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胠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胠箧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阖四竟之内(11),所以立宗庙社稷(12),治邑屋州闾乡曲者(13),曷尝不法圣人哉(14)!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15),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16)。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17),比干剖(18),苌弘胞(19),子胥靡(20),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21)。故跖之徒问于跖曰(22)!”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23),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之未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24),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则齿寒(25),鲁酒薄而邯郸围(26),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27),纵舍盗贼(28),而天下始治矣。夫川竭而谷虚(29),丘夷而渊实(30)。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31)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32)。为之斗斛以量之(33),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34),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35),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36),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37),揭诸侯(38),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39),斧钺之威弗能禁(40)。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41),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42)。”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43)。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44),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45);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46),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47),塞瞽旷之耳(48),而天下人始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49),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工倕之指(50),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51)。”削曾、史之行(52),钳杨、墨之口(53),攘弃仁义(54),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55)。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56);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57);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58)。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乱天下者也(59),法之无所用也(60)
 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61)?昔者容成氏(62),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63),甘其食(64),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65),曰:“某所有贤者”(66),赢粮而趣之(67),则内弃其亲而外去其主之事(68),足迹接乎诸侯之境(69),车轨结乎千里之外(70)。则是上好知之过也(71)
 上诚好知而无道(72),则天下大乱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73),则乌乱于上矣;鉤饵罔罟罾笱之知多(74),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罝罘之知多(75),则兽乱于泽矣;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76),则俗惑于辩矣。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77),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78),皆知非其所不善(79),而莫知非其所善者(80),是以大乱。故上悖日月之明(81),下烁山川之精(82),中隳四时之施(83);惴蠕之虫(84),肖翘之物(85),莫不失其性。甚矣,夫好知之乱天下也!自三代以下者是已(86),舍夫种种之民(87),而悦夫役役之佞(88),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谆谆之意(89够,谆谆已乱天下矣。

