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自相矛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亦题《矛与盾》或《矛盾》。战国寓言小说。韩非撰。原载《韩非子·难一》,《难势》中亦载。陈蒲清等编《中国古代寓言选》、王玄武等编《中国历代寓言选》、公木等编《历代寓言选》 皆录入。这则著名的寓言故事,是韩非为了解释“矛盾之说”而自行创作的。描述: 有一位出售盾和矛的楚国人,他一方面吹嘘说他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刺透它; 另一方面又吹嘘他的矛非常锋利,任何东西它都能给刺破。有个人就问他: “若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将会怎么样呢?”这个楚国人无法回答。作者评论说: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在《难势》篇中,则评论说: “夫以为不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为名不可两立也。”这就是所谓“矛盾之说”。其基本含义即:“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 (《五蠹》) 若同时肯定 “不相容之事”,就是矛盾之说。在《难一》 中,说明了 “尧”与 “舜”不可两誉; 在 《难势》 中,说明了“贤”与“势”两不相容。照韩非看来,矛盾之说既是有关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也是有关于事物本身的,前者是研究思维和认识规律的,后者是研究事物之规律的。从逻辑思维上看,“矛盾之说”讲的是不相容的两个判断不能同真,肯定其中的一个,就必须否定另一个。若一个人同时肯定两个反对判断,就要陷入自相矛盾之中。韩非提出的这种“矛盾之说”,是中国古代逻辑思维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他把“矛盾之说”讲得生动、形象,而且处处运用它分析社会生活现象,论证他的法术思想和反驳别人的政治主张,为中国古代逻辑史上的矛盾律打下了较好的理论基础。从寓言小说的角度来看,作品通过虚构的情节,塑造了楚人的鲜明形象。这位楚人唯利是图,为了兜售自己的商品,利令智昏。他誉矛誉盾,不顾实际,无限夸张,前后抵触,自打耳光。虽然他费尽心机,仍然徒劳无功。成语“自相矛盾”即出于此。 ☚ 晋平公与群人饮 矛与盾 ☛ 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先秦寓言。战国时期韩非著。《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 任公子钓鱼 负喧献曝 ☛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成语故事 > 自相矛盾 【出处】:《韩非子·难势》:“楚人有鬻楯(盾)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故事】:战国时候,楚国有个卖长矛和盾牌的人,为了兜售自己的东西, 先夸耀他的盾牌很坚固, 什么锋利的武器都不能戳穿它; 接着又吹嘘他的长矛很锋利, 不管什么东西都能戳穿。这时, 有人就问他:“拿你的长矛戳你的盾牌看看怎样?”那个卖矛和盾的人瞠目结舌,无言可答了。 【意思】: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自相抵触。矛: 古时攻击敌人的刺戳武器。盾: 古时作战保护自己的盾牌。 【古例】:《北史·李业兴传》:“亦作云上圆不方, 卿言岂非自 相矛盾?”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吴融)为僧贯休撰诗序, 以唐来惟元(稹)、白(居易)、休师而已。又祭陆龟蒙文, 即云海内文章, 止鲁望(龟蒙字)而已。自相矛盾, 于时不免识者所讥。”鲁迅 《估<学衡>》:“诸公掊击新文化而张皇旧学问,倘不自相矛盾, 倒也不失其为一种主张。可惜的是于旧学并无门径,并主张也还不配。”
自相矛盾
这则寓言原意是揭露儒家美化尧舜的矛盾。儒家对尧和舜都推崇备至,尊为完美无缺的圣人,但是又讲舜继位以后,纠正过尧时代的许多弊端。韩非认为这种说法大有漏洞。既然尧是圣人, 则明察在上, 天下无奸,舜就无弊可纠,他要纠正的只可能是尧的美德和政绩,如此则说明舜不是圣人。如果舜真的纠正过尧时代的弊端, 则又说明尧不是圣人。总之,按儒家的说法仔细分析,尧舜不可能都是圣人,“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 不可两得也。” 为了论证这一观点, 韩非说了这则寓言。有一个卖长矛和盾牌的楚人, 自夸他的矛能刺穿任何东西,又称说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破他的盾。这种吹嘘, 自相抵触,谁也不会相信,因而有人问道:“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有什么结果?”由于不能自圆其说,他无言以对了。韩非指出:儒家美化尧舜时存在的漏洞,一如楚人吹嘘矛和盾时的破绽,违反正常的逻辑思维规律, 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韩非子·难势》也运用了这个故事,说明贤(任用贤智之士) 与势(有利的地位与权势)是不相容的, 应该重势轻贤。韩非轻视人才的作用,有其片面之处;但包含着一个合理的内核:法治比人治重要得多, 国君应靠法律与权势治理天下, 不应寄希望于少数贤人。 