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 练习练(~兵;~功) 习(习肄;习练;修习) 肄(肄习;肄练;存肄) 试演 把学过的东西再学习:温(温习;温寻;重~;~故知新) 习(复习;学时~之) 复习功课:温课 温书 诵读复习:诵习 预先练习使熟悉:演习 练习写作或写字:练字 练笔 习字 吞墨 练习书法:试笔 试墨 临池 练习毛笔书法:挥汗临池 刻苦练习书法:临池学书 练习球技:练球 练习武事:习武 习戎 肄武 练习武术:驰马试剑 练习或表演武艺:演武 刺枪弄棒 刺枪使棒 使枪弄棒 持刀弄棒 练习作战:习战 穿胡人服装,练习骑马射箭:胡服骑射 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到实际工作中:实习试习 到单位实习:见习 排演练习:排练 研究,练习:隶习 陶冶练习:陶练 曲子要天天唱,才会熟练、精妙:曲不离口 刻苦练习:苦练(勤学~) 砻习 隐身避害,苦练功夫:假雾成斑 熟练地技术从苦练中得来:精金百炼 (反复学习、实践,以求熟练:练习)
另见:反复 学习 实践 熟练 掌握 技能 知识 ☚ 练习 训练 ☛ 胡服骑射❶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实行的军事改革,周赧王十三年(前302年)命士兵穿较轻便的胡服,学骑射,赵国军事力量因此增强。 ❷成语。学穿着胡人的装束,骑马射箭操练武等。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战国策·赵策二》:“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胡服骑射 054 胡服骑射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加强其西北部边境防御力量,抵御燕、东胡、楼烦、秦、韩的入侵。学习穿着北方游牧和半游牧少数民族服装练习骑射,史称胡服骑射或变服骑射。其服上褶(帛制左衽短夹衣)下袴(与上衣相连的短裤),戴貂(皮)蝉(纱)为饰武冠,金钩为饰带具,足穿长靴,便于骑射。是中原华夏族学习少数民族改进射法的一个范例,为后世传为佳话。 ☚ 鸣镝 射柳 ☛ 胡服骑射❶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实行的军事改革,周赧王十三年(公元前302年)命士兵穿较轻便的胡服,学骑射,赵国军事力量因此增强。 ❷成语。学穿胡人的装束,骑马射箭操练武艺。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战国策·赵策二》: “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胡服骑射战国时期赵国接纳黄河流域以北的胡族装束和作战方式的一种举措。战国之前,中原华夏族的服装基本是上衣下裳,宽领大袖,行动不便,尤其不适合与北方草原部族作战需要。战国前307年,赵武灵王借鉴黄河流域以北的胡族穿袴、骑马装束实行改革,采用短衣窄袖、大袴革履的“胡服”,同时改车兵为骑兵,便于“骑射”作战。到战国末期,中原大部分人皆沿袭此装,并为以后各代继承。 胡服骑射“胡”泛指中国古代北方和西方的游牧和半游牧民族。这里具体指战国时赵国北邻之东胡、林胡、楼烦;“服”指这些民族所着服饰,其服上褶下裤,戴武冠,系具带,足穿靴,便于骑射;“骑射”指各族牧猎和作战的方式。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为增强国力,“变俗胡服,习骑射”,为此,发胡服令,并以变服骑射之利说服臣民仿效这些民族,以达备边之目的,后遂北破林胡、楼烦。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进行的军事改革。赵武灵王为对付东胡、林胡、楼烦等北方游牧民族,于前307年开始军事改革。下令“将军”、 “大夫”、 “戍吏”一律改穿胡服;抛弃传统的车战,学习骑射,建立强大的骑兵部队。胡服即西北方游牧和半游牧人的服饰。其服上褶下袴,有貂蝉为饰的武冠、金钩为饰的具带,足上穿靴,便于骑射。这一改革,史称“胡服骑射”。自此,赵国军队战斗力迅速提高,不久便灭中山,破林胡、楼烦,开拓北地,可与秦、齐抗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