 
 【注释】 ①将:表假设,犹“如果”;胠(qu音屈),从旁撬开某物;箧(qie意怯),小箱子;探囊,掏布袋;发,开;匮(gui音柜),即柜;为守备,进行防备工作。 ②摄:系紧,勒紧;缄(jian音坚),束箧的绳子; 縢(tang音腾),绳子。 ③固:使……坚固;扃(jiong音炯),门窗箱柜上的闩子;鐍(jue音决),有舌的环,插闩的地方;扃鐍,指装锁的地方,相当于“锁钥。” ④知:通智。 ⑤负匮:背起柜子;揭箧,抬起箱子;担囊,挑上袋子;趋,快走。 ⑥乡:通向,从前,过去。 ⑦不乃:犹言“岂非”;积,指为大盗偷盗积聚财物。 ⑧守:指防守财物。 ⑨罔:同网,用以捕鸟;罟,网,用以捕鱼;布,设置。 ⑩耒(lei音垒):犁;耨(nen),锄头;刺,插入,指耕作。 (11)阖:通合;竟,通境。 (12)宗庙:国君祭祀祖先之处;社稷,土地神与谷神,这里指国君祭祀土地神、谷神之处,代指国家。 (13)治:治理;邑、屋,古代划分区域地界的名称。据《周礼·小司徒》郑玄《注》引《司马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四为邑”;州、闻、乡,古代户籍管理名称,《周礼·大司徒》:“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乡曲,指乡中一隅之地;曲,一隅。 (14)曷:何;法,效法。 (15)田成子:齐国大夫田常,又名陈恒,死后人称田成子。田常本陈国人,其祖田完自陈入齐,为齐大夫,食采邑于田,改为田氏。鲁哀公十四年,田常杀齐简公,立简公弟,为齐平公,而田常自专国政,由平公历宣公,至康公时,康公被田常孙田和放逐海上,田氏遂篡有齐国之权。 (16)十二世:一说自田完传至齐宣王共十三世,庄子与齐宣王同时,故上溯而言“十二世”;一说十二世为“世世”之误;又一说十二世当从田常算起,从田常至齐王建共十二世,齐王建为齐国最后一个国君,齐国于公元前221年为秦所灭,并由此断定《胠箧》为庄子后学所作。 (17)龙逢(pang音旁):即关龙逢,夏桀时的贤臣,为桀所杀。 (18)比干:殷时贤臣,纣王的庶叔,因谏纣王的虐行,被剖心而死。 (19)苌(chang音常)弘:周灵王的贤臣,为国君所杀。相传苌弘死后,因怨气不伸,血化为碧;(chi音齿),车裂之刑;一说以刀挖空肠子的刑罚。 (20)子胥:即伍员,原为楚人,后投吴王夫差为臣,因反对吴王与越王勾践讲和,被赐剑自杀,尸体投于江中,不久即糜烂;靡,通糜,糜烂。 (21)戮(lu音录):杀。 (22)跖:春秋时期奴隶起义领袖,详见《盗跖》。 (23)妄意:臆测;意,通臆;藏,指室内所藏财物。 (24)立:指有所建树。 (25)竭:尽,这里意为亡。 (26)鲁酒薄而邯郸围:楚宣王朝会诸侯,鲁恭公后至,且所献之酒味淡,楚宣王欲污辱他,鲁恭公不辞而还,楚宣王大怒,乃发兵与齐国共同攻鲁。梁惠王早想攻赵,又怕楚国援救,楚与鲁交战,无暇顾及赵国。梁国借机包围了赵国国都邯郸。这里是以此表示前因后果关系,说明事出有因。 (27)掊(pou音剖):抨击;掊击,犹言打倒。 (28)纵:释放;舍,放弃。 (29)川:两山间的流水;谷,两山间流水的河道。 (30)夷:平坦;渊,深谷;实,满。 (31)无故:无事。 (32)重:厚,加倍;利,使……获利。 (33)斛(hu音胡):量器,古代十斗为一斛。 (34)权:秤锤;衡,秤杆。 (35)符:古代用作凭据的东西,以竹、木、玉、铜等制成,上刻文字,分为两片,双方各执一片,合则成一体,以验真伪;玺(xi音喜),印章,秦以后专指皇帝的印。 (36)钩:衣带钩,这里泛指一切不值钱的东西。 (37)逐于大盗:犹言效法大盗,逐,追随。 (38)揭:被举为。 (39)轩:古代大夫以上官员所乘的车子;冕,古代君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帽;轩冕,这里指高官厚禄。 (40)斧钺(yue音月):这里指严刑峻法;钺,一种形似斧头的长柄兵器;威,威慑。 (41)“鱼不可”两句:语出《老子》。国之利器,治国的锐利武器,指圣人的圣智之法;示人,给人看。 (43)明:明示。(44)掷(zhi音至):扔掉。 (45)朴:敦厚;鄙,纯朴。 (46)殚(dan音丹)残:彻底毁坏;殚,尽,完全;残,毁。 (47)铄(shuo音烁):销毁;绝,灭绝;竽(yu音于),笙一类的竹管乐器;瑟(se音色),一种弦乐器;竽瑟,这里泛指一切乐器。 (48)瞽(gu音古):眼盲;旷,师旷,春秋晋平公时的著名乐师,因其为盲人,故称瞽旷,相传他能以耳辨音律,占凶吉。 (49)胶:粘住;离朱,又名离娄,相传为古代眼力最好的人,能于百步之外,察秋毫之末。 (50)(li音丽):折断;工倕(chui音垂),相传为尧时著名巧匠。 (51)大巧若拙:语见《老子》。 (52)削:消除;曾,曾参,孔子弟子,以孝行出名;史,史鱼,卫灵公时的忠直之臣,灵公宠小人弥子瑕而疏贤臣蘧伯玉,史鱼自杀,以尸进谏,孔子称赞他说:“直哉史鱼”。 (53)杨:杨朱;墨,墨翟;二人都是先秦思想家,以善辩著名。(54)攘:排斥。 (55)玄同:与自然之道混同为一。 (56)铄:通烁,光辉美盛的样子,这里指迷乱人们的视力。 (57)累:忧患。 (58)僻:邪僻。 (59)爚乱:犹言迷惑; 爚(yue音月),扰乱。 (60)法:指道家的大道。 (61)至德之世:道德最盛的时代,指作者的理想之世。 (62)容成氏: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等十二人,皆为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63)结绳:远古时未有文字,人们用结绳的方法记事,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打结方法。 (64)甘其食:以下几句语出《老子》。甘,以……为甘;美、乐、安,句法同。 (65)遂:竟;至,到;延颈举踵,伸长脖子,抬起脚跟看。描写其向往的样子。 (66)某所:某处。 (67)赢(ying音盈):背着,担负;趣,同趋,快跑。 (68)亲:指父母亲人;去,离开,放弃。 (69)接:连接。 (70)轨,车辙;结,交接,交错。 (71)上:指统治者;好(hao音浩),喜好,偏爱;知,通智。 (72)诚:如果。 (73)弩:能用机关发射连珠箭的弓;毕,带长柄的捕鸟网;弋,带绳的箭;机,又名弩牙,弩上发箭的机关;变, 碆(bo音玻)的假借字,射鸟用的石制箭头。 (74)钩:钓钩;饵,钓鱼的诱饵;罔,同网;罟,捕鸟的网;罾(zong音增),一名扳罾,用竹竿或木棍做成的方形鱼网;笱,捕鱼的竹器,口小腹大,鱼只能进而不能出。 (75)削格:用坚硬的木或竹制成的捕兽工具,类似陷井;罗落,以竹片连接成篱笆的形状,以拦住禽兽,使之落入陷井;置罘(ju fu音居浮),一种装有机关,可以翻转的捕兽网。 (76)知诈:诡计多端;渐毒,这里指欺许;颉(jie音杰)滑,狡黠,颉,借为黠;坚白,指战国时名家公孙龙的诡辩论题“离坚白”。公孙龙把“坚白石”分为坚、白、石三个概念,然后把三者孤立开来,认为每一个概念都是事物的本质,可以先于物体而存在;解垢(xie gou音懈够),诡曲之辞;同异,战国时名家惠施的论题之一,他认为一切同异都是相对的,过分强调事物同一性的一面,而否认差别性的一面。 (77)所不知:指一切客观存在的知识。 (78)所已知:指人类本身所具有的天性。 (79)所不善:指暴君、大盗的行为。 (80)所善:指圣人的法制。(81)悖(bei音背):遮蔽。 (82)烁:通铄,熔化金属,这里意为销毁。 (83)隳(hui音灰):毁坏;四时,指四季;施,施行,这里指正常的运行。 (84)惴蠕;形容虫类蠕动的样子。 (85)肖翘:能飞行的小虫子。 (86)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87)种种:淳朴敦厚的样子。 (88)役役:奔走钻营的样子;佞,巧言献媚之人。 (89)谆谆:形容说话喋喋不休的样子。
 
