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它是若干脏腑、经络、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通过经络的连结作用,建立了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中医学的脏腑学说,不但系统地阐述了脏腑各自的生理功能,而且认为这些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是脏腑之间相互协作、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结果。脏和腑,它们之间在生理功能上互相联系、依赖,在病理上又互相影响、传变。这是整体观念在生理病理方面的体现,对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的辨证论治。
脏与脏
可以从下面几方面来认识:
心与肺 心肺同居上焦,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太阴”(《素问·六节脏象论》)。心主血脉,肺主气,且肺朝百脉,故心肺两脏是气血相互为用的关系,其关系最为密切。《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这里提出了“肺朝百脉”,使心所主的血和肺所主的气能汇合在一起,并提出了“毛脉合精”,即心血肺气相合,营运于全身,支持了全身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心血和肺气是互相依存的。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而气的输布亦需要血的运载,气寓于血中,二者不可分离,故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之说。气血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心肺的关系。在病理上,若肺气虚弱,则血液运行迟滞,可出现胸闷气短、心悸、唇青、舌紫等心血瘀阻之证。若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运行不畅,也会影响肺的宣降功能,从而出现咳喘、气促、胸闷憋气等肺气上逆的症状。在温热病的发展过程中,有“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由肺卫阶段直入心营的情况,亦说明心肺在病理上的互相影响。心与脾 心主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足,运化功能正常,则水谷之精微由脾气布散,上归于肺心,奉心化赤为血,则心所主之血液自能充足。血液正常循行于经脉之中,虽由心气之推动,肺气之辅佐,但必赖脾气为之统摄,才能使血液在脉管中沿一定方向正常循行,不致妄溢。总之,心与脾的关系主要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关系。在病理上,心脾两脏亦互相影响。若脾气虚弱,运化无权,则心血的化生不足;脾不统血而使血液妄溢,亦可导致心血亏损; 若思虑过度耗伤心血,又可影响脾之健运,以上情况均可出现心悸、失眠、腹胀食少、肢倦、面色无华等症,称“心脾两虚”证,临床用补益心脾的方法来治疗。
心与肝 心主血,肝藏血。心血充足,则肝有所藏,以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若心血不足,则肝血亦常因之而虚;肝血不足,心血亦常因之而损。心肝血虚,则常见心悸、失眠、面色白、视物昏花、月经量少而色淡等血虚病证。心藏神,肝藏魂,肝主疏泄,心主神志,都与精神情志活动有关,故《灵枢·本神》说:“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由此可知,在某些精神因素所致的病变中,心肝两脏常互相影响。并在其血虚,阴虚的病变中,心烦失眠与急躁易怒等精神症状亦常同时并见。
心与肾 心为阳脏,位居于上,其性属火;肾为阴脏,位居于下,其性属水。在生理状态下,心火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使心阳不亢。古代医家把这种心火下降,肾水上济的关系叫做“心肾相交”或“水火既济”。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说: “故必肾水足,而后心火融,肾水不足,必至心火上炎”。又说:“是以象川翁曰: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营卫一身,莫大于此”。这就充分地说明了心与肾的关系。在病理情况下,若心阳衰微,心火不能下温肾水,以致水寒不化,上凌于心,可出现心悸、心慌、水肿等“水气凌心”的病证。若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阴,或肾阳不足,不能蒸化肾水,不能上济于心阴,皆可致心阳独亢,出现心悸、怔忡、心烦、失眠、健忘、耳鸣等病证。心火独亢于上,还可出现口舌生疮、口干少津、五心烦热等“阴虚火旺”的病证。
心主血,肾藏精,精血之间又能互相资生。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说:“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说:“血即精也……故血盛则神明湛一,血衰则志气昏蒙”。唐容川《血证论》说: “肾藏精,然精虽以肾为主,而实则心血之所化也”。由此可知,肾精亏损与心血不足亦常互为因果。肾藏精生髓充脑,脑为精髓所组成的元神之府。肾精不足,则“髓海空虚”,可出现神疲、健忘、眩晕、失眠、耳鸣、多梦等症。心主血脉而藏神,心血不足,亦常出现神衰、健忘、心悸、失眠、多梦等心神失常之症状。这就充分说明了心血肾精在病理上互相影响的关系。临床上见到上述病症,按其主次,可用补心益肾安神法治疗,效果比较满意。
