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点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点螟yellow sugarcane borer

谷子和甘蔗的蛀茎螟虫。中国北方称粟灰螟,南方称甘蔗二点螟。学名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鳞翅目,螟蛾科。朝鲜、印度及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均有分布。在中国,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地区、四川盆地、以及台湾山地等地都有发生和为害。是北方谷子和南方甘蔗产区的重要害虫。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13毫米,翅展18~28毫米,体淡黄褐色或灰黄色。前翅略呈长方形,杂有黑褐色细鳞片、中室顶端及中脉下方各有一小暗灰色斑点,沿翅外缘有成列的小黑点7个,翅脉间凹陷深。后翅灰白色,外缘略淡黄(见图)。卵扁平椭圆形,长0.8~1.5毫米,宽0.6~0.8毫米,壳面有网纹。初产时乳白色,临孵化时灰黑色,卵粒2~4行呈鱼鳞状卵块。末龄幼虫体长15~30毫米,淡黄或灰黄色,体背有纵纹5条,其中背线暗灰色,亚背线及气门上线淡紫色。每节腹背的4个毛瘤排成梯形。蛹略呈纺锤形,体长12~20毫米,初为淡黄后变黄褐色,幼虫时的背部5条纵线依然存在。5~7腹节背面前缘有显著的黑褐色波状隆起线。