 【今译】 如果为了防备撬箱、掏布袋、砸破柜子的小偷而进行防备,就一定会捆紧绳子,坚固箱柜的关钮、锁钥,这就是世上一般人所谓的聪明。但是大盗一来,便背起柜子,举起箱子,挑起囊袋而走,唯恐绳子勒得不紧,锁钥不够牢固。那么,以前的所谓聪明,岂不是为大盗做了准备吗?
 所以,让我们来试作申论,世上一般人所谓的聪明,能有不替大盗作准备的吗?所谓的圣人,能有不为大盗作守备的吗?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的齐国,人口稠密,城邑相望,鸡鸣狗吠之声相闻,网罟所散布的范围,犁锄所耕作到的地方,方圆有二千多里。整个国境之内,凡是建立宗庙社稷,以及治理大大小小不同的地域,何尝不是效法圣人呢!然而田成子一旦杀了齐君而盗取了齐国,所盗取的难道仅仅是那个国家吗?连齐国圣智的礼制之法也一并盗取了去。所以田成子虽然有纂权盗贼的名声,却能像尧舜一样处身安稳,小国不敢非议他,大国不敢讨伐他,统治齐国有十二代之久。这不是不仅窃夺了齐国,而且把圣人的礼制之法也一起窃去保护他那盗贼之身了吗?
 让我们来试作申论,世俗一般人所谓最聪明的,能有不为大盗作准备的吗?所谓的至圣,能有不为大盗作守备的吗?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关龙逢被斩首,比干被剖心,苌弘被刳肠,伍子胥身体靡烂于江,像这四个人的贤能都不能免于杀身之祸。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强盗也有道吗?”盗跖说:“无论干什么都会有道的!能够事先猜测出室内所藏的财物这就是‘圣’;能率先闯入人家的,这就是‘勇’,让同伙先走,自己最后出来,这就是‘义’;能预先知道是否能够得手,这就是‘智’;公平地分配所盗财物,这就是‘仁’,不具备这五者而能成为大盗者,天下无有。”由此看来,善人如果不懂得圣人之道便不能有所建树,盗跖如果不懂得圣人之道便不能横行;天下的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那么,圣人有利于天下的少而有害于天下的多。所以说,唇亡则齿寒,鲁侯所献的酒味薄,赵国的邯郸就遭到了围困,圣人一出现,大盗便兴起了。打倒圣人,释放盗贼,天下才可以实现大治。河川干涸,谷道则空虚;高山削平,深渊则填满。圣人死了,大盗就不会兴起,天下便太平无事了。
 圣人如果不死,大盗便不会停止,虽然倚重圣人以治理天下,结果却使盗跖得到了更大更多的利益。制造出斗斛以量东西,就将斗斛也盗窃了去;制造出秤以称东西,就将秤也盗窃了去;制造出印章以取信,就将印章也盗窃了去;提倡仁义以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就将仁义也盗窃了去。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那些偷盗衣带钩的人,要遭到杀戮;那些窃国大盗反倒成了诸侯,一旦成为诸侯,仁义也就归其所有了,这不就是连仁义、圣智都盗窃了去吗?所以那些效法大盗的人,被举为诸侯,盗窃仁义和斗斛、秤、符印利益的人,即使用高官厚禄赏赐也不能劝阻他们,用严刑峻法也不能禁止他们的行为,造成这种大大有利于盗跖而又无法禁止的情况,都是圣人的过错!
 所以说:“鱼不能离开深渊,国家的利器不可以向人耀示。”那些圣人,就是天下的利器,不可以明示于天下。所以,灭绝圣人,抛弃智慧,大盗就会止息;扔掉、砸碎珠玉,小盗就不会出现;焚烧了符,打碎了印,老百姓就会变得敦厚、纯朴;砸碎升斗,折断秤杆,老百姓就不会斤斤计较而发生争议。毁尽天下所有的圣智之法,才可以与老百姓一起探讨真理。搅乱六律,毁掉一切乐器,堵住瞽旷的耳朵,天下人才能内藏自己灵敏的听觉;消灭文采,使五色分离,粘住离朱的眼睛,天下人才能内藏自己敏锐的视力。毁坏钩绳,抛弃规矩,折断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才会有各自的天然之巧,所以说:“大巧看起来似乎是笨拙的、”消除曾参、史鱼那样的品行,钳住杨朱、墨翟之口,抛弃仁义,天下人的德行才能与自然之道混同为一。人们都内藏明慧,那么,天下就不会迷乱了;人们都内敛聪敏,天下就没有忧患了;人们都内含智巧,天下就不会眩惑了;人们都内聚德性,天下就不会产生邪僻了。像曾参、史鱼、杨朱、墨翟、瞽旷、工倕、离朱等人,都向外炫耀他们的德性、才能,从而扰乱了天下,这是大道所不取的。
 你不知道盛德的时代吗?从前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优牺氏、神农氏,在那个时代里,人们用结绳来记事,以其所食为甘甜,以其所穿为美丽,以其习俗为欢乐,以其所居为安逸,邻国之间可以相互望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得到,人们从生到死也从不互相往来。像这样的时代,就是真正的大治之世了。今天竟然发展到使人们盼望着说:“某地方有贤人”,于是背着粮食赶快向有贤人的地方奔去,以致对内抛弃了父母,对外被弃了为君臣所作之事,东奔西走,足迹踏遍各诸侯国境,车辙往来,纵横交错于千里之外。这就是在上位的人推崇才智的过错。
 在上位的人如果只喜好才智而不讲求大道,那么天下就会大乱。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制造弓箭、鸟网、机关的智巧多了,天空中的鸟就会被扰乱;制造钓钩、鱼饵、鱼网、竹篓的智巧多了,水底的鱼就会被扰乱;制造陷井、兽栏、兽网的智巧多了,草泽中的野兽就会被扰乱;诡计、欺诈、狡黠、坚白、诡曲、同异的言辩多了,世上一般的人就要被弄迷惑。所以天下常常大乱,罪过都在于喜好智巧。因而天下都只知追求他所不知道的,却不知探索自己本身所已知道的,都知道非难他所认为不好的,而不知道非难他所认为好的,所以天下才大乱。以致于上而遮掩了日月的光明,下而销毁了山川的精华,居中则破坏了四时的运行;地上蠕动的小虫,空中飞行的小蛾,没有不丧失其本性的。喜好智巧扰乱天下,已经达到了这般地步!自三代以后都是这样的,舍弃纯朴敦厚的百姓而去喜爱那些四处钻营、巧言谄媚的人,舍弃清心寡欲、恬淡无为的风尚而去喜爱那种喋喋不休的教化,喋喋不休的教化已经使天下大乱了!
 