人们欣赏这则寓言,更在于它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和矛盾律的逻辑原理。首先,它说明了矛盾的普遍性。韩非在他的著作中多次讲到事物的矛盾,如:“智法之士, 与当涂之人, 不可两存之仇也。”(《孤愤》)“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显学》)这些言论说明韩非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包括社会事物和自然事物,都有其对立面,这对立的事物是互相排斥,互相反对的,正如无不陷之矛与不可陷之盾的不可同世而立。其次,它说明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互相排斥,互相反对的事物和思想, 肯定一方,就必须否定另一方;同时肯定两方,则必有一方是假。这也就是现代形式逻辑中所讲的著名的矛盾律。这则寓言形象化地阐明了这一思维规律,是韩非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因此,“矛盾”一词今天被用作哲学和逻辑学术语。 “自相矛盾”后来成为一句经常被人运用的成语,用以比喻行为或语言前后抵触,互有错乱。寓言中“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一句,后人略加改动也变为成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用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等来反驳对方。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 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韩非子·难一》 【意译】 楚国有个卖盾又卖矛的人,一会儿吹嘘自己的盾说:“我的盾是再坚固不过的,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穿它。”一会儿又夸耀它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无论多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这时候,有个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又怎么样呢?”这个卖盾又卖矛的人张口结舌,无法回答。 【解说】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由统一的两个对立方面组成的。一方面,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着的对立双方构成的统一体,矛盾双方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矛盾的一方如果没有和它作对的另一方,它自己这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例如,生产与生活、积累与消费、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困难与顺利、失败与成功、进攻与防御、真理与谬误等等,无不如此。另一方面,尽管矛盾的统一体是由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组成的,但它们之间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如化合中包含着分解,分解中包含着化合;生里面包含着死,死里面包含着生;坏事里包含着好的因素,好事里包含着坏的因素,等等。这就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在这则“自相矛盾”的寓言中,本来按照正确的解释,那位卖矛与盾的人应该说:“我的盾非常坚固,一般锋利的东西根本穿不透它;而至于矛,它非常锋利,一般坚固的东西都能刺透。”如果把它绝对化,那就是形而上学。联想到社会生活中,一个人说话也好,写文章也好,如果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关系中,竟然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就会像这位卖矛与盾的商人一样,经人一驳,就会哑口无言。因此,这则寓言故事可以常常提示人们:不论干什么事情,都一定要坚持唯物辩证法,而不能把事情推向极端。 【相关名言】 一极已经作为胚胎存在于另一极之中,一极到了一定点时就转化为另一极。 ——德国·恩格斯 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这就是对立面的统一。 ——苏联·列宁 《自相矛盾》《自相矛盾》
