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变性
细胞内或细胞间隙出现主要由胆固醇或胆固醇酯所构成的脂质沉着,称为脂质变性,或称脂质沉着。胆固醇与中性脂肪一样,能溶于脂肪溶剂中,因此显示胆固醇常须冰冻切片。一般染脂肪的染料也使胆固醇着色,但胆固醇与中性脂肪在形态上则不同,常形成菱形薄板状结晶。在苏木素伊红染色的石蜡切片中,呈菱形裂隙。偏光显微镜下,胆固醇及其结合物呈双折射性。
正常体内脂质分布十分广泛,但均以结构脂肪的形式(如细胞的膜结构等)存在,本身并不在形态上有所显现。细胞内和细胞间隙出现可见的脂质,则是病态,形成脂质变性。脂质变性多见于脂性肾病、动脉粥样硬化症以及黄色瘤病等疾患。
脂性肾病 脂质变性见于肾小管尤其是近端曲管上皮,其中常伴中性脂肪沉积。肉眼外观,肾脏苍白,皮质增宽,出现黄色条纹和斑点(脂质和中性脂肪所在处)。肾曲管病变的发生,与本病肾小球毛细血管丛通透性升高,大量白蛋白及脂质漏出并重吸收入肾曲管有关。本病肾小球在光学显微镜下无异常改变,但电子显微镜下肾小球毛细血管丛上皮细胞肿胀,足突变形、融合,甚至消失,故称微小病变。现认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对血浆白蛋白的通透性增高和足突细胞的足突融合消失都是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酸性糖蛋白成分减少,使其负电荷减弱,从而毛细血管壁对白蛋白以及足突的排斥性降低的结果。动脉粥样硬化症 病变多发生在弹力型和弹力肌型动脉。对机体易引起严重不良后果的是脑动脉和心冠状动脉的病变。早期病变在动脉内膜有脂质浸润,伴有胞质含有脂质的泡沫细胞浸润。泡沫细胞来源于动脉壁的一种称之为多潜能的间叶细胞,即内膜肌细胞。也有人认为可来源于血液的单核细胞。内膜肌细胞存在于动脉内膜和中膜内层,用抗肌球蛋白和抗肌动球蛋白的抗血清作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和免疫电镜检查,可证实内膜肌细胞的存在和向泡沫细胞的转变。内膜肌细胞具有增生、游走、吞噬,以及合成胶原和弹力纤维的功能。内膜肌细胞吞噬了由血浆浸润入内膜的脂蛋白,在该细胞的水解酶作用下,脂蛋白分解为不溶于水的胆固醇和胆固醇酯以及溶于水的氨基酸和磷脂。氨基酸和磷脂易被组织吸收,而胆固醇和胆固醇酯则沉着于内膜并引起反应性结缔组织增生。在结缔组织尚无明显增生时,肉眼观察内膜病变处为黄色条纹或斑点,表面尚不隆起。这种早期病变,称为脂质沉着斑。关于脂质沉着是动脉粥样硬化症最早期的内膜改变,抑或是继发于其他更早期的内膜损害(如内皮细胞的微小表浅损伤,内膜表面血小板的积聚,内膜局部酶的丢失,动脉壁基质的酸性粘多糖改变等),尚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推断。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内膜肌细胞的增生和聚集发生在脂质沉着之前。但无论如何,脂质在内膜的浸润和泡沫状细胞的出现,已被公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比较早期的改变,并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一步发展上有重要意义。
随着脂质在动脉壁上的沉着,结缔组织增生也逐渐明显。内膜增厚并向腔内隆起,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呈灰黄色。镜下所见脂质被推向增厚的内膜深层,其上覆盖坐垫状增生的结缔组织,陈旧的结缔组织发生透明变性。内膜脂质的沉着量多少不等,脂质多则斑块显黄色,结缔组织增生明显时则斑块显灰白色。如脂质大量沉着,深部组织又因营养不良而发生坏死,与沉着的脂质混杂一起,形成粥糜状物质,称为粥样灶。粥样硬化斑块与粥样灶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改变。较大的斑块或粥样灶可压迫中膜,出现不同程度的平滑肌萎缩和纤维化。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可逆性变化,尤其是病变在早期时,脂质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消退。动物实验也证实了脂质沉着斑消退的可能性。但增生的结缔组织是不易消退的。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粥样灶的基础上,可合并一些常见的继发性变化,包括斑块钙化、出血和溃疡以及血栓形成。这些继发性变化会进一步加重血管壁的破坏和影响血流,进而出现并发症。