 【集评】 明·唐顺之《荆川释略》:“起语突兀,本是小说家充拓变态,致不可破。他人著书证以数语,已不啻其妙在三反四覆,驰骤之极,卒归于道德之意,惟尽人间情伪。终以设喻,比其不可执着者,谓其愤疾直浅浅者也。”
 清·林云铭《庄子因》:“(第二段)引田成事作证,留下面余地,层层说去,此文字波澜也。”
 清·宣颖《南华经解》:“(第一段)譬喻突起,甚奇。守物之智,适足为巨盗资,此人情所易明者。就小处写入,喻意快绝。”
 又:“(第二段)接上喻推入到大处来。天下国家一箧与囊匮也,圣知之法一缄縢扃镈也。古今无数窃国者,则真巨盗也。田成子其近在耳目者耳。”
 又:“致收反反复复,有不尽之慨焉。”
 又:“劈头一喻,引起盗资。以下发仁义圣知之弊,一段为盗贼之利,一段为天下之害;又一段申盗贼之利,又一段申天下之害。然后叠叠致叹,将乱本两番,归咎‘好知’,将‘好知’三番,痛其致乱。反复披露,尽兴而止。”
 清·胡文英《庄子独见》:“(第一段)起落转接,洪涛拍天,奇石转涧。读者但於空际领取其落笔之妙,自然体密气疏”。
 又:“此段(末段)文境,如白雨点中,忽闻濑声消歇其气,解此妙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又:“起结俱用‘知’字,中间‘圣’字,或替或陪,极出没隐现之政。”
 清·刘凤苞《南华雪心编》:“此段(第四段)承上文说来,愈出愈奇,愈转愈妙。……深文曲笔。刻挚非常,而议论雄快,体密气疏,有天马行空之概。”
 又:“(第五段)一路腾跃奋迅而来,文情已极酣畅淋漓,至此忽作反掉之笔,撇开杨、墨、曾、史诸人,以起下文至德之世,径路绝而风云通,又行文之化境也。”
 又:“(末段)接上文忽提出‘至德’二字,浑浑写来,疏通前后气脉,转入好知,便觉得民情浮动,其向慕仁义之时,已失其尊亲之谊,是孰使之然哉。从‘好知’上断一句,用意最紧,而用笔最松。以下深究致乱之由,物失其性,何况生民。末一层与上三项并为乱本,而辩言乱致,尤当世病根。……(末句)一结现前指点,片语结尽通篇,悠然不尽,使人聆其弦外之音。
 
