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指胎盘形状、发育、愈着等异常而言。临床表现胎盘形状异常有心形、肾形、马蹄形、带形及双叶或多叶胎盘等;发育异常,有的胎盘周围可见到白色纤维组织环,此环有的处于紧边缘、有的离边缘有一定距离、分别叫有缘胎盘和轮廓胎盘,临床易引起胎盘早期剥离;愈着异常,有的植入在子宫的肌层至第3产期仍不能娩出;有的胎盘梗塞或有肿瘤等,对孕妇与胎儿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胎盘异常
母体或胎儿任何一方面的不利因素,可使胎盘在形态、大小、重量、循环及发育过程等方面发生障碍,如病原体侵入胎盘,即可引起胎盘炎症; 而在极少情况下胎盘也可发生原发性或继发性肿瘤。
胎盘大小或重量异常 足月妊娠的正常胎盘,直径约16~20cm,厚约1.5~3cm,妊娠早期,胎盘的重量是胚胎重量的若干倍,至足月时胎盘的重量则仅为胎儿体重的1/6或更少些,平均约500~600g。妊娠合并梅毒者的胎盘,重量可达胎儿体重的1/4~1/3,甚至1/2。妊娠合并Rh或ABO自体免疫性疾病者,胎盘绒毛水肿、增大,重量可达1200~2000g,甚至可与胎儿等重。
胎盘形态异常 正常胎盘为圆形或椭圆形。胎盘在发育阶段,由于部分蜕膜营养不良,以致胎盘的血液供应发生障碍,从而使胎盘的形状异常或胎盘中间组织缺损,形成马蹄形胎盘、肾形胎盘或窗样胎盘,但均无临床重要性。整个胎盘分为二叶或数叶者分别称为双叶胎盘或多叶胎盘。双叶胎盘未完全分开者称为复胎盘。此类胎盘有可能在第三产程剥离不全或残留宫内,引起产后出血或感染。
副胎盘 在距离主胎盘以外的胎膜上有一个或数个胎盘小块,并与主胎盘有血管相连,这种胎盘小块称为副胎盘。当主胎盘排出时很易引起胎膜撕裂而使副胎盘遗留于宫腔内,引起产后出血或继发感染。因此,当接生完毕检查胎盘时,如发现单膜残缺并在该处胎盘边缘有断裂的血管,则应想到可能有副胎盘遗留宫腔内,应及时探查并清理宫腔或刮宫,以免发生产后出血及产褥感染。
膜样胎盘 在少数情况下,早孕时包蜕膜血运丰富,与包蜕膜接触的滑泽绒毛膜上的绒毛,不萎缩而继续生长,以致胎盘的面积较正常增大,且很薄,故称膜样胎盘。这种胎盘虽不影响胚胎的营养供应,但在第三产程中,由于胎盘不易与子宫壁分离,而常造成产后出血。因此,每当胎盘不易剥离而出血较多时,即应想到膜样胎盘的可能,及早进行人工剥离胎盘,以减少出血。又因胎盘面积大,如伸展、附着到子宫下段,就可能出现类似前置胎盘的症状,处理同前置胎盘。
轮廓胎盘 轮廓胎盘的特点是胎盘的胎儿面中央凹陷,凹陷区的边缘围有灰白色厚环,环距胎盘边缘不等,环内胎盘有绒毛膜及羊膜覆盖而环外胎盘则无。环内胎儿面之大血管自脐血管分枝向四周延伸,血管至环的边缘则突然终止。以环为界清晰可辨。此环由双层反折的绒毛膜及羊膜组成。其间有变性的蜕膜与纤维素。
与轮廓胎盘在形态上极相似的另一种情况为有缘胎盘,二者的不同点为轮廓胎盘的环与胎盘边缘有一定距离,而有缘胎盘的环则临近胎盘边缘; 前者的绒毛膜及羊膜有双层反折,而后者在胎盘边缘处的羊膜与绒毛膜之间夹有蜕膜及纤维素且增厚,但无双层反折。二者均有不等程度的胎盘组织位于绒毛膜外,故统称绒毛膜外胎盘,所形成的环有完全与不全之分。
轮廓胎盘的形成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大多数倾向于孕卵原始种植能力弱,即孕卵种植后未能溶解足够的底蜕膜,结果绒毛膜板过小,以致近胎盘边缘的绒毛斜向外侧生长,侵犯周围蜕膜。
轮廓胎盘及有缘胎盘最常见的症状为妊娠晚期出血。由于绒毛膜板较底蜕膜小,无绒毛膜及羊膜覆盖的绒毛间隙较脆,故易发生出血。Scott报告轮廓胎盘及有缘胎盘发生妊娠出血者约占7%,而对照组仅为3%。出血情况与前置胎盘很难区别。轮廓胎盘及有缘胎盘均可引起产后出血及感染,二者大约有1/6~1/5发生胎盘或胎膜残留,其原因为胎膜易自各该胎盘的边缘处断裂。
