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Lǜ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黄骅,山东之昌乐,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长治及吕梁地区,陕西之韩城,湖北之武昌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归 “入声” 部。其源不一: ❶ 《姓氏考略》据《梦溪笔谈》 注云: “王莽时有律人。律人,官名,或以为氏。”此当以官为氏。 ❷又注: “或斛律氏、耶律氏后改为单姓。” 斛律氏,代北复姓; 耶律氏。辽姓,出契丹族。 汉代有律子公。 律1.lǜ ❶音律,樂律。我國古代有十二律,用三分損益法將一個八度分爲十二個不完全相等的半音。參見“十二”。馬融《長笛賦》:“夔襄比律,子壄協呂。” ❷法度,標準。張衡《東京賦》:“同衡律而壹軌量,齊急舒於寒燠。” 2.lù 通“硉”,從高處推石而下。枚乘《七發》:“上擊下律,有似勇壯之卒。” 律律/鸧/鸧鸧/食/食贫/爰/爰爰/胤/独/狡/狩/狱/饷/胜/急/盈/盈门/怨/炰/炰烋/贸 ☚ 衍 律律 ☛ 律读音l·ü(ˋ),为ü韵目,属u—ü韵部。吕卹切,入,术韵。 ❶法律;规则。 ❷约束。 ❸我国古代把乐音分为六律和六吕,合称十二律吕。 上一条: 臚 下一条: 葎 律限制在指定地点。如:“张老师把李林山律到操场里站着哩。”“把那家伙律到会上整一顿。” 律{}三4286①动严厉斥责。晋语。河南汲县:他把他儿好~‖老师~他来。②动倒塌。客话。广东翁源。③动捋。闽语。广东揭阳〖 〗。~须捋胡子‖伊~浮手□(〖 〗)春手落水底摸他捋起衣袖伸手进水里摸。④动开始。古方言。汉扬雄《方言》:「~,始也。」   律lǜ用以表示规范、标准之意,源于音乐。“律”本是古代音乐中用来正音的一种竹管。 相传远古时,黄帝命伶伦(乐师)定十二律,伶伦就截竹为管,以管的长短来分别声音的清浊、高下,因而产生了12个高低不同的标准音。这种由律管定出来的音也叫律,12个标准音就是十二律。古代讲究阴阳相配,所以有时也将十二律中逢单的称为“律”或“阳律”,逢双的则称为“吕”或“阴吕”。“律吕”的作用是为了确定乐音,颇似现在的校音器,任何一种乐器的音调都要以它为准则。如果乐器发出的声音与律不合,就必须加以调整。因为各种乐器一旦偏离了标准音,不受律的约束,就会各奏各的调无法配合,不能奏出美妙动听的乐曲。 后来,“律”被引申到了其他事物上,就有了“规范”“标准”之意。但由于“律”只是用具体的准则来要求事物,故其所指的范围远没有“法”大。 律lǜ❶法则;规章 △ ~令|定~|戒~。 ❷约束 △ 自~。 ❸我国古代审定乐音音高的标准 △ 音~|韵~。 ❹律诗 △ 五~|七~。 ❺姓。 律❶规章;法则:法~丨刑~丨纪~丨戒~丨诗~丨词~丨格~丨韵~丨定~丨规~丨音~丨乐(yue)~丨旋~丨金科玉~丨清规戒~。 ❷约束:~己丨~人丨严于~己。 ❸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叫“律”:~吕。 ❹律诗的简称:五~丨七~丨排~。 ○~师(接受当事人委托或由法院指定,依法协助当事人进行诉讼及处理有关法律事务的专业人员)丨一~((一)一个样子;相同。(二)适用于全体;无例外)丨千篇一~。 律lǜ❶ 法律,规定:纪律│律令。 ❷ 约束:自律│律己。 ❸ 古代审定乐音高低的标准,把乐音分为六律和六吕,合称十二律:音律│乐律。 ❹ 旧诗的一种体裁:律诗│七律。 ❺ 姓。 律见[應律] 律lǜ乐律;音律。《东君》:“展诗兮会舞,应律兮合节。”王逸注:“言乃复舒展诗曲,作为雅颂之乐,合会六律,以应舞节。”洪兴祖补注:“展诗,犹陈诗也。会舞,犹合舞也。”朱熹集注:“展诗,犹陈诗也。会舞,犹合舞也。律,谓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也;作乐者以律和五声之高下。节,谓其始终先后、疏数疾徐之节也。”姜亮夫通故:“古诗皆可歌,而歌必有诗,故言诗则歌在其中。此言展诗会舞者,犹言高歌会舞,则诗即歌也。