寓言篇名。选自《韩非子·难一》。《难势》篇亦有同样记载。战国韩非作。题目是后人所加。今人杨公骥《中国文学·战国时代的寓言文学》说:“说明当一个人心中有个人欲望时,他便不能对事物有公平的论断,难免要说点谎话,将自己的货色吹嘘一番,而且难免要将自己的货色吹嘘的稍微过分些,难免说谎到可耻的程度。正视真理,始终是和个人贪欲不两立的。”今人公木、朱靖华《历代寓言选》说:“在《难势》中,说明了 ‘贤’与‘势’两不相容;在《难一》中,说明了‘尧’与‘舜’不可两誉;都是针对儒家理论而言的。……在思维基本规律方面,韩非所提出的‘矛盾’说,以及对于‘矛盾’形式的认识,无疑是应该引起重视的逻辑发现。从一般情况来看,韩非对矛盾概念分别得很清楚。既谓‘我盾之坚,物莫能陷,’又谓‘我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二者必为矛盾关系。‘不可陷’与‘无不陷’是不可两立的对立概念。不可两立者则表现为不相容的存在,有‘莫能陷的盾’就不能有‘无不陷的矛’。没有‘莫能陷的盾’,就可有‘无不陷的矛。’矛盾的两者是不能并存的,是不能同时俱真与同时俱假的。这就是说,‘矛盾之说’就是指逻辑上的矛盾律。……应该指出,这位楚人,誉矛誉盾,不顾实际,无限夸张,前后抵触,自打耳光,只是因为他是个私商,过分地赞美自己的商品,不是由于认识,而是基于贪欲。为了追逐高价厚利,不惜顺口胡诌,编造谎言,以致不能自圆其说,而达到可笑的程度。可见真理与私欲是不相容的,凡是贪图私利、背弃真理的人,其言行必然陷于自相矛盾。逻辑上混乱的思维矛盾往往导源于卫护个人的偏心与成见。方法同意识有区别,但其根基还是相联系着的。作为反动没落领主贵族代言人的儒家,经常陷入‘此矛盾之说也’的困境,决不是偶然的。”此篇寓言的基本含义,用韩非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五蠹》)韩非曾两次引此篇寓言:在《难一》中,说明了尧与舜的不可两誉,在《难势》中,说明了“贤”与“势”两不相容,锋芒都是指向儒家思想的。从逻辑上看,“矛盾”之说是指“不相容”的两个判断不能同真,肯定其中的一个,就必须否定另一个;如果一个人同时肯定两个反对判断,就要陷入自相矛盾之中。这在中国古代逻辑思维发展史上是一个创举。在写作手法上,此篇寓言既是从现实生活和社会中概括总结出来的某些思维法则,又是作者论证的抽象命题的具体阐发,是哲理和故事的自然融合。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①盾与矛者,誉②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③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④:“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韩非子·难一》) 【注释】 ①鬻(yù):卖。②誉:赞美。③陷:攻破、刺透。④或曰:有的人说。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东西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评说】 这个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能同时并存的。卖盾又卖矛的楚人本来也只是吹牛,但是没想到造成了思维上的自相矛盾。结果必然是前后互相抵触、难以自圆。这个短小精悍的故事,却有着深刻的内容:第一,由此产生了“矛盾”这一精当的逻辑术语,创造性地提出了“矛盾律”的思想;第二,指出两个互相否定的说法不能同时成立;第三,说明对于两个互相否定的说法,肯定一个就可以否定另一个。在这里,他实际上把矛盾律的要点都讲到了。这则寓言已经深入人心,“自相矛盾”不仅成为逻辑的术语,而且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了。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难一》) 【鉴赏】 楚国有个卖盾牌与长矛的人,夸口说道:“我的盾牌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将它刺穿。”接着又夸口道:“我的长矛十分锋利,没有什么东西是它刺不穿的。”有人质疑他,说道:“用你的长矛刺你的盾牌,结果会怎么样呢?”这个楚国人哑口无言。刺不穿的盾牌与什么都能刺穿的长矛,不可以同时存在于这个世上。 不幸的楚国人,因为他毫无顾忌的吹嘘而又不能自圆其说,至今还被人们当成笑料。正如韩非子文末所评价的那样,刺不穿的盾牌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是不可以同时存在的。而楚国人却无视这个事实,用绝对的口气来吹嘘自己的矛与盾:“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我们本来就生活在充满矛盾的世界中,在现实生活的层面,经常可以听到“自古忠孝难两全”的悲叹;在精神生活的层面,有与无、色与空等带有矛盾性的主题,已经被讨论了千百年,却似乎永远都得不到一个确切的答案。在面对类似的矛盾时,人的智慧似乎显得无能为力。因而,从这个角度来看,楚国人留下的不仅仅是笑料,还有人们永远难以解释的黑色幽默。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 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韩非子·难一》 【意译】 楚国有个卖盾又卖矛的人,一会儿吹嘘自己的盾说:“我的盾是再坚固不过的,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穿它。”一会儿又夸耀它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无论多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这时候,有个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又怎么样呢?”这个卖盾又卖矛的人张口结舌,无法回答。 【解说】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由统一的两个对立方面组成的。