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致堂崇正辩
宋代批驳佛教之著作。南宋胡寅著。胡寅(1099—1157),字明仲。崇安(今属福建)人。举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中书舍人,后至礼部侍郎兼侍讲直学士。杨时门人,此书引用晋至唐宋高僧佛徒之言行,用儒家正统观点,逐一加以驳斥。
此书认为佛教的祸害较之墨子学说更甚。“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此墨之弊也”,然而“释氏之弊,岂不甚于此乎”?因为其“弃父母出家而不顾,见蝼蚁蚊蚋则哀矜之”,同时佛教由于不别亲疏而走向不辩贤否,“今有圣贤之人,坐致太平而不喜佛,则佛子必不誉也。小人亡国败家,建寺宇,崇塔庙,厚给其田,广度其众,则释氏必以为宿植家根,亲受佛记者也”。因此,强调要以力排佛学为己任。认为佛教是在儒家伦理纲常之外而分立的“不善”之道,“何谓道之至善,父慈而子孝,君仁而臣忠,兄友而弟恭,夫义而妇顺是也,此儒教也。何谓道之不善,离天性之自然而外立其说,自以为道者是也,此佛教也。”
驳斥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和生死轮回说。以为人的生死贫福与因果报应是无关的,指出“颜回、伯夷之生也,得气之清,而不厚,故贤而不免乎夭贫;盗跖、庄蹻之生也,得气之戾,而不薄,故恶而犹得其年寿,此皆气之偏也”,“何必曲为先业,后世因果之说乎”。认为人的寿夭是气禀的偏正。这虽然也是一种命定论,但有着反对有神论的意义。视生死为自然之事,“圣人以生死分内事,无可惧事,故未尝以为言”,然而“自佛教入中国,说天堂可慕,地狱可怖,轮回可脱,于是人皆以死为一大事,而舍身取义、杀身成仁之道晦矣”。这种把生死看作无可恐惧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无神论的意义。
认为佛教的“心无”之说不合圣人之教。“自古大圣人垂教立世,曰养心、曰宅心、曰存心、曰洗心,不言无心也。心不可无,无则死矣。”因此,佛教的“心无”说是不足取的。
指出佛教徒的某些行为是一种骗人之术。如昙延著《涅般义疏》,疏毕,恐不合理,乃于塔前以火验之,其卷轴并放光明,通夜呈祥。对此,作者说:“火无不化之物,今以大乘经典投之火中,应乎煨尽,昙延独以何道使疏不可焚,无乃幻术邪?”
斥责佛教徒人格的卑下,指出:“彼僧者,当隋炀帝时视之曰:今上万岁;当唐太宗时祝之亦然,至武后时祝之又然。必有明哲之君,灼见其情状,断然绝之,则其术无所施也。”要求统治者识破佛教徒恭维的面目。
此书的价值在于从中可以窥见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中国儒生中激起的反响和排斥。
有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郑肇之刊本。黄宗羲、全祖望的《宋元学案》有节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