‘律’字与‘应’字相承,即宫动宫应、角动角应之应。则律即指音律无疑。《卜居》有‘黄钟’、《招魂》有‘大吕’,则十二律吕之说,已见于屈子作品之中。其有律者,事之所当然也。” 律lu律尺 律动 律赋 律己 律令 律吕 律人 律师 律诗 律条 律宗1 定律 法律 格律 规律 纪律 节律 戒律 排律 七律 声律 诗律 失律 他律 五律 心律 刑律 旋律 一律 音律韵律 自律 矛盾律 排中律 同一律 周期律 主旋律 严以律己价值规律 金科玉律 千篇一律 清规戒律 对立统一规律 律lǜ律诗: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读一百首。(四八·1114)(黛玉)说毕,低头一想,早已吟成一~。(十七—十八·395)
律lǜ条律:且查斗杀~注云,“相争为斗,相打为殴”。必实无争斗情形,邂逅身死,方可以过失杀定拟。(九九·1278) 律❶述氣者。《周禮·春官·典同》:“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天地四方陰陽之聲,以爲樂器。” 鄭玄注: “律,述氣者也。” ❷法也。《禮記·王制》:“有功德於民者,加地進律。” 鄭玄注: “律,法也。”《尚書大傳》: “正稽古立功立事,可以永年,丕天之大律。” 鄭玄注: “律,法也。”(《通德堂經解》) 《尚書古文·太誓》:“正稽古立功立事,可以永年,丕天之大律。”鄭玄注: “律,法也。” (《通德堂經解》) 《尚書·太誓》:“丕天之大律,傳於無窮。” 鄭玄注:“律,法也。” (《鄭氏佚書》) 《尚書大傳》:“丕天之大律。” 鄭玄注: “律,法也。” (《鄭氏佚書》) 律lǜ〖名词〗 一、音律,韵律(2)。《秋声赋》:夷则为七月之律。——夷则是属于七月的音律。《上梅直讲书》: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刚刚学习写讲对偶声调韵律的文章,以求得微薄的俸禄。 二、法则,特指《礼记》的有关避讳法则(5)。《讳辩》:律曰:“不讳嫌名。”——《礼记》的有关避讳法则说:“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讳辩》: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 为犯“嫌名”律乎? ——李贺考进士,是犯了“二名”的法则呢,还是违犯了“嫌名”的法则呢?《讳辩》:考之于经,质之以律。——考察经典,对照法则。 律lǜ❶ 律管,古代用来定乐音的竹管。《礼记·月令》:“~中大蔟。”(大蔟:十二律之一。) ❷ 音律,乐律。《国语·周语下》:“声以和乐,~以平声。”权德舆《裴公神道碑铭》:“比兴属和,声~铿然。” ❸ 法律,法令。《周易·师》:“师出以~。”方苞《狱中杂记》:“盖以~非故杀,必久系,终无死法也。” ❹ 指诗的格式规则,即格律。杜甫《又示宗武》:“觅句新知~。”也指律诗。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四:“沈宋又加剪裁,成五言唐~。” ❺ 约束。如“严于律己”。杜牧《卢搏除庐州刺史制》:“~人不如~身。” ❻ 效法。《礼记·中庸》:“上~天时,下袭水土。” 律*luC2C9 ❶法令;规则:纪~/规~/~令/~条。 ❷(以规则)约束:自~/严于~己,宽以待人。 ❸音律;乐律:~吕/十二~/~历志。 ❹律诗的简称:五~/七~/排~。 ❺姓。 治理 治理治(治办;治辨;治辩;治抚;平治;敷治;营治;班治;诘治;养治;葺治;辩治;条治) 理(理治;运理;干理;修理;辑理;长理;抚理) 尹(以~天下) 经(经理) 艾 乂 涖 莅 为 厘 釐(釐治) 统 综(综釐) 调 讨(讨理) 诛 匠 领 脩(脩领;脩平;脩缮) 宰(宰治)乱 甸 体 处 稽 正(正治;修正) 相 驭 御 靖 康 拨清 律 事(事修) 纲纪 纪纲 敦比 平济 汩越 治理的范围:尺幅 治理与教化:理育 理化 教化治理:化理 规划治理:经纬 筹划治理:经治 经营治理:经略 领率治理:统治 掌管治理:典治 统辖治理:统理 综理 天子统理国政:御政 总揽,统理:揽统 揽总 统治,治理:治牧 修治,治理:陈修 管束治理:钤摄 协助治理:赞治 佐理 辅佐治理:佐治 辅助治理:济治 济理 协和治理:燮理 调和治理:调理 审察治理:校理 得到治理:理治 (统治,管理:治理)
