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至德之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至德之世

 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曰“某所有贤者”,赢粮而趣之,则内弃其亲而外去其主之事,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则是上好知之过也!

——《庄子·胠箧》


 【注释】
 ①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皆为上古传说中的帝王。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十二个氏,只轩辕、伏牺、神农见于经,自此以上,古书中无之,或得于上古之传,或出于庄子自撰,亦未可知。” ②赢(ying):担负,裹着。③趣:同趋。
 【意译】
 你不知道那盛德的时代吗?现在就说给你听听。从前上古时有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那个时候,人民用结绳来记事,觉得自己的饮食甜美,衣服美观,习俗快乐,居所安适。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也可以听得到,可是相互之间从生到死都不往来。像这样的时代,才算是真正的太平之世。而现在却使人民伸长脖子,踮起脚尖去盼望说:“某地方有贤人”,于是纷纷携带着粮食去归向他。结果弄得对内遗弃了双亲,在外抛弃了主上的事情,脚迹踏遍各国诸侯的地方,车轨纵横交错地连结千里之外。这些都是居上位的人崇尚机智的过错。
 【解说】
 作者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社会蓝图,可惜不过只是一个虚幻的乌托邦。但是,理想与现实相冲突。庄子是站在现实的土壤上怀想那理想的社会,而悲悼现实的颓废和没落。而造成现实丑恶的乃是那扭曲自然人性的圣智者,在对现实表示不满的同时,庄子以其洞见,而一针见血地指出造成这一丑恶现实的根源,并大声疾呼:那些“圣智者”扭曲人的天性,我们应该去反对他!
 【相关名言】
 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 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

——德国·马克思


寓言《至德之世》意译和解说 - 古代寓言 - 可可诗词网

至德之世

 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曰“某所有贤者”,赢粮而趣之,则内弃其亲而外去其主之事,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则是上好知之过也!

——《庄子·胠箧》


 【注释】
 ①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皆为上古传说中的帝王。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十二个氏,只轩辕、伏牺、神农见于经,自此以上,古书中无之,或得于上古之传,或出于庄子自撰,亦未可知。” ②赢(ying):担负,裹着。③趣:同趋。
 【意译】
 你不知道那盛德的时代吗?现在就说给你听听。从前上古时有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那个时候,人民用结绳来记事,觉得自己的饮食甜美,衣服美观,习俗快乐,居所安适。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也可以听得到,可是相互之间从生到死都不往来。像这样的时代,才算是真正的太平之世。而现在却使人民伸长脖子,踮起脚尖去盼望说:“某地方有贤人”,于是纷纷携带着粮食去归向他。结果弄得对内遗弃了双亲,在外抛弃了主上的事情,脚迹踏遍各国诸侯的地方,车轨纵横交错地连结千里之外。这些都是居上位的人崇尚机智的过错。
 【解说】
 作者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社会蓝图,可惜不过只是一个虚幻的乌托邦。但是,理想与现实相冲突。庄子是站在现实的土壤上怀想那理想的社会,而悲悼现实的颓废和没落。而造成现实丑恶的乃是那扭曲自然人性的圣智者,在对现实表示不满的同时,庄子以其洞见,而一针见血地指出造成这一丑恶现实的根源,并大声疾呼:那些“圣智者”扭曲人的天性,我们应该去反对他!
 【相关名言】
 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 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

