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脐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脐风

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又名风噤、风搐、噤风、马牙风、初生口噤、四六风、七日风。即新生儿破伤风。系由断脐不洁,感染外邪所致。一般在4~7天内发病,发病后以全身各部发生强直性痉挛,牙关紧闭,面呈苦笑状为其特征。属于危重疾病,病死率高。建国后,积极推广新法接生,已控制了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本病以通经开闭,镇痉息风为治。选用方剂有撮风散(《证治准绳》:蜈蚣、全蝎尾、钩藤、麝香、僵蚕、水飞朱砂、用竹沥水送服) 等。

脐风

脐风

俗称“四六风”、“七日风”。是新生儿因断脐不洁,毒邪浸入经络,迫及脏腑而致。临床以四肢抽搐、强直、腹胀肿,牙关紧闭,面呈苦笑,不能吮乳为特征。一般发生于生后4—7天,如不及时救治,多迅速恶化而死亡。辨证论治:
❶先兆期,发病前1—2天,常见精神躁扰,喷嚏多啼,吮乳口松,或口噤难开,颈项牵强。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指纹红。以玉真散(南星、防风、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加地龙、僵蚕等祛风散邪,疏经活络。
❷邪犯肝脾(发作期),阵阵抽搐,牙关紧闭,口摄不乳,角弓反张,四肢强直,面呈苦笑,身热窒息,汗出淋漓,指纹青紫。以摄风散(蜈蚣、蝎尾、僵蚕、钩藤、朱砂、麝香)加黄芩、黄连等熄风定搐、宣通经络。
❸气阴两虚(恢复期),经治疗有效者,抽搐渐轻,可张口吮乳,四肢转软,形体消瘦,动则汗出,肢体少动,舌红绛,苔薄白,指纹色浅。以摄风散(见前证)合人参养荣汤祛风通络兼顾调补气血。针灸治疗:以风府、筋缩、后溪、申脉、太冲为主穴,针刺泻法。取大柱、金门、风府、足三里、太冲穴,艾炷灸每穴3—5壮,日2—3次。调护:
❶紧急处理,争分夺秒。
❷避免光线、声音等刺激。

☚ 婴幼儿病治疗特点   脐湿、脐疮 ☛

脐风

病名。出自《千金要方》。即初生儿破伤风。一般在出生后4~7天发生。所以又称“四六风”、“七日风” 、“七日口噤”。也称“风搐” 。发作时表现为牙关紧闭、颈项强直、角弓反张。遇到声、光、触动等容易引起发作。重者可因痉挛衰竭、呼吸窒息而死亡。多为新生儿断脐时消毒不严所致。

脐风

脐风

中医病症名。又名 “撮口”、“噤风”、“四六风”。即新生儿破伤风。是以全身各部发生强直性痉挛、牙关紧闭,面带苦笑等为特征的病。是由断脐不洁,或脐带脱落过早,局部受伤感染所致。属于危重疾病,病死率高。治疗多以通经开闭,镇痉熄风为主。现代由于推行新法接生,此病已极少发生。

☚ 惊风   疳 ☛
脐风

脐风qifeng

又名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皆因断脐时处理不当,接触不洁之物,风、冷、水、湿之邪所侵,感染全身,而引起的全身性的严重疾病。以唇青、口撮、牙关紧闭,苦笑面容,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特征。多发于出生后4~6天,发病愈早,病毒愈深,危险性愈大。本证病势凶险,极易死亡,因而对于普及新法接生,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重视脐部清洁和护理,严防脐部感染。中医治疗以宜通经络,驱风镇惊为主。可用撮风散。常用药:蜈蚣,钩藤,蝎尾,僵蚕,朱砂,麝香,各研细末,和匀,用竹沥调拌吞服。同时内、外并治,积极抢救。