 【总案】 本篇在激烈抨击儒家政治制度、道德观念的基础上,主要阐发了道家绝圣弃智的思想。作者认为,造成现实社会黑暗混乱、人类自相残杀的万恶之源就在于统治阶级提倡的“圣”与“智”。所谓“圣知之法”,表面上为了治国,实际上却启奸发伪,完全成为统治者装璜门面、压迫、剥削人民的工具。因而,“圣人生而大盗起”、“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作者把批判的锋芒直指统治阶级,无情揭露“圣人”的强盗本质和“仁义”的虚伪,尖锐指出了社会的荒谬性、不合理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对现实的激烈抨击和彻底否定,意味着对以儒家为代表的宗法制度、宗法思想的彻底叛逆,这是作者思想的重要价值所在。同时,作者在否定现实的基础上,也表现了对“至德之世”的憧憬。
 本篇充分体现了作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特点。文气雄浑,文辞愤激有力而又多变化。开篇譬喻突起,总领全文,接下写田成子、盗跖,文笔犀利,痛快透彻。其后,又以酣畅淋漓之笔,一针见血地揭露圣人是万恶之源,描绘“圣德之世”的理想,引出“绝圣弃知”的结论。最后则以淡淡之笔作结。全篇写得层波叠浪,力透纸背。