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制学说很多,但以脂质代谢障碍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高脂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是其重要原因,而血流动力学变化即血压增高显然是病变发展的促进因素。至于病变好发于动脉壁的一定部位,则与局部血管壁损伤以及管壁清除脂质能力降低等因素有关。
黄色瘤病 局灶性黄色瘤细胞聚集,形成肉眼或镜下可见的结节,称为黄色瘤;全身多发性黄色瘤形成称为黄色瘤病。本病本质与脂质代谢障碍有关,并非真性肿瘤。病变多发生于皮下,也见于腱鞘。常为多发性的结节损害。结节显黄色,由增生的组织细胞所组成。细胞吞噬脂质(胆固醇酯)而呈泡沫状,称为黄色瘤细胞。临床有不同类型。最常见的一种为病变限于眼睑部,多见于老年人,称为眼睑黄斑病。一类伴有血胆固醇明显增高,全身皮肤多发性黄色瘤病变,称为多发结节性黄色瘤。这种改变可见于阻塞性黄疸、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以及其他特发性和继发性高脂血症(如糖尿病、脂性肾病等)。黄色瘤病变还可以出现于腱鞘处,单独发生,瘤体较大,组织象除黄色瘤细胞外,还有成纤维细胞增生和巨细胞形成。
体内组织如有大片坏死发生时,由于组织破坏崩解,其分解产物中可析出脂质,经坏死灶周围组织细胞(在神经组织为小胶质细胞)吞噬,后者也形成泡沫细胞。这种改变见于脑梗死灶等周围。这是坏死组织的吸收现象,与上述黄色瘤不同。在脑脓肿、脑梗死灶周围出现的这种泡沫细胞,称为脂肪颗粒细胞或格子细胞。
胆固醇是胆汁的成分,在尸体解剖或外科手术切取的胆囊标本上,有时可见胆囊皱襞增宽如棒状,表面呈淡灰黄色斑点状,形成草莓状外观。镜下见有吞噬脂质的巨噬细胞聚集于上皮层和上皮下,这种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核小而深染,呈圆形。当这类细胞大量聚集时,偶见有上皮下胆固醇结晶出现,并引起白细胞、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反应。上述改变称为胆囊的胆固醇沉着。胆囊的胆固醇沉着通常不引起症状,但部分病例可伴有胆结石或慢性胆囊炎。关于胆囊胆固醇沉着的发生机制看法不一,由于患者血胆固醇含量一般无明显异常,因此多认为是局部组织胆固醇代谢障碍的结果。有人认为是胆固醇在胆囊胆汁内的含量增高,造成粘膜对胆固醇的过度吸收;或胆囊粘膜淋巴、静脉回流受阻,使粘膜处已吸收的胆固醇堆积不能输出所致。
在机体不同组织和细胞内,可见到一类各不相同的特殊脂质的异常聚集。这类病变的发生,多与遗传有关,常为某些酶的先天缺陷,因而引起某种有关脂质的代谢异常。这类疾病包括Gaucher病、Niemann-Pick病等。Gaucher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是缺乏脑甙脂酶,因此血细胞、尤其是红细胞正常破坏所形成的主要降解物——脑甙脂不能分解,以大分子形式在血液中运行,被吞噬细胞所吞噬,形成特征性的Gaucher细胞。Nie-man-Pick病也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是缺乏磷酰胆碱脂酶,致使神经磷脂不能分解,巨噬细胞吞噬了神经磷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