另见:统治 管理 处理 整顿 ☚ 治理 治理方式 ☛
约束 约束约(约勒;约要;要约) 束(束物;束拘;箝束;缚束;申束;窘束) 绳(绳束;绳检;绳幅;~以纪律) 收(敛收) 律(~己) 缔(取~) 勒(教子~孙) 戢 闲 限止 骄敬 拴缚 矜持 抑制 禁制 限制 裁制 检点 羁检 町畦 加以约束:检辖 绳约 约束心思:闲心 约束意念,使不旁骛:收心 收魂 约束他人:律人 检点言行,有所约束:检点形骸 点检形骸 在社会上自立做人,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立身行己 对人的言行加以不必要的限制,过分约束:拘(拘束;拘挛) 缚 检局 拘束其身:拘絜 束缚,拘束:绊拘 韁锁 拘束,约束:检局 牵累拘束:牵束 严加约束:严勒 放荡之性受到约束:猢狲入袋 胡孙入袋 (限制使不能越出范围:约束)
另见:施加 限制 束缚 规定 范围 放纵 ☚ 约束 自律 ☛
法则 法则纪 律(律条;规律) 柯 典 玉科 象则 式则 仪则 法程 程法 规则 刚则 宪则 宪极 道方 节度 某些专门的法则:门法 作文章的法则:辞条 填词的法则:词法 训释的法则:训法 律吕的法则:律法 议事法则:议则 论说推理的法则:论法 评定谥号的法则:谥法 王者教导民众的法则:训典 社会的法则:群法 国家的法则:邦训 古代留下的法则:故训 古训 祖宗的法则:祖则 标准,法则:权度 制度,法则:制象 规矩法则:矩则 矩矱 典章法则:典则 一般的法则、规律:律令 法律,律令:宪律 典章律令:典律 规章律令:规律 风教律令:风律 一定的法则:彝制 为便于记忆,用以表达某些事物之间内在联系并得到公认的一种法则:定则 有可供依据的法则或规矩:有典有则 经常不变的法则:典要 固定不变的法规法则:一定之法 不可更改的法则:铁则 不可改变的法则:不变之法 永远不变的法则:不易之典 永远作为后世的楷模或法则:永为后式 优良的法则:英规 英轨 长远的法则:长规 深妙的法则:鸿法 (法规:法则) ☚ 规则 规矩 ☛
各种诗 各种诗皇帝作的诗:宸藻 天章 皇帝作的诗歌:宸歌 高僧所写之诗:雁门偈 古体诗:古(古诗;~律;~风) 辞(木兰~) 篇幅较长的古体诗:长古 诗体名:律诗 介于今体诗与古体诗之间的一种诗体:格诗(半格诗) 旧体诗:律(五~;七~) 绝(绝句;绝诗;五~;七~) 截句 词曲调牌的名称:令(小~) 七言律诗:长句 诗的一种韵文形式:词(~律;~牌;雅~;宋~) 诗余 词的别名:琴趣 短调的词:令曲 合乐的诗歌:诗乐 伴以雅乐歌唱的诗歌:雅歌 疋歌 临时感触而作的诗:即景 即兴(即兴诗) 摘取前人诗句拼成的诗:集句 经过翻译的诗歌:译诗 隐含禅理的诗:诗禅 以宫庭生活为题的诗:宫词 抒发感慨的诗:感遇诗 反映一定历史现实的诗歌:诗史 长的诗篇:长诗 长韵 长语 篇幅较长的诗歌:长歌 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长诗:史诗 用口语写的小诗:语体诗 短的诗词:小句 信口乱凑的诗:诌诗 辞意诡异、语调激切的诗:诡诗 前人遗留下来的诗歌:遗歌 遗唱 遗诗 遗篇 诗词气势奔放:怒猊抉石 ☚ 诗 各种用途的诗 ☛
衡量 衡量衡 量(品量;等量;校量;较量;称量) 诠 均 程(程量;程较;程效) 论 铨(铨量;~度众寡)絜 等 揣 秤 酌 角 律 概侔 格 权(权量) 绳(绳尺;绳量) 计度 约度 章度 准度 衡量自己:自隐 自度 自己衡量:自程 自问 衡量他人:律人 挑选衡量:选度 计算衡量:计程 观察衡量:览揆 体察衡量:体量 鉴别衡量:裁量 品鉴衡量:铨衡 评论衡量:诠度 诠量 评议衡量:议度 评铨 评判衡量:评衡 评量 用公正的标准来衡量、评价人才或作品:玉尺量才 玉尺量材 材衡玉尺 用公正的标准来衡量、评价作品:衡文玉尺 对应承担的职责和自己的才能进行衡量和估计:揣分揆能 揣分量才 量力揣分量能度分 考察名称,探究实际,以衡量名实是否相符:考名责实 经常衡量:日程 全面衡量:兼权(~尚计) 详细衡量:详度 极精细地计较衡量:铢铢较量 极细致地衡量﹑推究:铢称 (比较:斟酌:衡量)