一方面,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着的对立双方构成的统一体,矛盾双方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矛盾的一方如果没有和它作对的另一方,它自己这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例如,生产与生活、积累与消费、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困难与顺利、失败与成功、进攻与防御、真理与谬误等等,无不如此。另一方面,尽管矛盾的统一体是由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组成的,但它们之间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如化合中包含着分解,分解中包含着化合;生里面包含着死,死里面包含着生;坏事里包含着好的因素,好事里包含着坏的因素,等等。这就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在这则“自相矛盾”的寓言中,本来按照正确的解释,那位卖矛与盾的人应该说:“我的盾非常坚固,一般锋利的东西根本穿不透它;而至于矛,它非常锋利,一般坚固的东西都能刺透。”如果把它绝对化,那就是形而上学。联想到社会生活中,一个人说话也好,写文章也好,如果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关系中,竟然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就会像这位卖矛与盾的商人一样,经人一驳,就会哑口无言。因此,这则寓言故事可以常常提示人们:不论干什么事情,都一定要坚持唯物辩证法,而不能把事情推向极端。 【相关名言】 一极已经作为胚胎存在于另一极之中,一极到了一定点时就转化为另一极。 ——德国·恩格斯 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这就是对立面的统一。 ——苏联·列宁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反义成语 > 自相矛盾;自圆其说 自相矛盾 矛:长矛,古代用以攻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用来保护自己的武器。语本《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比喻语言、行动自相抵触,互不相容。常作谓语,亦作定语、状语、补语。 例 第二,凯恩斯的学说是一个错误百出、自相矛盾的体系。(俞品根《凯恩斯主义的演变说明了什么?》)它有时会显得含糊不清,自相矛盾,出尔反尔。(陈冲《铁马冰河入梦来》第五章) 自圆其说 圆:周全,圆满。把自己的观点、说法或谎言讲周全,使其无漏洞。常作谓语,亦作宾语、定语等。 例 如果要提出新说,应提出旧说之不当,不能置历史事实不顾,只求自圆其说,这种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就值得考虑。(周启付《什么是文献》一)然而,科学并不是“自圆其说”的诡辩,它必须经得起各方面的考验。(魏伯祥《我们的地球·地球的身世》)
自相矛盾矛: 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来刺杀敌人。盾: 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挡敌人刺杀的武器。语出《韩非子·难势》:“客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 一个卖矛又卖盾的人,称赞自己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任何武器能够刺穿它;转而又夸奖自己的矛无比锋利,没有它不能刺穿的东西。于是,在场的人笑问道:“用你的矛,攻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卖矛和盾的人窘迫无言。 后来,人们便用“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的现象。 又作“自相抵牾”。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精品成语 > 自相矛盾 矛、盾:古代的两种兵器,矛用来进攻,盾即盾牌,用来防卫。比喻言行不一或前后相互抵触。蒋子龙《开拓者》:“文件本身有许多就是朝令夕改,~。” 〔出处〕《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鬻:yù,卖。楯:即“盾”。) 〔近义〕自相抵牾 漏洞百出 破绽百出 〔反义〕自圆其说 天衣无缝 无懈可击
自相矛盾比喻言行互相抵触。鲁迅《两地书》一二: “我有时也能辣手评文,也尝煽动青年冒险,但有相识的人,我就不能评他的文章,怕见他的冒险,明知道这是自相矛盾的,也就是做不出什么事情来的死症,然而终于无法改良。” 自相矛盾zìxiāng-máodùn矛: 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来刺杀敌人。盾: 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挡敌人刺杀的武器。语出《韩非子·难势》:“客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自相矛盾zìxiāng-máodùn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 自相矛盾zì xiāng máo dùn【释义】 自相矛盾喻某人言论前后互相抵牾。