——德国·马克思

至德之世

至德之世

古代思想家所推崇的一种理想社会。庄子最早提出“至德之世”并予典型描述。在庄子所推崇的“至德之世”里,人们“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财有余而不知所自来,饮食取足而不知其所从”,社会富庶,生活安乐,人们无私无欲,不慕荣利;“不拘一世之利为已利分,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庄子·天地》),人们友好相处,无意追求以自己的行为去适合道德规范,都具有“忘怀于物”、“清淡寡欲”、“不计生死”和“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人们的生活非常美好,“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同上书,《马蹄》) 虽然仍存在君臣、官民关系,但却“上如标枝”、“民如野鹿”(同上书,《天地》),即帝王就象生长在一棵树杪之枝一样,地位虽高,却无所作为,人民毫无利己之心,象野鹿一样自由自在到处游荡。庄子指出这样的社会“天地虽大,其化均也; 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同上)“其化均”即处理一切事情都均平而无私心,“一”即“道”,庄子要求以“道”治天下,以“道”来体现一切,衡量一切,这个“道”就是自然无为和放任。汉初陆贾接受先秦道家的无为思想,也描绘了“至德之世”。在他推崇的“至德”社会里,虽也有君臣、上下,尊卑之分,而且“上下有差”、“尊卑相承”,但这里的君只是虚君,“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新语·无为》),官府也空若无人。纵然有政府法律和军队,但并不“恃坚甲利兵,深刑刻法” (同上书,《至德》) 来维持统治。在“至德”社会里,一切都顺其自然,自由和谐,“老者息于室,丁壮者耕耘于田,在朝者忠于君,在家者孝于亲” (同上),人们相互关怀照顾,里巷无争讼,社会生活宁静得“犬不夜吠,乌不夜鸣” (同上)。陆贾认为将“至德”社会的美好理想变成现实的关键,在于“据土子民,治国治众者”能否做到“闭利门”,存“道德”,行“仁义”。他认为君子应“笃于义而薄于利”,“先道而后利,近德而远色”,对于“不义而富且贵”,应该有“于我如浮云” (同上书,《本行》) 的态度。若人君果能做到存道义,行仁义,寡欲无为,顺应自然,让人民自由生息,则“至德之世”就可以实现。陆贾的社会思想对汉初制定无为而治的政策有一定影响,并为《淮南子》所继承发展。汉以后推崇“至德之世”的思想家仍不乏其人。魏晋时嵇康“托好老庄”(《嵇康集·忧愤诗》),也描绘了他所理想的“至德之世”。在他理想的“至德”社会里,也实行无为而治,没有剥削压迫,不存在“积学明经,以代稼穑” (同上书,《难自然好学论》) 的不劳而获者,人们在精神上也不受礼律等各种社会规范的约束,依自然之情自由自在地生活。与这种美好社会相适应,嵇康还为“至德之世”塑造了一个“至人”形象——“宏达先生” (同上书,《卜疑》),作为与魏晋之际的现实社会的对立物。后宋元之际思想家邓牧于元灭南宋后隐居于浙江余杭大涤山,著《伯牙琴》,书中也表达了他对古初“至德之世”的向往。邓牧认为“至德之世”存在于“生民之初”的远古时代,在“至德”社会里,不存在阶级剥削压迫,人人自食其力,各司其职。担任公职的“君”“吏”与普通人民一样过着简朴的生活,没有任何特权,他们“饭粝粱,啜藜蕾,饮食未侈也;夏葛衣,冬鹿裘,衣服未备也;土阶三尺,茆茨不剪,宫室未美也”(《伯牙琴·君道》);其所以成为君主和官吏,完全是因为自身才干出众,被大家公推出来的。邓牧在赞美古初“至德”理想社会的同时,对他所处的时代予以激烈的批判。他痛斥秦汉以后的历代君主和大小官吏为“夺民食”、“竭民力”的盗贼虎狼,指出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都是君主、官吏的残酷剥削所造成的:“彼所谓君者,非有四目两喙,鳞头而羽臂也; 壮貌咸与人同,则夫人固可为也。今夺人之所好,聚人之所争……欲长治久安,得乎?” (同上)“夫夺其食,不得不怒。人之乱也,由夺其食; 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 (同上书,《吏道》)邓牧及他以前的思想家所推崇的“至德”理想社会当然只是一种空想,但邓牧以“至德之世”与其所批判的现实剥削制度相对立,把批判矛头直指封建朝廷的君主和官吏,的确是很可贵的。后明末黄宗羲著 《原君》、《原臣》,一定程度上受到邓牧《君道》、《吏道》的思想影响。

☚ 世外桃源   平均论 ☛
0001028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10/5 6: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