另见:比较 对照 评定 考虑 斟酌 ☚ 衡量 衡量的方面 ☛
法令 法令令(功令;格令;仪令;科令;律令) 宪(宪令;宪命;法宪) 律(律令;科律) 辔(衔辔) 网络时纲 典书 玉条 科教 科法 金科 法令和威势:法势 法令、禁律:宪防 典章法令:典柯 制度法令:制令 法令细节:小文 法令的第一篇:令甲 法令所出之处:法门(不二~) 法令严密:纲目不疏 法令或纪律严明,必须坚决执行:令行禁止 禁止令行 法令繁琐苛刻:摇手触禁 (政权发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法令)
另见:制订 命令 遵守 执行 禁止 触犯 违犯 处罚 ☚ 法令 各种法令 ☛
法律 法律法(法辟;法理;法辟;金法) 律(律法;程律;科律;定律;刑律)典(权典) 刑名 金科 法律系统:律贯 法律、法令和礼乐制度的统称:典章文物 法律和政令:法政 法律与诏令:科诏 以天为法:则天 法律虚伪不合理:窃钩窃国 法律过于宽疏:禁网疏阔 法律太宽,使重大的罪犯也能漏网:网漏吞舟 (国家政权机关制定和颁布的行为准则:法律) ☚ 法规 各种法律 ☛
规则 规则则(法则) 律(律条) 例 规准度数 节度 章条 章程规则:章则 条例,规则:条规 一定的规则:一定之规 通常的规则:彝(彝式) 常规 例规 通例 畦畛 畦径 恒式 恒规 恒格 恒常 恒数 恒宪 常道,常规:大经 一向的做法,常规:惯例 常例 故常 素雅 常规,惯例:恒例 规例 用语的惯例:语例 不好的惯例:陋规 难于更改的陋规:锢陋 官差向犯人索取贿赂的陋规:铺班 用于一般情况的规则:通则 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体例 前人留下的法度规则:遗辙 共同遵守的规则:守则 简要的规则:简则 详细的规则:细则 比属 (规范言行的准则:规则)
另见:准则 法则 制订 执行 遵守 ☚ 规则 法则 ☛
音律 音律音(音吕) 乐律 宫律 宫商 风律 凤响 音律的统称:律(律吕;钟~;声~) 吕(吕律;六吕) 音律的法度标准:律度 雅正的乐律:雅律 音律和谐:钧 乐调 音律精妙绝伦:老鱼跳波 (音乐上的律吕、宫调等:音律) ☚ 节奏 歌曲 ☛ 律lǚ吕 䘏切,入质。 ❶正音或候气的仪器。《书·舜典》:“声依永,~和声。” ❷声律。《汉书·律历志》:“阳六为~,阴六为吕。” ❸法律。《汉书·杜周传》:“前主所是著为~,后主所是疏为令。” ❹气候,节令。陆游《春望》:“天地回春~,山川扫积阴。” ❹约束,要求。汪琬《送张牖如之任南宁序》:“严以~己,宽以字人。” ❺见“郁律”。 〖律〗 粵 leot6〔栗〕普 lǜ ❶ 法令,法律。荀況《荀子.成相》:「罪禍有〜,莫得輕重威不分。」 ❷ 特指刑法的條文。班固《漢書.高帝紀》:「命蕭何次〜令。」(次:編排。) ❸ 規律,規則。商鞅《商君書.戰法》:「兵大〜在謹。」 ❹ 格式,格律。杜甫《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晚節漸於詩〜細。」 ❺ 以竹管做成的定音器。孟軻《孟子.離婁上》:「師曠之聰,不以六〜,不能正五音。」 ❻音律。《漢書.律曆志》:「〜十有二,陽六為〜,陰六為呂。」
律法的语源之一。法、律本可互训。《尔雅·释诂上》“律,法也。”《集韵·术韵》:“律,一曰法也。”《唐律疏议·名例”:“法亦律也,故谓之为律。”律之义也本与造字相关。律从彳从聿,从彳无义;从聿,聿为述,《经典释文》:“聿,述也。”《玉篇》:“聿,述也。”律固以有述义。《尔雅·释言》、“律,述也。”邢昺疏:律管所以述气。”《史记·律书》裴祻索隐:“名曰律者《释名》曰‘律,述也’,所以述阳气也。”述气者即为律管,即有音律。律管也就是校定乐音的仪器,《前汉书·律历志上》:律,“黄帝之所作也。黄帝使冷纶氏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篇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为六,比黄种之宫而皆可以生,是为律本。”