母致仕官等),熙宁四年后带职官许带职名致仕。年及七十而不愿退休者,用行政命令强迫退休,称“特令致仕”;凡特令致仕,不得享受奏子与官的恩例(《宋史·职官志》10《致仕》、《宋会要·职官》77之28—86《致仕》、《长编》卷52丙申朔、《分纪》卷49《致仕》)。 别名❶引年。《长编》卷170甲申:“七十而致仕,载之《礼经》。臣引年而自陈,分之常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