处理在于加强对此病的认识,遇有无痛性产前出血者,在排除了前置胎盘后应想到轮廓胎盘或有缘胎盘。妊娠38周前出血,以静卧安胎为主,如发生较晚,或在临产后发生,阴道流血量较多,应注意胎儿宫内窘迫,加速产程进展,及早结束分娩。详细检查娩出后的胎盘,防止胎盘及胎膜残留,以免造成出血及感染。
胎盘梗塞 是由于母体蜕膜层中螺旋小动脉堵塞或出血,以致影响到绒毛的血液供应,绒毛组织的营养中断,最终发生坏死。新鲜的胎盘梗塞呈红色,称红色梗塞陈旧的梗塞呈黄色或白色,称白色梗塞,四周多为纤维素的沉积,正常的胎盘中常见到小面积的梗塞,周围绒毛正常,胎盘功能并不受影响。胎儿的营养与血液供应也不受损害。如梗塞范围广泛,胎盘功能严重受损,则胎儿可因此而死亡。
胎盘梗塞可见于正常胎盘以及母体患有疾病者的胎盘,胎盘梗塞用肉眼观察不易与纤维素沉积区别,有时可能将纤维素沉积误认为胎盘梗塞,只有在显微镜下才可辨认。在正常胎盘中,常见到不同程度的纤维沉积,其形成原因是由于母体局部血流障碍,绒毛间隙血流缓慢,以致绒毛间隙血栓形成,这种现象很象胎盘梗塞。胎盘梗塞常见于高血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糖尿病等。如出血过多,形成胎盘后血肿,即可造成胎盘早期剥离。
胎盘钙化 在胎盘的母体面常发现有白色砂粒样小硬结或稍大的白色硬块,此乃坏死组织钙化而成,是由碳酸钙、磷酸钙或磷酸镁构成。在正常的胎盘中,至少有一半发现有钙化结节,胎盘的钙化是胎盘一种生理过程,临床上无重要意义。
胎盘肿瘤 主要有
❶胎盘囊肿: 位于胎盘的胎儿面,有时可深达胎盘内组织,系由绒毛坏死部分融合而成,大小不等,一般直径为0.5~1cm,甚至7~8cm,但较罕见。囊壁呈灰白色。显示为纤维样退化性变。组织学检查可见囊壁由一至数层退行变性的上皮细胞构成,其内容物通常清晰透明,但有时也呈血性或浓稠,易被误认为脓肿。胎盘囊肿对胎儿及分娩过程均无重要影响。
❷胎盘血管瘤: 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赘生物,其发生率约1/77~1/100,由一组新生的血管及增生的结缔组织所构成,其生长并不影响正常的胎盘绒毛,小者埋于胎盘深处; 大者如鸡蛋可凸出于胎盘母体面,色红褐,质似肝脏,小者可无任何症状; 大者可引起产前出血,羊水过多、死胎、胎儿畸形或低体重儿。Jaylor发现,27例为女性胎儿。
❸胎盘转移瘤: 凡经血运转移的肿瘤都有可能转移至胎盘。胎盘的恶性肿瘤较为罕见。
胎盘炎症 它是一种继发病变,其原发病灶在蜕膜,然后再延及胎盘。病原体有细菌、病毒、螺旋体、弓形虫及原虫。截至六十年代,除天花及水痘外,未见其他病毒性胎盘炎症。螺旋体的感染多为梅毒,梅毒性胎盘炎目前在我国已基本消灭。有人在绒毛间隙中发现疟原虫及疟原虫色素,但未见有炎症的改变。最常见的急性感染莫过于细菌性胎盘炎。在滞产、早期破膜者,细菌先达胎盘的胎儿面形成羊膜炎继而进入绒毛血管,甚至引起胎儿感染。组织学检查,可见底蜕膜、绒毛膜板的底面以及附近绒毛间隙均有不同程度的中性多核白细胞浸润。
胎盘结核 妊娠合并结核病,尤其是肺结核比较常见,但胎盘的结核病灶很少见到。
胎盘息肉 胎盘小叶或副胎盘残留于宫腔内,胎盘组织退化,子宫内膜覆盖其上,称为胎盘息肉。息肉较少引起早期产后出血,但可引起子宫复旧不全或晚期产后出血。凡遇有晚期产后出血者应想到此病。应在控制感染情况下行诊刮术。如胎盘粘连机化,不易刮净且出血不止者,则行子宫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