音律即音调音程,《书·益稷》:“予闻六律五音八声。”律管又可为候气之管,即指示时令节气的仪器,《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孔颖达疏:“圣人之作律也,既以出音,又以候气,布十二律于十二月之位,气至则律应,是六律六吕述十二月之音气也。”由律管、音律引申,律又有如下诸含义。 ❶分,即分气,分节音气。《尔雅·释器》:“律谓之分。” ❷均布,即分节音气均匀、均衡。《说文·彳部》;“律,均布也。”演为均齐划一之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故曰均布也。” ❸度量铨衡及其标准。《尔雅·释言》、“律,铨也。”《国语·周语》:“律,所以立均出度也。”《尹文子·大道上》:“平准之法,律度权量是也。” ❹常则范型。《尔雅·释诂上》:“律,常也。”实指常则、常规、常法,以至自然规律(常道)。《准南子·览冥:“以治日月之行律。” ❺系累约束,即纪律、戒律。《释名·释典艺》:“律,累也,累人心使不得放肆也。”《左传·桓公二年》:“百官于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纪律。” ❻刑法。《正字通·彳部》:“律,刑律。”《唐六典·尚书刑部》:“律以正刑定罪。”《前汉书·刑法志》:“萧何攟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 ❼法。由刑法之义延展,律也可以泛指法。据《唐律疏议·名例》载:李悝“集诸国法典,造《法经》六篇,……商鞅受之以相秦,改法为律。”由此不仅刑法,其他诸法也俱可称为律,中国古代刑民政制之法都可统称为律,如秦律、汉律、唐律、清律等。律有纪律、刑律、法律之义,实也为律管、音律本义的引申。古代律管、音律也用以征战出师,《易·师卦》:“师出以律,否藏凶。”《象传》:“师出以律,失律凶巴。”此律即“大师执同律以听军声,而诏吉凶”(《周礼·春官·大师》)。师出以律,名为卜吉凶,预胜负,实为整肃队伍、齐一号令、查考军心、激昂士气。整肃齐一,自有约束,是为纪律。出师不免刑杀,外以平敌,内以督师,故有刑律,即军刑军律。由军而民,演为民刑民律。由军之号令纪律而有律令之称,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故有法律。《正韵·术韵》谓:“律吕,万法之所出,故法令谓之律。” 律应当一致遵循的格式和准则。据《说文解字》解释: “律,均布也。”《尔雅·释诂》记裁:“法,常也; 律,常也。” 可见,秦汉时 “法”与“律”二字是同义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各代刑典,一般均称为“律”。但也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法”往往指整个法律制度,范围较大,而“律”则指具体的准则,尤指刑律。 律原指诗之格律,后亦指格律诗。唐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三:“诗之有律,非特近体为然也,即古体亦有之。”《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相思》:“展转至晓,乃赋一律。”明王思任《〈李贺诗解〉序》:“唐以律取士,犹今日之时文也。” 律❶校正音乐的竹管,阳律六,阴律六。 ❷古人以十二律和十二月相配。所以“律”又指季节、气候、节令。 律 023 律历代封建王朝法典的名称。秦孝公三年(前359)商鞅变法时,师承李悝《法经》而改法为律,始以律称法典。李悝以前,春秋时称刑书、刑鼎,再往上追溯,周有九刑,商有汤刑,夏有禹刑。刑、法、律是上古时代称呼法典的演变顺序。律,《尔雅·释诂》谓“常也”,“法也”,含整齐划一之义。《说文》:“律,均布也。”段玉裁注:“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故曰均布也。”律曾用于音乐,如六律。又及于度量衡为轻重长短的标准。