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王餘魚”、“龍頭魚”、“水晶魚”。“銀魚”之别稱。傳說得名於戰國,沿用至今。《文選·左思<;吳都賦>;》:“雙則比目,片則王餘。”劉逵注:“比目魚,東海所出,王餘魚,其身半也。俗云:越王膾魚未盡,因以其半棄水中爲魚,遂無其一面,故曰王餘也。”唐·皮日休《松江早春》詩:“穩凭船舷無一事,分明數得膾殘魚。”《正字通·魚部》:“銀魚,形似膾殘,海中出者曰龍頭魚。福州一種曰水晶魚。”《事物紀原·蟲魚禽獸部·膾殘》:“越王勾踐之保會稽也,方斫魚爲膾,聞有吳兵,棄其餘於江,化而爲魚,猶作膾形,故名膾殘。亦曰王餘魚。”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三·膾殘魚》、清·顧張思《土風録》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