肺与脾 肺主气,脾统血,且为气血生化之源。肺司呼吸,脾主运化。肺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气与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相合产生宗气。可见,宗气的生成是离不开脾和肺的。肺在进行生理活动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靠脾运化精微来供应; 而脾主运化,则有赖于肺气宣发和肃降功能的资助。在机体水液代谢中,肺为水之上源,脾主中洲而为转枢,肾为水之下源,三脏密切配合,以完成水液之代谢。所以,张介宾认为肿胀之病未有不关于脾肺肾三脏者。其意以脾主运化精微,肺主气,行治节,肾主五液而行水。凡五气所化之液,悉属于肾; 五液所行之气,悉属于肺;转输二脏利水生金,悉属于脾。由此可知,水肿病证,皆由于三脏失职所形成。此外,肺与脾对精微的输布有着很大作用,正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在病理上脾肺二脏亦互相影响。由于肺主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临床上一般所说的“气虚证”,指脾气虚与肺气虚而言,常见体倦乏力、少气懒言、动则气喘等症。在治疗上,补脾气即所以以生肺气,古代医家叫做“培土生金”。若脾失健运,水湿不行,可聚为痰饮,进而影响肺的宣降功能,出现咳喘痰多等症。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若肺气虚衰,宣降失职,水液代谢失常,致使湿停中焦,脾阳受困,则出现水肿、倦怠、腹胀、便溏等症。
肺与肝 肺与肝之关系主要表现在气血调节及气机升降等方面。肺主气,周身之气赖肺气以宣布;肝藏血,全身之血,由肝进行调节。王冰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藏”。气血互为依存,须赖肝肺的配合。肝主升发,肺主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动。从五行方面看,肺对肝有一定的克制作用。肝火过旺,可以反侮肺金,影响肺主气的宣降功能。从而出现咳逆、气急、咯血等损及肺阴(肝火灼肺)的证候。相反,肺气不足则不能制约肝,可出现“金不制木”的肝气逆乱之病证,出现气短咳嗽、胸胁胀痛、头目晕胀而痛等症。
肺与肾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两个方面。前已述及,肺主气,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肾主开阖,通过气化作用于膀胱。机体的水液代谢,通过宣降作用,使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通达全身各部。而其中之浊液则下输膀胱,在肾的气化作用下,其清者复蒸腾上行于肺; 浊者则变为尿液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了体液的正常代谢。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二脏共同完成呼吸的出入升降运动。由此可知,肺的呼吸功能,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肾气充盛,吸入之气才能经过肺的肃降,下纳于肾。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之说。在病理上,若肺的宣降功能失调,或肾的气化作用不利,皆可导致水液代谢失常,出现咳逆喘息不得卧、水肿等病证。若肾气虚衰,摄纳无权或肺病日久,伤及肾气而致肾不纳气,皆可出现气喘,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等“肾不纳气”之证候。
其次,肺肾之阴液亦是互相滋养的。肾阴为全身阴液之根本,张景岳称全身各脏腑“非此不能滋”。肾阴虚损不能上滋于肺金,可致肺阴亏虚。肺主宣发,若肺阴亏虚则不能正常宣布精微,亦能损及于肾而使肾阴亏虚。故在临床上,肺肾阴虚,常并见颧红、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痠软、梦遗等症状。
肝与脾 肝脾二脏除对血液的运行有调节和统摄的直接关系外,它们之间还有疏泄和运化的关系。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升降、运化,有赖于肝气的疏泄。肝的功能正常,疏泄调畅,则脾胃升降得宜,运化健旺。若肝失疏泄,就会影响脾胃的升降、运化,临床常见有两种情况,一是肝气横逆,克伐脾脏,称为“肝脾不调”,常见胸胁胀满、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 二是肝气横逆乘袭胃腑,称为“肝胃不和”,常见胸胁胀满疼痛、胃脘痛、呕恶、嗳气泛酸等症。反之,脾病亦可影响及肝。若脾虚不运,气血生化无源,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均可导致肝血不足; 若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久蕴成热,湿热郁蒸,使肝胆疏泄不利,则可形成黄疸,总之,肝病可以传脾,脾病可以及肝,在临床上都是习见不鲜的。
脾与肾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之健运,须借助于肾中元阳的温煦作用,故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肾主藏精,其精有先后天之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即水谷之精,来自于脾的健运化生。故《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这里所说的“五脏六腑之精”,即是后天之精。也就是说,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必须依赖脾所化生的后天之精的滋养,才能不断得以补充和成熟。因此在生理活动中,脾与肾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在病理上亦常互相波及,若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可见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水肿等症。若脾阳久虚,进而可损及肾阳,除出现脾阳虚的上述症状外,可见畏寒肢冷、腰膝痠软或冷痛、或见阳萎、遗精、早泄等症。临床上见到以上两种情况,均可统称为“脾肾阳虚”证。