商鞅即取其义而作为衡量罪行和刑罚的尺度,使定罪量刑统一平衡,不须出入。另外,法的内容广泛,包括法令、规章制度,而律主要是指行为规范,即定罪量刑的规范。《释名·卷六》: “律,累也,累人心使不放肆也。”《太平御览》杜预《律序》:“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商鞅把律与其他法令规章分开,使律成为独立的刑事法规;后为历代王朝承袭,如汉律、唐律、明律、清律等。 ☚ 古代户籍制度 令 ☛ 律 律规章制度。《易·师》: “师出以律。”孔颖达疏:“律,法也。” ☚ 六条诏书 轮班 ☛ 律 律中国古代的基本法律之一。原指法则、法规,与“法”同义。秦商鞅变法后,律成为历代刑法典的名称,是统治者定罪量刑的尺度。律在古代最原始的含义是指音乐的音律。《说文解字》:“律,均布也。”所谓均布,为调音律的器具。《国语·周语下》:“律所以立均出度也。”律以规范乐声,即 “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正韵》说:“律吕,万法所出,故法令谓之律。”《史记·律书序》:“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 律的范围扩大成为度量衡权的标准。“师出以律”,则又将律扩为军纪军法。《管子·七臣七主》注:“律名,所以定分止争也。”律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标准法度。战国时,商鞅携李悝之《法经》入秦,改法为律。其后,秦代法律称秦律,汉代法律称汉律。秦汉法律的篇目也多以律为名,如盗律、贼律、田律、户律等,有数十种之多。此时,律指的是广义的法律,与单纯的刑法区别并不明显。晋人杜预在《律序》中说:“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从而明确了律是专指刑法,其作用为“定罪科刑”,而令则指的是行政法规。明人丘濬在《大学衍义补》中将律演化为刑法典的过程作了如下阐述:“律之言,防于虞书,盖度量衡,受法于律,积黍之盈,无锱铢爽。凡度之长短,衡之轻重,量之多寡,莫不于此取正。律之著法,所以裁判群情,断定诸罪,亦犹六律正度量衡也。故制刑之书,以律名焉。”后世刑法典皆以律为名,如晋律、梁律、陈律、北魏律、北齐律、北周律、隋律、唐律、明律、清律等。古代律学即指刑名之学,律学家即为刑法学家。 ☚ 法 典 ☛ 律我国秦汉以来(除宋、元外)历代法典的通称。统治阶级用作定罪量刑或规范人们行为的标准。与“法”同义。战国前多称“刑”,如夏作禹刑,商作汤刑,周朝作九刑。魏文侯相李悝所作刑典,取名《法经》,用的是法。秦商鞅袭用法经六篇,改称六律,汉萧何又制《九章律》。此后除宋、元外直至清末,各王朝均称法典为律。如魏新律、唐律、大清律等。 律lǜ❶法则,规则。如:法律,定律,规律,纪律。 ❷约束。如:严以律己。 ❸律诗的简称。如:五律,七律。 ❹古代审定乐音高低的标准,把乐音分为六律和六吕,合称十二律。 律lǜⅠ ❶ (法律; 规则) law; rule; statute; regulation: 定 ~ law; 纪 ~ discipline; 刑 ~ criminal code [law] ❷ (律诗的简称) short for lüshi: 五 ~ an eight-line peom with five characters to a line and a strict tonal pattern and rhyme scheme ❸ (姓氏) a surname: ~ 瑛 Lü Ying Ⅱ [书] (约束) restrain; keep under control; discipline: ~ 己甚严 be strict with oneself; guide one's conduct by strict self-discipline ◆律动 rhythm; 律己 discipline oneself; self-restrain; 律己正人 sweep before one's own door; He who laughs at a hunchback should walk very