二点螟


生活习性 发生世代数随纬度和海拔高度而不同。中国长城以北年生1~2代,黄(河)淮(河)海(河)地区3代,珠江流域4~5代,海南岛6代。黄土高原的河谷盆地年生2代,而海拔高的山地则年生1代。在年种一茬春谷的地区,第一代幼虫为害谷苗是造成减产的主要原因。为害盛期第一代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二代在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在种植春谷和夏谷的地区,春谷遭受第一代幼虫为害,盛期在6月下旬,夏谷遭受第二代为害,盛期在8月中下旬。在两年三作或在一年两作地区,谷子有春夏两茬,春谷面积小,夏谷面积大,二点螟第一代幼虫集中在早播春谷上为害,盛期在6月上旬,第二、三代则为害晚春谷及夏谷,盛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上中旬。甘蔗产区,均以第一、二代幼虫为害为主。宿根蔗发株初期以第一代幼虫为害最为严重;新植蔗以春植蔗苗期受第二代幼虫为害较重;秋植蔗苗期受第四、五代幼虫为害,但因高温季节生长迅速而受害轻;冬植蔗苗期则处于越冬期,避过螟害。
二点螟食性比较单纯。在北方主要食害谷子,临近谷田的糜子、玉米、高粱偶有受害。谷子的亲缘植物狗尾草和谷莠子为其最早产卵寄主,但因茎秆细瘦,幼虫渐转移为害谷苗。在南方主要为害甘蔗,偶害玉米。
北方,幼虫主要在谷茬中越冬。南方,以幼虫或蛹在蔗茎地上部或地下部越冬,而以地上部和地下部10厘米以内为主。谷田第一代卵多产于谷苗下部2~5片叶的背面基部,第二、三代卵多产在夏播谷苗的叶背,孕穗抽穗期则多产在谷茎基部的小叶片上。有的地区曾在谷田土面上发现产卵的现象。蔗田多产于蔗苗下部1~4叶片背面距叶鞘不远处,叶面及叶鞘也有。一般认为产卵对谷苗高度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播种早、生长旺盛、高于一般的谷苗着卵量大。
谷苗初孵幼虫一部分在叶片上爬行并顺茎下移,爬至地面或茎基叶鞘内外部,也有的转移他株;另一部分幼虫吐丝顺风下垂落于地面或他株。自孵化后第三天开始从茎基部蛀入茎内,第五天田间枯心苗即开始出现。1~3龄幼虫群栖为害,一株茎内可有幼虫3~5头,多至10余头。3龄后转株为害,一头幼虫到老熟可转株为害2~3株。植株后期受蛀常因风折断。蔗苗上的初孵幼虫在叶片上分散爬行或吐丝下垂,爬至近地面的叶鞘内侧聚集。2龄后蛀入茎,为害生长点,造成枯心。幼虫对于成长蔗株,多由节间带蛀入,钻成长条状隧道,造成螟害节,常导致红腐病菌的侵入。隧道周围多成红色。幼虫老熟后在枯心苗或茎部蛀道内化蛹。
发生规律 干旱环境是发生为害的显著地理特征之一。中国陕西北部、山西大部和河北北部黄土深厚、地势高、丘陵起伏、岭谷交错、沟壑纵横,海拔800~1 200米,冬春降水少易干旱,发生为害十分严重。河北沿渤海和河南、山东沿黄河地区也是严重发生区,其中衡水地区东部,海拔高度虽只有16~25米,但来自南方沿海的湿空气受沂蒙山脉阻隔,形成华北平原的少雨干旱中心; 开封、聊城等地历代黄河泛滥改道,多干旱沙丘与岗地,受害亦烈。至于长江口以南、武夷山脉以东、南岭山脉以南、沿东海及南海的地区,大部为低山丘陵,属于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其中高旱的环境是适生地。广东的岗地蔗田发生为害颇为严重,而在围田地区则数量极少。广西的高坡旱地及低洼旱地发生数量很大,而在低洼地及水田蔗地则较少。江西以干旱的沙坝土和丘陵土发生严重,潮湿的泥田土发生轻微。
北方越冬幼虫死亡原因主要是冬季低温,1月平均温度低则越冬死亡率高,越冬幼虫对低湿干燥具有相当的忍耐力,但其化蛹除需要一定的积温外,还取决于湿度条件,在相对湿度70~100%范围内,湿度愈大化蛹率愈高。越冬代成虫产卵和第一代幼虫孵化的有利气象条件是温度20~25℃和相对湿度75%左右。在干旱推迟越冬幼虫化蛹而后遇雨时,则化蛹集中、羽化整齐,加以适宜产卵及孵化的温湿条件,谷苗亦因春旱而生长延迟,为害猖獗。南方蔗区,卵盛孵期遇高温干旱,蚁螟侵入率高,为害重; 连续阴雨,蚁螟死亡率高,侵入率低,为害轻。
谷苗株色浅、茎秆细硬、叶鞘茸毛浓密、分蘖力强和后期早熟等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受害; 甘蔗叶幅宽而叶下垂的品种,适宜成虫潜伏及产卵,着卵较多,受害重。蔗茎较软,纤维成分少的品种,适于幼虫蛀食,受害后内部组织变红的部分较大。甘蔗含糖量高的品种受害重。迟播谷当越冬代成虫产卵盛期,谷苗嫩小,错开受害危险期,则着卵量、茎内幼虫数及枯心苗数均显著减少。
已知天敌有赤眼蜂、螟甲腹茧蜂、螟黑纹茧蜂、螟黄足绒茧蜂及寄生蝇等。其中螟甲腹茧蜂为卵-幼虫跨期寄生蜂,在山西北部寄生率颇高。此外,在福建、台湾等局部地区,红蚂蚁的捕食作用显著。
预测预报 北方可在春季越冬幼虫化蛹期进行调查。确切掌握当地残留谷茬数量及谷茬内越冬活虫密度,计算虫源基数; 分析气象预报材料,判断对其化蛹、羽化、产卵及孵化的可能影响; 同时考虑大田谷苗生育状况,从而预测出第一代幼虫的发生为害程度。自5月初开始,定期剥查谷茬,调查化蛹进度。当化蛹率50%时,由此往后推7~10日即为羽化盛期,结合田间卵量调查,预报施药防治适期。蔗区主要依据虫源田面积、宿根年限、越冬死亡率、越冬虫口密度等,结合气象预报进行分析,做出虫情预报。中国已鉴定并合成了二点螟性信息素顺-11-十六碳烯醇,以剂量200微克在蔗田及谷田诱蛾,效果良好。自越冬代诱蛾高峰日出现往后,加上产卵前期、卵期,推算出孵化盛期,即为施药适期,这已是广泛应用的短期测报方法。
防治方法 谷子产区宜改革种植制,提高复种指数,缩小春谷面积,扩大夏谷面积; 实行轮作倒茬,恶化第一代营养条件。在越冬幼虫化蛹羽化前,广泛彻底处理田间残存谷茬。因地制宜调节播种期。适当迟播,错开第一代卵盛期与谷苗受害危险期。设置小面积早播诱集田(带),集中防治,防止大面积受害,减少施药面积和次数。间苗时拔除蛀苗,防止转株为害。种植抗螟丰产品种。田间适时施用对硫磷、螟蛉畏或杀螟丹等颗粒杀虫剂。
甘蔗产区应注意种苗检疫,防止幼虫或蛹随秧苗携带蔓延新区。适时斩除秋笋、低斩收获(土面以下10厘米)、清除枯叶残茎、处理蔗头、收获前后浸水,消灭越冬虫源。选用无虫种苗。合理布局,实行轮作,低地甘蔗与水稻轮作,高旱地甘蔗与豆科作物轮作。清除枯心苗及无效分蘖。幼虫孵化前早培土浅培土,防止侵害。种植抗虫丰产品种。间种豆科绿肥,增加荫蔽度,改善小气候,利于赤眼蜂生存,提高寄生率。繁殖释放赤眼蜂可同时控制黄螟及条螟的为害。在蚁螟孵化始盛期及高峰期各施药1次,克百威、螟蛉畏、杀螟丹、杀虫脒或敌百虫均可防止枯心。

二点螟

属昆虫纲鳞翅目螟蛾科。又名粟灰螟、甘蔗二点螟、谷子钻心虫。主要危害粟、甘蔗等。成虫体长8~10mm,翅展18~25mm。老熟幼虫体长15~23mm,乳白至黄白色,背部有茶褐色纵线5条。一年发生世代数随纬度或海拔高度而有不同。长城以北一年发生1~2代;黄淮海地区一年发生3代;黄土高原的河谷盆地一年发生2代;海拔高的山地一年只发生1代。幼虫为害盛期为6~8月。卵成块,每块有卵约20粒。幼虫在3龄前群栖茎内,3龄后转株分散为害,老熟后于谷茎基部化蛹。越冬代成虫产卵和第1代卵孵化的适宜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7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6: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