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钱起·省试湘灵鼓瑟》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从诗题“省试”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试帖诗。“湘灵鼓瑟”这个题目,是从《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句中摘出来的。

诗的开头两句点题,赞扬湘灵善于鼓瑟,那优美动听的乐声常常萦绕耳边。在试帖诗里,这叫做概括题旨。

湘水女神鼓瑟,曲声袅袅,于是诗人展开想像的羽翼,伴随着仙乐,往返盘旋。那瑟曲,是多么动人心弦呵!它首先吸引了名叫冯夷的水神,使他忍不住在水上跳起舞来。其实,冯夷并没有真正听懂在美妙的乐声中隐藏的哀怨凄苦的情感,这种欢舞是徒然的。但那些“楚客”是懂得湘灵的心意的,这当然包括汉代的贾谊,和历代被贬谪南行而经过湘水的人,他们听到这样哀怨的乐声,怎不感到十分难过呢!

你听,那曲调深沉哀婉,即使坚如金石也为之感到悲凄;而它的清亢响亮,可以传到那无穷无尽的苍穹中去。

如此优美而哀怨的乐声传到苍梧之野,一定把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都惊动了,他也许会赶到湘水上空来侧耳倾听吧!那馨香的芳草——白芷,竟会受到感动,越发吐出它的芳香来。

乐声在水面上飘扬,广大的湘江两岸都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寥阔的湘水上空,都回荡着哀怨的乐音,它汇成一股悲风,飞过了八百里洞庭湖。

中间这四韵,共是八句,诗人凭借惊人的想像力,极力描绘湘灵瑟曲的神奇力量。这就使诗避免了呆板的叙述,显得瑰丽多姿,生动形象。

然而更妙的还在最后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上文紧扣题目,反复渲染,已经把湘灵鼓瑟描写得淋漓尽致了。倾听妙曲,想见伊人,于是诗人笔锋一转,直指美丽而神秘的湘江女神:“曲终人不见”,只闻其声,不见伊人,给人以一种扑朔迷离的怅惘,真可说是神来之笔。而更具神韵的是,“人不见”以后却以“江上数峰青”收结。这五个字之所以下得好,是因为由湘灵鼓瑟所造成的一片似真如幻,绚丽多彩的世界,一瞬间都烟消云散,让人回到了现实世界。这个现实世界还是湘江,还是湘灵所在的山山水水。只是,一江如带,数峰似染,景色如此恬静,给人留下悠悠的思恋。

试帖诗有种种限制,往往束缚了士人的才思。钱起却不然,在此诗中,他驰骋想像,上天入地,如入无人之境。无形的乐声,在这里得到了生动形象的表现,成为一种看得见,听得到,感觉得着的东西。最后突然收结,神思绵绵,更耐人寻绎。

大中十二年(858),举行进士考试,唐宣宗问考官李藩:试帖诗如有重复的字能否录取?李藩答道:昔年钱起试《湘灵鼓瑟》就有重复的字,偶然也可破例吧。大中十二年离钱起考试的天宝十载,已经百年,钱起此诗仍是公认的试帖诗的范本。

〔注〕省试:唐时各州县贡士到京师由尚书省的礼部主试,通称省试。云和瑟:云和,古山名。《周礼·春宫大司乐》:“云和之琴瑟。”帝子:屈原《九歌》:“帝子降兮北渚。”注者多认为帝子是尧女,即舜妻。冯(píng凭)夷:传说中的河神名。见《后汉书·张衡传》注。《山海经》又作冰夷。杳冥:遥远的地方。白芷:伞形科草本植物,高四尺余,夏日开小白花。


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古代诗歌精选 - 可可诗词网

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尝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钱起是著名的“大历十才子”之一,这是他天宝十载(751)参加进士考试所作的诗,并因此诗奠定了他在诗坛的不朽声名。

按照唐代科举制度,各州县选拨士子进贡京师,试于尚书省,由礼部主持的进士考试,叫做“省试”,也叫“会试”。考试时所作的诗,叫“试帖诗”。这种诗一般五言六韵,有严格的格律限制,容易束缚作者的思想,所以很难写好;当然,有的作者善于“戴着镣铐跳舞”,也可以即席发挥,写出传诵不衰的好诗来。本诗就是试帖诗中一首成功的佳作。

诗题“湘灵鼓瑟”是考官从《楚辞·远游》中摘出来的,其中包孕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他的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寄托自己的哀思。

根据试帖诗紧扣题目,不得游离的要求,诗人在起首两句便概括题旨,点出曾听说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神奇传说,并暗用《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语意,描写女神飘然而降湘水之滨,她愁容满面、轻抚云和瑟,弹奏起一首如泣如诉的哀哀的乐曲。

中间四韵,诗人想象的翅膀伴随着袅袅仙乐,在湘水两岸、苍梧之野、洞庭湖上往复盘旋,把读者带入一个神奇虚幻的世界。

动人的瑟声首先引来了水神冯夷,他激动地在湘灵面前伴乐狂舞,然而一个“空”字,说明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倒是人世间那些遭迁谪过湘水的“楚客”,领略了湘灵深藏在乐调中的哀怨心曲,不禁悲从衷来,不忍卒闻。

瑟声哀婉悲苦,它的穿透力,使坚硬的金石也为之凄楚;瑟声清亢响亮,它的幅射力,可以响遏行云,转到那穷高极远的苍穹中去。

瑟声传到苍梧之野,感动了寄身山间的舜帝之灵,他让山上的白芷吐出芬芳,与瑟声交相应和,弥漫在广袤的空间,使天地为之悲苦,草木为之动情。

湘灵弹奏的乐曲同舜帝策动的芳香在湘水之源交织汇合,形成一股强劲的悲风,顺着流水,席卷两岸的黄沙白茅,刮过八百里洞庭湖。至此,乐曲进入了最高潮,感情达到了白热化,凭藉着诗人丰富的想象,湘灵的哀怨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和表现。然而全诗最精采的还不在此处,使全篇为之生辉的是结尾两句: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旧唐书·钱徵传》称这十个字得自“鬼谣”,其实无非说这两句诗是钱起的神来之笔。此联的妙处约有数端:一是陡生转折,出人意料。在尽情地描写乐曲的表现力之后,使乐曲在高潮中嘎然而止,这是一重意外;诗境从虚幻世界突然拉回到现实世界,这是又一重意外。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可以让读者在惊奇之中领悟到审美的快感。二是呼应开头,首尾圆合。全诗从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逝告终,紧紧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人曾批评大历十子创作多有佳句而无佳篇,本诗却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这样的弊病。结尾两句如白玉之出尘沙,青松之拔灌木,确实堪称“绝唱”,但同时又是构成全篇整体的关键一环;所以虽然“不”字重出,也在所不惜。作者敢于突破试帖诗不用重字的规范,确属难能可贵。三是以景结情,余味悠然。诗篇前面大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的画面着力抒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一笔宕开,描写曲终人散之后,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这极其省净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充分余地:或许湘灵的哀怨之情已融入了湘江绵绵不断的流水,或许湘灵美丽的倩影已化成了江上偶露峥嵘的数峰青山;莫非湘灵和大自然熔为一体,年年岁岁给后人讲述她那凄艳动人的故事?莫非湘灵的瑟声伴着湘江流水歌吟,永远给人们留下神奇美妙的遐想?这一切的一切,都尽在不言之中了。后来宋代的词论家有“以景结情最好”之说,应当是从这类创作实践中得到的启示。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7 9: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