straight himself.; 律例 laws, statutes and precedents; 律吕 bamboo pitch-pipes used in ancient China; {音} temperament; 律师 lawyer; barrister; solicitor; [美] attorney; 律师事务所 law firms; law office; 律师协会 lawyers' association; 律诗 lüshi, a poem of eight lines, each containing five or seven characters, with a strict tonal pattern and rhyme scheme; 律音 {声} note 律lü【佛教】monastic rule 律即《晋律》,又名《泰始律》,贾充主持修订,晋武帝泰始三年(265年)完成。分刑名、法例、盗律、贼律、诈伪、请赇、告劾、捕律、系讯、断狱、杂律、户律、擅兴、毁亡、卫宫、水火、厩律、关市、违制、诸侯二十篇。张斐、杜预先后为之注,三十卷。至南朝时犹行用,历时二百余年。 律lǜ❶ 律己奉公
❷ 析律贰端|析律舞文
❸ 严于律己
❹ 金科玉律|千年一律|千篇一律|清规戒律 律 甲骨文〈甲·甲五三七商永祚釋肄〉; 金文; 篆lǜ[彳(示動符)+ 聿(聲符)→律(《説文》“律,均布也。從彳,聿聲。”律,音律,古人用相同直徑不同長短的竹管定音,奇數的六管叫“律”,偶數的六管叫“呂”,合稱“十二律”。引申爲規則〈規律〉,約束〈法律〉,律詩有五律和七律,因“格律”嚴格而得名,每首八句,二、四、六、八句要求押韵,三四兩句、五六兩句要求對偶,句子的平仄還有規定。上句如果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就要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此嚴格限制,所以好詩也就難能可貴。人患無他律,更患無自律。朱載堉(1536—1610)明代著名樂律學家,曆學及數學家、一位世界矚目的皇族音樂家,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九世孫。朱載堉發明了十二平均律,徹底解决了原來十二律不能自如地周而復始的大難題。他多才多藝,被世人譽爲“中國的達·芬奇”。然而這顆璀璨的明星却被明、清兩代的封建塵土掩埋。)] 《詩經·小雅·蓼莪》:“南山律律,飄風弗弗。”(南山峻峻,狂風呼號。) [春秋] 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故曰律。”(有法制號令用以指揮三軍如一人,就像自己指揮自己,所以叫作律。依據楊伯峻説法。) [明] 朱載堉《律學新説》:“數非律所禁也。天運無端,惟數可以測其機。天道至玄,因數可以見其妙。理由數顯。數由理出,理數可以相倚而不可相違。古之道也。” 律lǜ(9画)
  【提示】 , 当中有竖笔穿过,中间一横与横折相交、出头,不要写成相接、不出头的彐。 *律lǜ9画 彳部 (1) 法则;规则: 定~|纪~|清规戒~。 (2) 我国古代审定乐音高低的标准,把乐音分成六律和六吕,合称十二律: 音~|乐~。 (3) 旧诗的一种体裁: 五~|七~。 (4) 〈书〉 约束: ~己甚严。 律 ☚ 得 御 ☛ 律lǜ甲骨文聿(yù)字从手(又)执笔( ),即笔字。商代执笔者即官吏,官吏用笔并定法、执法;又有加彳(chì)旁的,彳表道路,表示执法循路。两字相通,也都假借为地名。律有法则,规章义。组词如:规律|一律|律诗。组词如:法律|纪律。古代引申指审定乐音高低的标准,把声音分为六律(阳律)和六吕(阴律),合称十二律。又引申为约束。如:严以律己。 律★常◎常
lǜ形声,从彳,聿声,本义为规则、法度,引申为用一定的规则约束、古代审定或校正乐音高低的标准等。 【辨析】 律/法 这两个字意义相近。用于名词,“法”侧重指大方面的制度法令,“律”侧重指具体的条文、规则;用于动词,“法”指效法,“律”指规范、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