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脾胃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脾胃论 《脾胃论》是中医学理论著作。金李杲著。成书于1249年,《元史·艺文志》最早著录。现存主要版本有,元《济生拔粹》本、《东垣十书》本、明《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清《四库全书》本等。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出版影印本。1976年出版湖南中医药研究所注释本。 李杲 (1180-1251),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中医学家,著名的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李氏“世以赀雄乡里”,因母病遍请诸医,杂药乱投而亡,而以千金为贽,拜易州(今河北易县)人张元素为师。不数年,尽传其业。《元史》载东垣“品性高謇,少所屈降”。士大夫非危急之病不敢求之。李氏所处时代,正值金元混战,人民处饥饿、寒暑、忧愁思虑、劳役的生活环境中,所患疾病,沿用前人方法,每多致误。东垣遵其师“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的主张,运用脏腑辨证理论,发明内伤之证,论证了《内经》“四时皆以胃气为本”的重要性,创立了“脾胃学说”,成为补土派的创始人。李氏操医术50余年,至晚年首先完成了 《内外伤辨惑论》 (1247),阐述内伤之证有类外感,辨阴阳寒热有余不足,“以证世人用药之误”。又因内伤诸证的病机尚未完全阐明,为补 《辨惑论》之未尽,在年近70时完成了 《脾胃论》这部补土派的代表作。东垣另撰有 《兰室秘藏》、《伤寒会要》 (已佚) 等。 本书比3卷,共载医论36篇,方论63篇。卷上论脾胃虚实传变、脾胃盛衰、肺之脾胃虚等,并述君臣佐使法、分经随证制方用药宜禁。其论以 《内经》、仲景之说为本。载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益胃汤、羌活胜湿汤等方论。卷中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等,并详论其创制的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黄芪人参汤、清暑益气汤等方药的主治应用、配伍及加减法。卷下载论文十二篇,着重论述脾胃虚损与其他脏腑及九窍的关系,并列饮食伤脾胃方52首。 本书较集中地反映了东垣脾胃学说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 1、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认为人体元气充足,则诸病无由发生,元气的充足与否取决于脾胃之气的有无所伤。脾胃之损伤,多由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七情所伤而致。2、治脾胃以升发脾阳为主。认为脾胃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胃主降,许多疾病的发生与脾阳不升有密切关系。故主张升发脾阳以调整脾胃,而治疗各种有关疾病。并创立了不少以升阳为主的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升阳除湿汤、升阳益胃汤等。3、相火为元气之贼。认为元气不足会引起阴火独旺,阴火独旺又反过来耗伤元气,“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故治疗上宜健脾补气与清火药同用。4、甘温除热法。李氏在外感发热、阴虚发热的传统理论之外,提出内伤脾胃发热之说,创用甘温之剂以除大热,补前人未备。 《脾胃论》在阐述内伤诸证的过程中,明确地提出了脾胃学说,强调脾胃的重要性,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为后世所充分肯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其说以土为万物之母,故独脾胃,引经立论,精凿不磨。”东垣学说对后世学术发展,产生了较深刻的影响。其中“脾病则下流乘肾,令人骨乏无力,……是阴气重迭,此阴盛阳虚之证”。对其弟子王好古建立阴证学说,重视温补脾肾,很有启示。而王氏之说,又对明代温补学说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本书关于“湿能滋养于胃,胃湿有余,当泻湿之太过。胃之不足,唯湿物能滋养”的观点,又启发清代叶天士提出“养胃阴”的理论和方治。 本书刊行之后,又被多种医学丛书收入,多次刊行,历久不衰。后世研究者代不乏人,从而形成了医学史上颇有影响的“补土派”。近年湖南中医药研究所对《脾胃论》进行了整理注释,以广流传。至于从各个角度对本书及其理法方药研究的著述,极为丰富。 脾胃论内科著作。金李杲(1180—1251)撰。三卷。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保定)人。