语本《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 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自相矛盾(反)言行一致 自圆其说 自相矛盾zì xiāng máo dùn比喻语言行动前后自相抵触(语本《韩非子》“难一”篇,也见于“难势”篇):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故逐一看去,悉皆~,大不近情理之话。(一·7) 自相矛盾用自己的矛戳自己的盾。比喻人的言行或理论前后互相抵触。传说战国时有一个楚国人在集市上卖长矛和盾牌。他先是夸耀自己的盾牌非常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接着又拿起自己的长矛神气地说:“我的矛无比锋利,什么东西都能戳穿。”这时,人群中站出一个人来说:“用你的矛戳你的盾看看怎么样?”卖兵器的人一时无言以对。(见《韩非子·难一》) 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违反形式逻辑的矛盾律产生的逻辑错误,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同时肯定两个不能同真的矛盾关系思想或反对关系的思想。又称“逻辑矛盾”。自相矛盾思想的一般形式结构为:“A且非A”,具体表现为: 或者同时认可一 对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判断,如既肯定“所有鸟都是会飞的”,又肯定“驼鸟是不会飞的”;或者先肯定某一判断,后又否定,如先肯定”对某人的处分属冤、假、错案”,后又断定“对某人的平反是党和人民对他的宽大”;或者某一判断包含着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判断,如:“端阳节是中华民族 一年 一度、千载难逢的节日”;或者作出的判断自身具有真假 二值,如悖论。自相矛盾的思维是没有确定内容的,无所反映的思维,自相矛盾的表述是前后冲突、互相否定、无意义的表述。写文章,作报告,著书立说,如果出现自相矛盾,必然不能正确地反映事物和顺利交流思想,就会陷入不能自圆其说、不可自拔的困境。正确进行思维,应自觉遵守矛盾律,避免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在辩论中,可以抓住对方的自相矛盾之处进行反驳。在小说等文艺作品中,为表现人物的矛盾心理和矛盾性格,也可有意识地造成自相矛盾的表现形式。如短篇小说《分马》,老孙头夸耀他挑选的那匹马是最好的马,后来怕王老太太也挑中这匹马,他又说那匹马是破马。 ☚ 逻辑错误 逻辑矛盾 ☛ 自相矛盾;自圆其说○自相矛盾zì xiāng máo dùn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抵触:卿言岂非~|~,为识者所讥|倘不~,倒也不失其为一种主张|他的说法~,不攻自破。 ●自圆其说zì yuán qí shuō自己把论点表达得圆满、周全,不自相矛盾:弄得左支右绌,不能~|他一再说明,竭力~|编出一个~的理由。 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矛、盾:古代两种武器,矛用于进攻,盾用于防卫。 ☚ 针锋相对 自相水火 ☛ 矛盾1 矛盾1盾矛 乖舛 抵触 抵背 另见:排斥 ☚ 矛盾1 洁净1 ☛ 说话不当 说话不当说话、做事超过适当的分寸和限度:过火 ☚ 说话迟钝 难说 ☛ 自相矛盾zì xiāng máo dùnargue against oneself;beat oneself with one’s own staff; be inconsistent:;be self-contradictory; contradict oneself; para doxical; stultify oneself 自相矛盾self-contradictory 自相矛盾be self-contradictory;contradict oneself 自相矛盾zì xiānɡ máo dùn矛、盾:古代用于进攻和防御的武器。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互相抵触。contridict oneself, be in consistent, argue against oneself, cut oneself, self-contradiction 自相矛盾zì xiāng máo dùn【解义】比喻言语、行为自相抵触。 自相矛盾zì xiāng máo dùn比喻言行自相抵触。“矛”,长矛,进攻用的武器之一;“盾”,盾牌,自卫或保护自己用。《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盾)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上·诸汉史》:“观孟坚《纪》、《志》所言,前后自相矛盾者矣。” 自相矛盾在我国古代,矛与盾是常用的两种兵器。矛,就是长枪,长长的柄上镶着锋利的刃尖,属于一种进攻武器,用来刺杀敌人;盾即盾牌,用坚固或有韧性的材料做成,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箭。这些兵器可以在市场上买到。 自相矛盾zì xiānɡ máo dùn比喻言行前后自相抵触。《韩非子·难一》记载,楚国有人在集市上卖长矛和盾牌,他先是夸耀自己的盾牌非常坚固,说什么东西都穿不透;又夸耀自己的长矛锋利无比,说什么东西都能戳穿。有人说:“用你的矛戳你的盾看看怎样?”此人无言以对。 自相矛盾zì xiānɡ máo dùn【释义】比喻语言、行动前后自相抵触。 自相矛盾zì xiānɡ máo dùn矛、盾:古代的两种兵器,矛用来进攻,盾即盾牌,用来防卫。比喻言行不一或前后相互抵触。