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与 《水浒传》Shinaian yu shuihuzhuan

施耐庵 (生平不详), 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各本题署不一。明郎瑛《七修类稿》称“杭人罗本贯中所编”;明高儒《百川志书》 所录 《水浒传》题 “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今所见明本, 亦有题 “施耐庵编辑”。目前学术界大都认为 《水浒传》为施耐庵所作。所存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水浒传》是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全书100回。在其成书以前,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根据的水浒故事已广为流传。南宋罗烨《醉翁谈录》中“小说开辟”条所记说话目录,已有 《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宋末元初,宋江等人的故事多见于街头巷语, 并出现了讲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元代杂剧中也出现了许多水浒戏。可见,此书是在长期民间流传的基础上,由施耐庵加工完成的。《水浒传》一书叙述北宋末徽宗朝,高俅、蔡京等奸臣当道,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纷纷起而对抗官府,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先后到梁山聚义,形成一支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队伍,屡次挫败官军,朝廷震动。但宋江不顾李逵等人反对,醉心于受朝廷招安,终于如愿。梁山好汉归顺朝廷后,先后征辽,征田虎,又征方腊,梁山英雄死亡、云散者过半。后又遭奸臣谋害,宋江、卢俊义、李逵等惨死,起义军归于灭亡。后宋徽宗梦游梁山, 始知宋江等人忠义,乃建立祠堂,供人奉祀。《水浒传》通过对宋江起义的描述, 艺术地概括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最终失败的全过程。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形象地说明了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作品热情讴歌了反抗封建统治的英雄好汉, 具体描绘了他们是个人复仇或打抱不平到聚集起来打土豪、杀贪官、汇成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实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同类小说作品所罕见。作品歌颂了这些英雄们的反抗精神和正义行为,歌颂了他们的高超武艺和高尚品德,并为读者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和各阶层人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堪称史诗之作,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认识价值。当然, 《水浒传》也有明显的思想局限:作者囿于浓重的忠义思想,作品中肯定招安的道路。不过,由于作者基本上遵循了写实的原则, 表现了宋江的悲剧性格和农民起义军的悲剧结局, 客观上又对招安道路有所批判。全书虽内容复杂,头绪纷繁,但结构完整统一。人物与情节的安排多为单线发展, 每组情节具有相对独立性,一个主要人物出场,便引出一篇独立的人物传奇故事,但又与全书紧密相联,融为一体。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作者善于把人物置于特定的现实环境中,通过一系列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形神兼备,各不雷同。作品的语言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经过艺术加工的书面语言明快、洗炼、形象、生动、写景、状物、叙事、言情, 都极为传神。《水浒传》标志着中国章回小说的成熟和定型,是中国小说史上的典范,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