☚ 湮尻疮   中医治脐部疾患 ☛

脐风

病名。初生儿因断脐处理不慎,风毒湿邪侵入所致的疾患。临床以唇青口撮,牙关紧闭、面呈苦笑,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为特征。多于出生后4~7天发病,故又有“四六风”、“七日风”之称。治宜驱风通络镇痉。脐风预后险恶,病死率高,解放后大力推广新法接生,已极少见。

脐风qí fēng

《本草纲目》主治第4卷小儿初生诸病(27)。病名。又名风噤、风搐、噤风、马牙风、初生口噤、四六风、七日风。即新生儿破伤风。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系由断脐不洁,感染外邪所致。一般在4~7天内发病,发病后以全身各部发生强直性痉挛,牙关紧闭,面呈苦笑状为其特征。属于危重疾病,病死率高。本病以通经开闭、镇痉熄风为治。可用撮风散(《证治准绳》:蜈蚣、全蝎尾、钩藤、麝香、僵蚕、水飞朱砂,用竹沥水送服)。

脐风qífēng

病名。出《千金要方》卷五。又名风搐、七日口噤、四六风、七日风。即新生儿破伤风。系由于断脐不洁, 感染外邪所致。本病以全身各部发生强直性痉挛, 牙关紧闭, 面呈苦笑状为其特征。属于危重疾病, 病死率高。新中国成立后, 妇女、儿童得到保护。由于积极推广新法接生, 已经全面控制了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以往中医对于本病, 以通经开闭、镇痉息风为治。常用方剂有撮风散(蜈蚣、全蝎尾、钩藤、麝香、僵蚕, 用竹沥水送药) 等。亦有用灯火燋法进行治疗。

脐风

脐风

脐风是由于初生断脐不慎,被风冷水湿之邪所乘流入心脾而成。临床以四肢强直,腹胀脐肿,牙关紧闭,面呈苦笑,不能吮乳为特征。一般在生后4~7天发病,俗称四六风,或七日风。亦有据其特殊症状而命名为撮口、噤风、锁肚者。唇口收缩,啼不出声,舌强唇青为撮口:口紧不乳为噤风; 腹胀不便名锁肚。《证治准绳·幼科》:“凡脐风、撮口、噤风三者虽异,其受病之源则一也。”脐风发作前啼哭不休,吮乳口松,气息喘急,很快出现撮口,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等危象。《幼科发挥》:“噤风证,牙关紧急,不能吮乳,啼声不出,发搐者不治。锁肚证,脐突青肿,肚腹胀大,青筋浮露,大便涩不通者不治。”治法以祛风止痉为主,用撮风散加减。挟热者祛风清热,用龙胆汤;挟寒者益脾散寒,用益脾散。外用蜈蚣、蝎尾、僵蚕、瞿麦研细末吹鼻。或用《幼科铁镜》灯火疗法: 取灯草如米粒大,蘸麻油燃灸囟门、眉心、人中、承浆、两少商穴各一燋,脐轮六燋,脐带未落者于脐带口一燋,既落者于落处一燋,共十三燋。脐风预后险恶,病死率高,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积极推广新法接生,大幅度降低了发病率,有的地区已基本消灭了脐风。

☚ 脐病   胎瘤 ☛

脐风

脐风

脐风,是指因出生断脐不慎,邪毒侵入里而引起的四肢强直,面呈苦笑,牙关紧闭,不能吮乳为特征的一种危险病证。一般在生后四至七天发病。发作前啼哭不休,吮乳口松,气息喘促,继而突然出现唇口收缩,啼不出声,舌强唇青,牙关紧闭,不能吮乳,颈项强直,四肢抽搐,或脐突青肿,腹胀,青筋现露,大便不通。治宜祛风止痉。太阴人用石菖蒲远志皂角散,牛黄清心元,单方:蛴螬七个水煎服,并捣敷脐。少阴人用祛风散,苏合香元,如意丹。少阳人用地黄白虎汤,荆防地黄汤,十二味地黄汤均加蜈蚣、朱砂。太阳人用五加皮壮脊汤。

☚ 初生儿不乳   胎黄 ☛

脐风qí fēng

neonatal tetanus; tetanusneonatorium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