蒋子龙《开拓者》:“文件本身有许多就是朝令夕改,~。” 自己的言行前后抵触自相矛盾格式 掌故式。 自相矛盾;自圆其说zì xiāng máo dùn;zì yuán qí shuō自相矛盾 矛:长矛,古代用以攻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用来保护自己的武器。语本《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比喻语言、行动自相抵触,互不相容。常作谓语,亦作定语、状语、补语。 自相矛盾zì xiāng máo dùn言行一致 自圆其说zì yuán qí shuō无懈可击 自相矛盾zì xiāng máo dùn比喻言行前后自相抵触。 自相矛盾zìxiāng-máodùn❶《韩非子·难势》:“人有鬻矛与楯者,誉其楯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鬻:卖。矛:用于刺杀的武器。楯:同“盾”,抵挡刺杀的武器。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言语或行为自相抵触,自相违背。 自相矛盾zì xiānɡ máo dùn解释 矛:长矛,用来刺杀的武器。盾:盾牌,用来防御的武器。常用来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自相矛盾zì xiānɡ máo dùn《韩非子·难一》说,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先夸他的盾坚固到任何利器都戳不穿,又夸他的矛尖锐到能戳穿任何坚固的东西,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样?那人便无言以对了。后因以比喻言行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自相矛盾zì xiānɡ máo dùn指自己的言行、举止前后抵触。 自相矛盾zì xiānɡ máo dùn【解义】 比喻言语行为自相抵触。 自相矛盾zì xiānɡ máo dùn矛: 古代的一种长兵器,长杆的一头装有尖刃,用来刺杀。盾: 盾牌,古代的一种防御兵器,用来护卫身体,挡住刀、剑、箭、矛等的攻击。这是《韩非子·难势》中的寓言故事: 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先举着盾说: 我卖的盾最坚固,什么利器也戳不破它;然后又举着矛说: 我卖的矛最锐利,再坚固的盾都能戳穿。旁边有人就问他: 拿你的矛来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他无言以答。后来就用“自相矛盾”比喻言语、行动前后不一致,互相抵触。蒋子龙《开拓者》:“文件本身有许多就是朝令夕改,~。” 自相矛盾zi xiang mao dun矛:古代用来刺杀的武器。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挡刺杀的盾牌。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比喻言语或行为前后相抵触。语本《韩非子·难一》 漏洞百出 自相矛盾lòu dòng bǎi chū;zì xiāng máo dùn形容破绽很多,前后相抵触而不一致。汪大勇等《他为何惨遭高位截肢》:“患者家属则告诉记者,五位专家既没有见到患者,也没到现场,只是依据一份不真实、~的病志,就草率做出不构成医疗事故的结论。” 自相矛盾zìxiāngmáodùn矛:长矛,古代用来进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的防身武器,用来挡住矛等兵器。《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yù,卖)楯(盾)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不)能应也。”意思是,既然你的盾这么坚固,什么东西也刺不透,你的矛这么锐利,什么东西都可以刺进去,那么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怎样?那人无法回答。今比喻言行前后自相抵触。 3M53【自相矛盾】zì xiāng máo dùn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矛盾:古代的两种武器。矛:长矛,是用来进攻的。盾:盾牌,是用来防御的。《韩非子·难一》里说,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无比坚固,什么东西都刺不穿;又说他的矛无比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透。旁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个人无言可答。 自相矛盾zìxiāng-máodùn〔主谓〕 ❶比喻言行前后相互抵触。语本《韩非子·难势》:“客有鬻矛与楯者,誉其楯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王林《叱咤风云》:“已经冲进大门口的群众听到胖官员~的回答,忍不住大笑了起来。” 自相矛盾zì xiāng máo dùn《韩非子·难势》: “客有鬻矛与楯者,誉其楯之坚: ‘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矛:古代一种长柄武器。楯: 同“盾”,古代一种防刺武器。比喻言语或行为前后不一,互相抵触。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