幼好医药,从学于名医张元素,尽得其传。对《内经》、《难经》深有研究,脏腑辨证经验丰富,对脾胃内伤机理有所发挥,人称“补土派”,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对中医理论做出杰出贡献,后世有“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之说。撰有《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本书撰于宋淳祐九年 (1249),是李氏创导的脾胃论学说的代表作。上卷,记有脾胃虚实传变论、脾胃胜衰论、肺之脾胃虚论、君臣佐使法、分经随病制方、用药宜禁论、仲景引 《内经》所说脾胃等。以 《内经》 为理论根据,论述脾胃对整体机能的重要作用,分析脾胃胜衰对心、肺、肝、肾四脏的影响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反映了 “升降浮沉”用药法,强调分经随病制方、灵活用药的原则,为治疗内伤疾病开拓了新的途径。中卷,记有气运衰旺图说、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时制方、随时加减用药法、脾胃虚不可妄用吐药论、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凡治病当问其所便、三焦元气衰旺等。论述外感与内伤的分辨,介绍了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等方的组成和应用,强调因病制宜,随时加减,灵活变通,对临床颇有启示。下卷,记有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阴阳寿夭论、五脏之气交变论、阴阳升降论、调理脾胃治验、饮食伤脾论等。论述了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中的作用,阐发了脾胃内伤诸病的病因和治疗,指出用药宜忌等。总之,李氏本《内经》 之理,承张元素之学,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创立了脾胃学说,发展了内伤疾病的病机学说,丰富和充实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对后世医家颇有影响。许鲁斋说:“东垣之医,医之王道也; 有志于学医者,必尽读东垣之书,而后可以言医。”李时珍也说: “李杲曾受业于洁古老人,尽得其学; 益加阐发,人称神医。”有《东垣十书》本,一九五七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影印本。江静波《东垣先生的学说及其著作》(《广东中医》 1963. 2. 11),李聪甫 《李东垣“脾胃学说” 的论述》(《湖南医药杂志》 1974.1. 22),林起铨《试论李杲内伤学说》(《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83. 3. 8) 可供参考。 脾胃论书名。3卷。金·李杲撰。约刊于13世纪。本书是作者创导脾胃论学说的代表作。李氏根据《内经》:“人以水谷为本”的观点,强调补益脾胃的重要性,并在此理论基础上结合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予以阐析。书中对于饮食劳倦等引起的脾胃病,创用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治疗方剂,具有较好的疗效,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建国后有影印本。 脾胃论书名。金·李杲(东垣)撰,3卷,约刊于1249年。本书提倡“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张,论述调理脾胃的重要性。有其独到之处。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影响很大。但也有其偏执的一面。 脾胃论 131 脾胃论中医理论著作。金代李杲(晚号东垣老人)撰,成书于1249年。3卷,35论。作者根据《内经》“太阴阳明论”阐发脾胃的重要性。他认为人身元气滋生于脾胃,气又为精神之根蒂,积气可以成精,积精可以全神,所以脾胃之气是人生命的基础。李氏根据《内经》“人以水谷为本”的观点,强调补益脾胃的重要性,并在此理论基础上结合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予以阐析。对于饮食劳倦等引起的脾胃病,李氏创用补中益气汤和升阳益胃汤等治疗方剂,有较好疗效。明代著名医学家王肯堂、张介宾、李时珍等对《脾胃论》均给予较高的评价,并赞扬东垣用补法,为“医中之王道”。本书是积其50余年实践经验之总结,论述脾胃为三气之源,精气升降之枢,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机理论。故后世称其代表的学术派别为“补土派”金元四大家之一。 ☚ 儒门事亲 针灸大成 ☛ 脾胃论医书名。金李杲撰。约成书于1249年。本书是作者创导脾胃学说的代表作。李杲根据“人以水谷为本”的观点,强调补益脾胃的重要性,详论调理脾胃的临证经验。