《胠箧》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胠箧》

 散文。庄周的门人或后学作。见《庄子·外篇》。这篇文章阐述了道家学派的“绝圣弃智”的主张。道家学派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在于有了“圣人”的“智”,只有“绝圣弃智”,回到“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天下才能大治。这是倒退的错误主张。但作者对当时社会和统治者的揭露是深刻的,揭示了封建主争权窃国的本质,指出儒家的圣人之法实质上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工具。此文以比喻开始,然后提出论点,再边比喻边论证,反复说理,比喻贴切,逻辑性强。

胠箧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胠箧

 题解
 本文选自《庄子》。“胠(qū区)箧(qiè窃)”的意思是“开箱子”,这是篇首的两个字,这里借用作文章题目。作者在文中揭露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封建统治阶级压迫剥削下层人民的实质,一针见血的指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这是相当深刻而大胆的。然而作者又主张绝圣弃智、无为而治,要求退回到原始时代去。这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当然是消极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原文
 


 将为胠箧探囊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鐍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
 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阖四境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
 


 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则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间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曰“某所有贤者”,赢粮而趣之,则内弃其亲而外去其主之事,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则是上好知之过也。
 

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毕弋机辟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饵罔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罝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烁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惴耎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其性。甚矣,夫好知之乱天下也!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种种之民而悦夫役役之佞,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啍啍之意,啍啍已乱天下矣。
 译文
 


 要想对付撬箱子、掏袋子、开柜子的盗贼而作防备,就一定会捆紧绳索,加固锁钮,这是世俗所认为的聪明办法。但一旦大盗来了,他们就背起柜子,提起箱子,挑起袋子跑,还唯恐绳索、锁纽不牢固呢。那么,原先所谓的聪明办法,不反而是在替大盗做准备吗?
 因此我试作论述:世俗所谓的聪明人,有不是为大盗做准备的么?所谓的圣人,有不是在为大盗守护的么?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过去齐国邻近的城邑能互相看见,鸡狗的叫声能互相听见,网罟所设置的地方,犁锄所耕作的地方,方圆有二千多里。整个国家的四境之内,所用以建立宗庙社稷、治理邑屋州闾的准则,何尝不是效法圣人的呢!然而田成子一旦诛杀齐君而夺取了他的国家,他所夺取的难道只是那个国家本身吗?并且连他们所遵循的圣人智者的礼制法度也一起盗取来了。所以田成子虽有盗贼的名称,但其身却处于尧舜那样的安全之中。小国不敢非议他,大国不敢讨伐他,子孙后代统治齐国已有十二世了。这不正是在夺取齐国的同时,把其圣人、智者的礼制法度也一并窃取过来,用以守护他那盗贼的身家性命吗?
 我再试作论述:世述所谓最聪明的人,有不是为大盗做准备的么?所谓的至圣,有不是在为大盗守护的么?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龙逢被斩首,比干被挖心,苌弘被车裂,子胥尸体糜烂于江中,则是连他们这样的贤人都不免身遭杀戮。而跖的徒弟问跖说:“盗贼也有道吗?”跖说:“到哪里去没有道呢?能够猜到室中储藏的财物是圣,进去在前是勇,出来在后是义,知道能不能下手是智,分赃平均是仁。不具备这五点而能成为大盗的,天下从来没有过。”由此看来,善人得不到圣人的道就不能立身,跖得不到圣人的道就不能行事。天下善人少而不善之人多,因此圣人之有利于天下的就少,而有害于天下的就多。所以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发冷,鲁国进的酒淡薄,致使邯郸遭到围攻,圣人出现,大盗就兴起。抨击圣人,释放盗贼,天下才能太平。
 


