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脑蛛网膜下腔出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脑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蛛网膜下腔出血

本病系指脑底动脉环或脑表面的血管破裂,血液大量进入脑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凡能引起脑出血的各种病因均可引起本病,但以先天性动脉瘤破裂所致者最为常见;此外,脑动静脉畸形以及高血压、动脉硬化症亦为常见病因。
脑基底动脉环上的先天性动脉瘤,是由于动脉管壁肌层与弹力纤维发育上的缺陷,致使该处管壁变薄,逐渐形成囊状扩大所致,在用力或情绪激动等某种诱因作用下,瘤体破裂出血。大量血细胞或血凝块积聚于脑底,刺激脑膜,影响脑脊液循环,引起脑水肿与颅内压增高;亦可压迫脑神经,尤以动眼神经麻痹更为多见;亦可伴发脑血管痉挛,甚至并发脑梗塞和脑软化。严重病例多死于小脑幕切迹疝或(和)枕骨大孔疝。积血亦可经大脑外侧裂向大脑半球外侧面扩散,刺激和压迫脑实质,引起癫痫发作或瘫痪。
本病以青壮年较多见。少数患者在发病前有反复发作的头痛病史。如系高血压、动脉硬化症所致者多见于老年患者。起病急骤,常无先兆,但多在用力或情绪激动等情况下诱发。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伴有恶心、呕吐,有时可出现癫痫发作,意识障碍一般较轻,为时短暂,重症者也可出现昏迷。常有淡漠和烦躁不安等精神症状。有明显脑膜刺激征和颅内压增高症状,眼底有时可出现视乳头水肿或视网膜出血,多无神经系统局限体征,偶有动眼神经麻痹或肢体瘫痪。由于大量血液积滞于脊神经根周围,致使四肢腱反射减低或消失,周身痛觉过敏。发病后数天内可有中度吸收热。如出血停止,头痛和脑膜刺激征常在2~3周后逐渐减轻和消失,但激动、用力或活动过早均可导致再出血。本病病死率较高,且多死于脑疝和脑血管痉挛以及再次大出血。血中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脑脊液压力增高,呈均匀血性,约需2~4周后才能褪色。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可见有较多的红细胞和含有红细胞、含铁血黄素或胆红质的吞噬细胞或巨噬细胞。
青壮年或具有高血压的中、老年患者,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有脑膜刺激征和血性脑脊液者即可诊断。但需与脑出血、脑膜炎相鉴别。后者常先有发热,脑脊液检查为炎性改变可资鉴别。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常需通过头颅CT或脑血管造影等检查才能确定。血管造影的时机多倾向于病情稳定后早期施行,以争取在再次出血前获得外科手术治疗的机会。
治疗目的主要在于止血、缓解症状和预防再发。治疗原则与脑出血基本相同,尚应注意加强下述措施:
❶镇静止痛剂:以减轻头痛和躁动,降低血压,避免继续出血或再出血。如疗效欠佳且头痛仍剧烈者,可分次少量地放出血性脑脊液,并注入经过过滤的氧气数毫升,以加速对红细胞等的吞噬作用。
❷止血剂:可试用适量的6-氨基己酸等药物。
❸手术治疗:本病为一危重疾病,尤以动脉瘤的再次破裂出血,其病死率较高,同时也易引起猝死,故一旦经X线检查确诊,且能通过手术治疗者,应争取早期或超早期手术治疗。
❹绝对卧床休息至少i~1.5月,未经手术治疗者,更需经较长时期的休息,方可逐渐恢复工作和增加工作量。病后应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再次出血的危险。

☚ 外伤后迟发性脑出血   脑血栓形成 ☛
0000937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4:2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