书中所列李杲自制的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法及其对内伤诸证的论述,对后世均有很大影响。 脾胃论三卷。金李杲 (详见《内外伤辨惑论》)撰。此书编撰于宋淳佑九年(1249),是李氏创导的脾胃论学说的代表作。上卷医论八篇:脾胃虚实传变论、脾胃胜衰论、肺之脾胃虚论、君臣佐使法、分经随病治方、用药宜禁论、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等。其书以《内经》为理论根据,侧重论述脾胃对整体机能的重要作用,强调分经随病制方、灵活用药的原则,分析脾胃胜衰对心、肺、肝、肾的影响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反映了“升降浮沉”用药法。又有方论四篇。中卷医论八篇: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及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时制方、随时加减用药法、脾胃虚不可妄用吐药论、安养心神调制脾胃论、凡治病当问其所便、三焦元气衰旺等。论述外感与内伤的分辨,介绍了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等方的组成和应用,强调针对病症施药,灵活变通,药方有较好疗效。下卷载论文十二篇,记有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阴阳寿夭论、五脏之气交变论、阴阳升降论、调理脾胃经验、饮食伤脾论等。论述了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中的作用,阐发了脾胃内伤诸病的病因和治疗,指出用药宜忌等。张氏对《内经》、《难经》颇有研究,脏腑辨证经验丰富,对脾胃内伤机理有所发挥。李氏认为“土为万物之母”,故独重脾胃。其引经立论,往往有独到之处。明孙一奎《医旨绪余》云:“东垣生当金元之交,中原扰攘,士失其所,人疲奔命。或以劳倦伤脾,或以忧思伤脾,或以饥饱伤脾。病有缓急,不得不以急者为先务。”李氏强调补益脾胃的重要性在当时有着特殊的意义。李氏根据《内经》“人以水谷为本”的观点,继承张元素之学,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脾胃学说,发展了内伤疾病的病机学说,丰富和充实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对后世医学家颇有影响,对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都有一定参考价值。许鲁斋说:“东垣之医,医之王道也; 有志于学者,必尽读东垣之书,而后可以言医。”李时珍亦称赞东垣说:“李杲曾受业于洁古老人,尽得其学,益加阐发,人称神医。”此书有 《东垣十书》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四库全书》本。 脾胃论píwèilùn医书。3 卷。金·李杲撰。约刊于13 世纪。李氏根据《内经》“人以水谷为本” 的观点, 强调补益脾胃的重要性,并结合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予以阐析。书中对饮食劳倦等引起的脾胃病, 创用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治疗方剂, 具有较好的疗效。此书系作者创导脾胃学说的代表作, 对后世影响较大。新中国成立后有影印本。1960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铅印本。 脾胃论 《脾胃论》《脾胃论》系医学理论著作。3卷。金·李杲撰。约成书于1249年。作者在著成《内外伤伤惑论》之后,犹恐世医对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不能明辨,又著《脾胃论》。因当时兵祸频仍,百姓为饮食劳役所伤,胃气亏乏,调治失宜,脾胃之为病甚多。李杲认为土为万物之母,人以胃气为本,假如胃气本弱,脾胃气伤,则元气不能充,产生诸病。书中卷上讨论了脾胃虚实传变、脾胃胜衰、肺之脾胃虚等,并述君臣佐使法,分经随病制方用药宜禁。其论以《内经》、仲景之说为本。卷中及卷下叙述脾胃虚弱所致诸病及处方用药法。书中列有李杲自制的补中益气汤,创“甘温除热法”。《脾胃论》所阐内伤诸证,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其中“脾病则下流乘肾,令人骨乏无力……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迭,此阴盛阳虚之证”,对王海藏著的《阴证论》很有启示。该书所说:“湿能滋养于胃,胃湿有余,当泻湿之太过。胃之不足,惟湿物能滋养”。这一论点,又启示了清代叶天士,成为叶氏“养胃阴”一说的理论依据。该书刊行以来,版本很多,主要的版本有明·吴勉学的《医统正脉》校刊本及近代文盛书局、大东书局、受古书局石印本。建国后人民卫生出版社曾先后出版影印本及注释本。 ☚ 扁鹊心书 兰室秘藏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