 河流枯竭,山谷就空虚无水了,山丘荡平,深渊就填满了。圣人死人,大盗就不再兴起,天下就太平无事了。只要圣人不死,大盗就不会止息。纵使抬高圣人的地位以治理天下,那也只是增加了盗跖之流的利益罢了。制造斗斛来量物,大盗却连斗斛一起偷去;制造秤来称轻重,大盗却连秤一起偷去;制造符、印作为信物,大盗却连符、印一起偷去;倡导仁义来矫正偷盗行为,大盗却连仁义一起偷去了。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那些盗窃衣带钩的人遭诛杀,盗窃国家的人却成为诸侯,而仁义就存在于诸侯之门,这岂不是说明窃国之人盗窃了仁义和圣智吗?所以那些追随大盗之后,想窃取诸侯的地位,窃取仁义和斗斛、秤、符印等利益的人们,虽然有高车轩冕的封赏也不能勉励他们做好事,用斧钺刑罚的威慑也禁止不了他们。像这样地增加盗跖之徒的利益而使他们的恶行成为不可禁止,全是圣人的过错。
 所以说:“鱼不可脱离深渊,统治国家的重要手段不可向人显示。”那些圣人就是统治天下的重要工具,并不是用来使天下光明的。因此只有弃去圣人抛掉智者,大盗才能止息;扔掉了宝玉、毁坏了明珠,小盗就不会兴起;焚毁了符契、砸破了印章,人民就会质朴;打碎了斗斛、折断了秤杆,人民就不会争斗;只有完全毁坏天下的圣智之法,才能与人民议论大道。只有扰乱六律,销毁竽瑟,堵塞师旷的耳朵,天下才能做到每个人都有灵敏的听觉;只有毁灭文饰,散乱五采,粘住离朱的眼睛,天下才能做到每个人都有明亮的视力;只有毁坏钩

绳,抛弃规矩,折断工倕的手指,天下才能做到每个人都有天然的技巧。所以说,天工巧匠看上去都很笨拙。铲除曾参、史鱼的德行,封住杨朱、墨翟的嘴巴,抛弃仁义,那么天下人的德性就含藏不露,混通为一了。假如人人都有明亮的视力,那么天下人就不会被眩惑了;人人都有灵敏的听觉,那么天下人就不会被悦耳的乐声所牵累了;人人都有智慧,那么天下人就不会有邪僻的行为了。曾参、史鱼、杨朱、墨翟、师旷、工倕、离朱他们,都是从表面上看来树立了他们的德,却因此而扰乱了天下的人,这是为至道所不取的。
 


 你独独不知道那至高无上的道德盛行的时代吗?从前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在他们那时候,人民用在绳子上打结的办法来记事,对自己的饮食,感到很香甜,认为自己的衣服很漂亮,对当时的风俗感到很快乐,觉得自己的住所很安适,相近的国家之间可以互相望见,鸡狗的吠叫声可以互相听见,而人民之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像这样的时代,可算是最太平了。而现在居然让人民伸长脖子、踮起脚跟,企慕地说:“那个地方有个贤人。”就带足粮食去归依他,于是在家内背弃了亲人,就家外来说则抛弃了主上的事务,他们的足迹遍及各诸侯的领土,车辆走过的痕迹远在千里之外,这就是君上爱好智慧的过错啊。
 假如君上真的爱好智慧而弃去大道,那么天下就要大乱了!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制造弓驽毕弋机关的智慧多,天空中的鸟就会惊扰而乱飞了;制造钩饵网罟罾笱的智巧多,水中的鱼就会惊扰而乱游了;制造罗网罝罘的智巧多,山泽里的野兽就会惊扰而乱窜了,机诈、欺骗、狡猾、剖析坚白、辞求诡曲、侈谈同异之类的反常现象多,世俗的人就会被这些所迷惑了。因此天下常常大乱,罪过便在于喜好智慧。所以天下人都只知道追求他所不知道的,而不知探求他已经知道的;都只知道否定他所认为不善的,而不知否定他所认为善的,因此天下才大乱。这样在上面悖乱了日月的光明,在下面销减了山川的精气,在中间破坏了四时的运行,连蠕动的小爬虫,轻微细小的生灵,都没有不失却本性的。喜好智慧对天下的扰乱真是厉害啊!三代以下的君主都是这样的。舍弃纯朴的人民而喜欢奔走钻营的佞人,废弃清静无为而喜爱这些愚蠢的意见,这种愚蠢已经使得天下大乱了!
 赏读
 这是一篇政治性论文。它与庄子和其他文章不同,文中既不带有浓厚的哲学意味,也不大量使用寓言。它的主旨虽然是宣扬绝圣弃智,无为而治,但对当时的社会却有相当深刻的揭露。文中“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愤激之言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这样的颠倒黑白实在显得滑稽可笑,但又的确是那个社会的生动写照。文中还揭露了所谓圣人与大盗的关系,认为圣人不过是在助长大盗的暴行,这对于揭露那些维护当时统治者的意识形象的实质也颇为深刻。至于他希望回到三代以前的那种无为而治的时代,则是他既对现实极度不满,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反映。

