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政策zì yóu mào yì zhèng cèпол тика свобóдной торгóвли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国际贸易活动采取不干预或尽可能少干预的基本立场,不对进出口商品设置障碍,不给进出口商享有特权和优惠,不向对外贸易活动实行管制或干涉,允许商品自由输入输出,在国内外市场自由竞争。属于自由贸易政策类型的政策有英国带头实行的自由贸易政策和战后的贸易自由化,战后贸易自由化已成为世界的主流。 英国推行的自由贸易政策,自18世纪中叶英国开始进入产业革命,“世界工厂” 地位已经确立并获得巩固,不怕与外国商品进行竞争。在这种状况下,重商主义强制性的保护贸易政策便成为英国经济发展和阻碍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一大障碍。这时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便要求实行在国外市场上进行无限制的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政策。他们要求其他国家供给英国粮食、原料和市场,而由英国向它们提供工业制造品。因此,英国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废除重商主义时代所制定的一些外贸政策和措施。 在19世纪20年代,以伦敦和曼彻斯特为基地的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自由贸易运动。运动的中心内容是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经过不断的斗争,最后终于战胜地主、贵族阶级,使自由贸易政策逐步取得胜利。自由贸易政策在英国的胜利是资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体现,也为英国经济的长足进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世界的传播和生长,提供了新的推动力。其实质就是资本的自由,就是通过自由贸易政策排除一切仍然妨碍资本前进的民族障碍。 第二次世界大战到70年代初,在西方对外贸易政策上占主导地位的是 “贸易自由化” 理论所倡导的在世界范围内降低关税水平,放宽各项限制进口的措施。它是指国家之间通过多边或双边的贸易条约与协定,削减关税壁垒,抑止非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障碍与歧视,促进商品的交换与生产。它表现在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简称 《关贸总协定》) 的签订和关税减让的多轮谈判,经济贸易集团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普惠制的建立等方面。 贸易自由化其特点在于: ❶与历史上的自由贸易政策相比,有所不同。美国是战后贸易自由化的倡议者与推动者; 战后贸易自由席卷全球,其重要原因是美国的对外扩张,以及生产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国际分上在深度与广度上的发展,西欧和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等原因,它们反映了世界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战后贸易自由化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日益加强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它主要反映了垄断资本的利益,战后贸易自由化主要是通过多边贸易条约与协定即 《关贸总协定》 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而区域性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等地区性经济合作,也均以促进国际商品的自由流通,以扩展自由贸易为宗旨。 ❷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是不平衡和不稳定的,也是有选择性的。主要表现在: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工业制成品的贸易自由化超过了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机器设备的贸易自由化超过了工业消费品的贸易自由化,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超过了经济集团的对外贸易自由化。 一般而言,自由贸易政策可以带来最佳的生产效率和最大的经济福利。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各国都参加其中的国际分工,并且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生产资源就能得到最佳的配置。然而,贸易政策的采用,不仅取决于该国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和该国的政治经济状况,而且还应根据该国的总劳动生产率水平在世界上所占的地位而定。 ☚ 国际贸易 保护贸易政策 ☛ 自由贸易政策Free Trade Policy保护贸易政策的对称。国家对进出口贸易不加干预和限制,允许商品自由输出和输入,并实行减免关税和自由竞争的政策,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产物。19世纪初英国工业资产阶级首先提出“自由贸易”的口号,1813年废除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贸易的垄断权,随后又与各主要国家签订互惠关税协定,降低进口税率,取消丝织品进口禁令,废止包括机器在内的所有商品的出口限制。1841~1846年间又取消600多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1000多种商品的进口税率。1846年废除了地主阶级用来限制粮食进口的谷物法。1849年又废除了已实行近200年的航海条例。英国成为首先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这对19世纪50~60年代英国工业的新高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使其工业品在世界市场上取得了压倒的优势。在英国的带动下,19世纪中叶之后,荷兰、比利时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美国和德国也先后降低保护关税,到70年代,自由贸易已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政策。19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后起国家为保护新兴的民族工业,开始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到20世纪初,各帝国主义为了争夺国外市场,垄断国内市场,都纷纷采取保护贸易措施,高筑贸易壁垒。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英国也被迫宣布放弃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政策。二次大战后初期,美国又提出“贸易自由化”的口号,主张各国间实行自由贸易。20世纪6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贸易自由化。这反映了垄断资本以全球为活动舞台进行自由扩张的要求,是国际分工加深、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产物。70年代以后,美国的国际竞争力相对削弱,美、日、西欧争夺市场的斗争加剧,保护贸易再度加强。 自由贸易政策指国家对商品实行自由进出口,让其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既不限制进口,又不鼓励出口的政策。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一般都取消对进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同时,也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的各种特权和优惠条件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美国、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提出“贸易自由化”。但是,到了70年代中期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处于低速缓慢增长阶段,各国争夺市场日趋尖锐,在对外贸易政策上,尽管口头上仍称贸易自由化,而实际执行的是日益加强的保护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的对称。指取消一切限制的对外贸易政策,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既不进行限制,也不给予任何优惠和鼓励,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策始于英国。英国产业革命完成早于其他国家,工业的发展使其迫切需要取自国外的廉价的工业原料和粮食; 另外,它的产品价廉物美、竞争力强,因而自由贸易政策对英国有利。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在产业革命完成后,也采取了程度不同的自由贸易政策。从30年代末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各国普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自由贸易政策。表现在几个方面: (1) 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员国的范围内,大幅度地降低了关税。(2) 实行了普遍优惠制(GSP)。(3)降低或撤销非关税壁垒。在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先后在不同程度上放宽进口数量限制,扩大进口自由化,增加自由进口的商品,放宽或取消外汇管制,实行货币自由兑换,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战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表现在工业产品的贸易自由化超过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机器设备的贸易自由化超过了工业消费品的贸易自由化; 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超过集团对外的贸易自由化;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超过它们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 ☚ 保护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 ☛ 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Free Trade Policy“保护贸易政策”的对称。国家对进出口贸易不加干涉和限制,允许商品自由输出和输入的贸易政策。18世纪后半期英国在实现产业改革的基础上首先实行,旨在从海外获得廉价原料并推销其工业产品。英国古典派经济学家认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各个国家会实行国际分工,专门生产那些具有比较利益的产品,这会使商品生产获得充分发展,价格低廉化,对消费者也是有利的。英国实行此项政策达60年之久,对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后,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为数极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主持下,国际贸易逐步自由化。随着商品贸易、投资、服务贸易的国际化,国际分工向广化与深化发展,贸易自由化趋势不断加强。 ☚ 国际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 ☛ 自由贸易政策free trade polic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