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胡桐泪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木部 > 枝葉 > 胡桐淚
胡桐淚  hútónglèi

亦稱“胡桐律”、“胡桐礆”、“石律”。楊柳科植物胡桐的樹脂。因樹脂流出似淚,故稱。流入土内年久者呈塊狀或碎粉狀,土黄色,質酥易碎。流入土内時間短者呈不規則圓塊,櫻緑色,質軟,不易碎。主治牙疳,齒痛,咽喉腫痛。《漢書·西域傳》:“[鄯善國]……多葭葦、檉柳、胡桐、白草。”顏師古注:“胡桐亦似桐,不類桑也。蟲食其樹而沫出下流者,俗名爲胡桐淚,言似眼淚也。可以汗金銀也,今工匠多用之,流俗語訛,呼淚爲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一·胡桐淚》:“其入土石成塊如鹵礆者,爲胡桐礆……大明曰:惟用石律,石上採之,形如小石片子,黄土色者爲上。”

胡桐泪

药名。出《新修本草》。又名胡桐碱、胡桐律。为杨柳科植物胡杨Populus diver sifoliaSchrenk的树脂,在土中留存多年而成。分布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咸、苦,寒。入胃经。清热,化痰,软坚,制酸。
❶治瘰疬,咽喉肿痛,胃痛泛酸。内服:煎汤,粗制品6~9g;研末调服,精制品1g。
❷治齿痛,牙宣,牙疳,骨槽风,煎水含漱或研末撒。中耳炎,研末吹入。痔疮,研末敷。

胡桐泪

见“胡杨”。

胡桐泪hú tóng lèi

《本草纲目》木部第34卷胡桐泪(16)。药名。
【性味】咸、苦,大寒,无毒。
【功用主治】
❶《唐本草》:“大毒热,心腹烦满。牛马急黄黑汗。”
❷《大明会典》:“主风、虫牙齿痛,杀火毒、面毒。”
❸张元素:“瘰疬非此不能除。”

胡桐泪

胡桐泪

胡桐泪,又名胡桐碱、胡桐律。始载于《新修本草》。为杨柳科植物胡杨Populus diversifolia Schrenk的树脂在土中留存多年而成。原植物分布于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
本品味苦、咸,性寒。归胃、肾经。功能清热解毒,化痰软坚,杀虫。主治热毒上干之咽喉肿痛、牙痛、牙疳以及热盛于内所致的心腹烦满、急黄等证。咽喉肿胀疼痛,用胡桐泪有消肿散结止痛之功,可单用水磨扫患处,使吐出涎水而愈; 也可与胆南星、硼砂、明矾共研细末,以姜汤调服。治牙痛,因于风热、湿热、虚火以及龋齿作痛均可用,用时以棉花蘸药末塞入病牙,《圣济总录》配丹砂、麝香少许研末掺之;研末掺亦止齿缝出血不止。治牙龈肿痛,牙疳臭烂出脓血,可与枸杞根煎水含漱,或与黄丹、葶苈子研末搽患处。治心腹烦满、急黄,均可以胡桐泪煎服以泄其热。近来有用本品粉剂吞服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及胃脘痛; 亦有用精制品化成溶液内服。本品内服亦治瘰疬结核,研末外用,还治中耳炎、痔疮等。煎服,3~9g;研末服,1~1.5g。本品苦寒,多服易致呕吐。脾胃虚寒者勿用。

☚ 苘实   南蛇簕 ☛

胡桐泪

胡桐泪

胡桐泪,维吾尔药物名阿克 托合日胡,别名伯热克、补热 艾日密尼。为杨柳科植物胡杨Populusdiversifolia Schrenk的树脂在土中留存多年而成。原植物分布于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等省区。
本品性三级干热,味咸。功能生干生热,祛寒消食,散气止痛,热身壮阳,化痰止咳,燥湿生辉等。主治湿寒性或黏液质性疾病,如胃寒食积,肠绞腹痛,身寒阳痿,痰多咳嗽,多汗湿疹,白癜风等。内服3—7 g,外用适量。本品用量过多,对胃有害,并引起呕吐,矫正药为洋乳香、阿拉伯胶。若本品缺货,可代用食盐、开提让。本品可入汤剂、散剂、洗剂、敷剂、软膏等制剂。

☚ 香脂树子   山楂 ☛
0002516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10/5 12:3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