胠箧

代称盗窃。清林则徐《英人非不可制应严谕将英船新到烟土查明全缴片》: “而其胠箧奸谋总从鸦片为浸淫之渐。”
●《庄子·胠箧》: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 胠: 撬开。缄縢 绑东西的绳子。扃鐍: 锁钮。知: 同 “智” 。揭: 举、扛。为了防止小偷撬箱,人们想方设法把箱子捆牢锁好,可是大盗却连箱子一起扛走。庄子以此说明智慧为窃国者准备了条件。

胠箧qū qiè

《庄子·外篇》中的一篇。题目意为开箱偷窃:(宝玉)因命四儿剪灯烹茶,自己看了一回《南华经》,正看至《外篇·~》一则。(二一·468)

盗窃【同义】总目录


盗窃胠箧
胠箧

胠箧

原谓撬开箱子。后作为盗窃的代称。《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从旁开为胠,一云发也。”成玄英疏:“胠,开;箧,箱……此盖小贼,非巨盗者也。”

☚ 水老鼠   流氓团伙 ☛
偷盗

偷盗

偷(偷窃) 盗(盗窃;赃盗) 窃(窃取;草窃;捵窃;攘窃) 贼 胠箧 胠笈 胠橐 探囊 钻穴逾墙 钻穴逾垣 钻穴逾隙 钻隙逾墙 钻墙割壁 穿穴逾墙 跳墙蓦圈 穴隙逾墙 逾垣钻穴 逾墙钻隙 逾墙钻穴
发生盗窃之类的事:狗吠之警 犬吠之警
偷盗和拐骗:跳篱骗马
偷盗行为:穿窬 穿逾 偷鸡摸狗 偷鸡吊狗 偷鸡盗狗 偷鸡戏狗 偷狗捉鸡 摸鸡偷狗
 有偷盗行为:手不干净
 有小偷行为:手零脚碎 手脚零碎
进行偷盗:行窃 行盗 凿室 割包剪缕
 小偷行窃偷盗:探囊胠箧
没有既定目标的盗窃与抢劫:闯窃
为做好事而偷盗:显盗
窃取,偷盗:抵盗
暗中偷盗:潜寇
 夜间偷盗:夜盗 溜黑儿的
明劫暗偷:文武差事
社会治安差,盗贼公开行窃,无所顾忌:盗贼公行 盗窃公行
小的偷盗行为:小盗(小偷小盗) 窃钩 偷东摸西 偷东愉西 小偷小摸
 小偷小摸的行为:拔葵啖枣 拔葵犯禾鼠窃狗盗 鼠窃狗偷 鼠窃狼偷 鼠偷狗盗 狗盗鼠窃 狗偷鼠窃 狼偷鼠窃
奸淫偷盗:淫盗
爱偷盗:手不稳 手脚不干净
 迷恋于偷盗:贪窃
 嗜偷成性:窃疾
被偷盗:被盗 失盗 失窃
十分贵重的器物被盗,不翼而飞:银杯羽化
(偷东西:偷盗)

另见:暗中 拿 财物 贼 盗贼

☚ 偷盗   偷窃钱物 ☛

胠箧

《庄子》篇名。以首句中“胠箧”2字为题。胠箧,意为撬开箱子。本篇中心思想是反对社会的一切文化和智慧,主张回归人类的原始状态。文中借历史传说,通过对比手法,对当时丑恶现象的揭露,尖锐而深刻:“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如此整齐的复句排比运用,犀利精警,气盛情切。本篇文辞特点以雄论闳放著称,激昂有力,是一篇讨伐虚伪礼教的檄文。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