肝与肾 肝藏血,肾藏精,肝血与肾精是相互滋养,相互滋生的。《张氏医通》说:“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肝血充盛,血可化为精,肾精充满,精也可化为血。故有“精血同源”之论; 肝阴须赖肾阴滋养,肝的功能才能正常。肝肾同位于下焦,同具有相火,故有“肝肾同源”的说法。在病理上,肝肾二脏的病变常互相影响。如肾精亏虚,可导致肝阴不足;肝阴不足,亦可引起肾精亏损。再如肾阴不足可引起肝阴不足而导致肝阳偏亢;肝火太盛,亦可下灼肾阴,从而形成肾阴不足,凡此种种均为临床之所常见。
脏与腑
有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心与小肠 心的经脉属心络小肠,小肠的经脉属小肠络心。二者通过经脉的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在正常情况下,心阳下达,布于小肠,则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之功能正常。在病理上表现较为突出,例如,心火盛,移热于小肠,能够影响小肠的“泌别清浊”的功能,煎灼津液,引起尿少、尿赤、尿热、尿痛等小肠火热的症状。反之,若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炎于心,可见心烦、舌赤、口舌生疮等症。故在临床上治疗上述病症,泻心火,清利小便的药物常常并用。
肺与大肠 肺与大肠亦通过经络互为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大肠的传导功能,依靠肺气的肃降; 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亦与大肠的传导有关。肺气肃降正常,大肠传导如常,则粪便排出通畅。若肺气失于肃降,津液不能下达,可见大便困难;肺气虚弱,气虚推动无力,可见大便秘结,临床称“气虚便秘”,若气虚不能固摄则可见大便溏泄。若大肠实热积滞,腑气不通,则又可引起肺气宣降失常,而产生咳喘胸满等症。
脾与胃 脾与胃通过经脉的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以营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胃气主降,脾气主升,胃气下降,水谷及其糟粕才能得以下行;脾气升清,水谷之精微始得以上输于肺。胃为阳腑,喜润恶燥;脾为阴脏,喜燥恶湿。脾与胃燥湿相济,升降得宜,阴阳相合,二者相辅相成,人体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等功能才能正常进行。在病变时,若脾脏受邪,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出现食少、呕吐、恶心、腹胀痛等症。若胃腑受病,胃失和降,亦可影响脾的升清与运化。出现腹胀,泄泻等症。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在治疗上,治脾用药宜燥,治胃用药宜润。于此,临床常运用的健脾消导或醒脾和胃等脾胃同治的方法也就不难理解了。
肝与胆 胆附于肝,肝之经脉,属肝络胆;胆的经脉属胆络肝。胆汁来源于肝,故《灵枢·天年》说:“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东医宝鉴、内景篇》说:“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聚而成精”。故《灵枢·本输》称胆为“中精之府”。这就说明肝与胆,相依为用。胆汁所以能正常排泄和发挥其作用,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反之,肝的疏泄失常,就会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胆汁排泄不畅,又会影响肝的疏泄,因此,肝胆的病症常常同时出现。因此临床上疏肝作用的药物,都有利胆功效。
肾与膀胱 肾与膀胱,有经脉互相络属,相为表里。膀胱的贮尿排尿功能,依赖于肾的气化作用。肾气充足,则固摄有权,膀胱开合有度以维持水液的正常代谢。如果肾气不足,气化失常,固摄无权,则膀胱开合失度,可出现小便不利或失禁、遗尿、尿频等症。故在临床上见到尿液的贮存与排泄失常的病症,除膀胱本身外,多与肾脏有关,例如老年人的尿失禁,多由肾气衰弱所引起。
腑与腑
六腑的主要功能是“传化物”。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废物的排泄等功能活动中,六腑之间亦相互联系,密切配合。
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和初步消化,下传于小肠。小肠再进一步消化,并泌别清浊。其清者为精微以营养全身。浊者,其水液部分渗入膀胱,食物之糟粕部分导入大肠。渗入膀胱的水液经气化作用,及时排出体外; 进入大肠的糟粕,经燥化与传导作用而为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糟粕的排泄过程中,还有赖于胆汁的输泄以助消化。三焦不但是水液运行的道路,更重要的是三焦主持诸气,能敷布元气于全身脏腑,推动了传化水谷的功能活动。《灵枢·本脏》所谓:“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即是对六腑功能的总概括。由于六腑传化水谷,需要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宜通畅而不宜留滞,故《素问·五脏别论》有“传化物而不藏”和“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的论述。说明了饮食物在胃肠中更替运化的生理过程,后世医家所谓“六腑以通为用”和“腑病以通为治”的理论,即是根源于此。
六腑之间在病理上,亦可相互影响。如果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可使大便燥结,大肠传导不利; 大肠燥结,便秘不行,亦可影响胃的和降,导致胃气上逆,出现呕恶、口臭、不欲食等症;胆火炽盛,常可犯胃,可见呕吐苦水等症;脾胃湿热侵及肝胆,则使胆汁外溢,可见黄疸等病症。但是六腑之间虽以通为要,若其通之太过或不及,亦皆为病态。

☚ 女子胞   气血 ☛
0000946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6: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