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的X线检查
胃肠道的X线检查方法包括:常规及特殊方法两大类。
常规检查法 常规检查方法有胃肠道造影、食管造影、小肠检查及钡剂灌肠检查。常规检查所用的对比剂为化学纯净的硫酸钡,其优点是无毒,不被人体吸收。目前采用微颗粒硫酸钡更便于观察细微病变。有穿孔或梗阻时,需用含碘水剂。手术后观察胃肠道生理功能则需用钡剂混以食物作生理性钡餐检查。检查前的病人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口服钡餐检查前一日少吃产气和多渣食物,并禁服泻药和不透X线的药物。
胃肠道造影应从咽部开始观察吞咽动作,再了解食管的走行、管腔宽度和粘膜皱襞。要做多轴透视以免漏诊。钡剂通过贲门时要注意有无分流或喷射现象和软组织肿块。然后再依次在不同体位观察胃、十二指肠和空肠上部的充盈相和粘膜相。并应在不同间隔复查胃排空情况,及观察下部小肠和结肠。检查时透视与即时摄影应相辅使用,互相校对,在观察形态变化的同时也要注意功能性异常。
食管造影重点在观察食管并应进行摄片。小肠造影检查较繁琐,只能在临床上怀疑有小肠疾病时使用。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❶少量钡剂分段口服法,用120或180ml钡剂分二或三次,每隔15~30分钟服一次。每次均需在荧光屏下将小肠分段加压仔细观察并摄即时片;
❷双剂量口服法,在开始时仍按常规检查上胃肠道,第一次检查后再服等量钡剂(共约服240ml),然后让病人取右前斜卧位休息半小时至一小时再进行透视和摄片观察全部小肠。此法的优点是服双剂量后使胃窦部长期保持高压状态,有利于幽门开放,俯卧位更有助于钡剂通过,因此能在短时间内观察全部小肠。多量钡剂又可将小肠曲充满,更便于检查充盈缺损性病变。缺点是各段小肠曲互相重迭容易漏诊,但在荧光屏下分段加压检查仍能清晰地显示病变。
钡剂灌肠病人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检查前一日吃清淡流质或少渣软食,并应多饮水。该日晚饭后服泻药(常用而较好的泻剂仍为蓖麻油,用量为30ml)。检查当日做清洁灌肠(最好用0.9%盐水灌肠以免发生水中毒)。造影前10分钟口服1mg阿托品,用以减少结肠肌肉收缩力和粘液的分泌。钡灌肠检查包括充盈相,排钡后粘膜相及注气后双对比相三个步骤。观察结肠息肉可使用稀钡高电压摄片方法,避免钡剂遮盖病变。
上述各种检查方法应在检查前由放射科医生按不同的临床表现分别计划选用。胃肠道穿孔,新近大量出血或完全性肠梗阻的病人禁止使用常规钡餐检查。
特殊检查法
双对比检查: 目前已广泛在国内外使用。双对比检查是同时在胃肠道内服入(或注入)钡剂和空气,在气钡双重对比和胃肠道适当膨胀的情况下进行细微病变的观察。双对比检查的首要问题是造影剂的制备和产生气体的方法。使用的硫酸钡要求颗粒细(胃肠道检查要求1μm以下,钡灌肠要求0.1~0.2μm)。胃肠道双对比检查所用的硫酸钡混悬液要求为高浓度100%~120%(重量/体积)和低粘度15~20cP(厘泊)。钡灌肠双对比检查则要求硫酸钡混悬液的浓度为60%(重量/体积),比重为6.5(用测硫酸钡的比重计测定)。高浓度使对比清晰,低粘度使钡剂与粘膜面更好的接触,使其均匀地附着在粘膜表面上。气体可吞入或注入,此法可避免产生多量泡沫。气体又可服发泡剂产生,对病人比较方便,但易产生泡沫。在发泡剂(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和酒石酸)中加入硅油可消去泡沫。钡剂用量为50~200ml,气体为200~300ml。食管双对比检查采用吞入空气的方法,在立位做多轴透视观察,对诊断早期病变和明确病变范围帮助较大。胃双对比检查应根据不同部位的病变采取不同体位进行观察,一般在胃前壁的病变须摄俯卧位片,后壁病变摄仰卧位片,胃体部病变摄仰卧左前斜位片,胃窦部病变摄仰卧右前斜位片,立位观察胃底和胃体上部病变。胃双对比检查可提高早期癌的诊断水平。结肠双对比检查首先由瑞典放射学家 Welin于1958年介绍。近年在瑞典和日本又进一步改进成为一次法结肠双对比检查,是在注入钡剂至脾曲的同时再注入1000~1500ml空气,而不需如 Welin所介绍的先注钡剂至脾曲,待排出钡剂后再观察粘膜相,然后引进空气形成双对比相(二次法)。此法对早期发现结肠息肉帮助较大。注入钡剂与空气后转换体位,在不同位置观察不同部位的病变,如直肠、乙状结肠病变需俯卧头低位,肝曲、脾曲及横结肠需立位或半立位。肝曲用右前斜位,脾曲用左前斜位观察更满意。结肠双对比检查的最重要问题仍是结肠的清洁准备,目前采用的方法是造影前让病人吃少渣,少脂肪饮食,多饮水及服泻药而不用灌肠。
其它结肠检查法有右半结肠双对比检查。先作口服钡剂检查,在钡剂到横结肠后再自肛门注入空气形成双对比观察右半结肠的病变。病人的准备与钡灌肠检查相同。此法的优点是在观察上胃肠道病变的同时又做右半结肠双对比检查,并避免回盲部与乙状结肠相重叠。
小肠导管法检查:有普通导管法和Miller-Abott导管法两种。前者适用于检查上消化道出血,后者适用于怀疑患有小肠梗阻的病人,用以确定梗阻部位与性质。缺点是检查时间较长。
脏壁造影: 此法能帮助观察胃肠道管壁的病变和腔外肿块。方法是向腹腔内注入空气500~700ml,再使胃肠道充气或同时服钡形成胃肠内外双对比进行观察; 同时能照体层相使病变影象更为清晰。
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 此种检查方法在最近发展很快,用途也较大,除用于诊断腹部疾病外,尚可通过导管滴注药物或栓塞物达到止血的目的。造影要在严格无菌状态下操作,造影前需做药物反应试验,并测定凝血和出血时间。在局麻下,经皮做股动脉穿刺,经穿刺针引入一导管,待导管进入所选择的血管后,利用高压注射器注入76%泛影葡胺30~40ml,为小血管造影用量应减少,大约10ml左右。注入速度每秒10ml,用量少时,注入速度也减为每秒2~4ml。采用连续摄片。近年更配合用血管扩张剂,血管放大和减影法帮助提高诊断技术。此法对诊断不明原因的上胃肠道出血和胃肠道以外的小肿瘤帮助较大。并发症较少,据Wenz统计约三万例中死亡率为0.03%,严重并发症1.4%。
用药物配合的X线检查: 近年应用较多。胃肠道检查使用药物配合可以起两种作用。一种使钡剂通过快,增强蠕动如乙酰胆碱、新斯的明和胃复安。乙酰胆碱可帮助诊断早期食管失弛张症。在这类病人仅皮下注射5~8mg就能引起食管收缩而产生胸骨后疼痛,应让病人卧平,避免晕厥。皮下注射新斯的明0.5~1.0mg或口服胃复安4~5片(每片5mg)可使蠕动增强,排空加快,优点是能缩短检查时间减少照射剂量。此法不应经常使用,在疑有吸收不良综合征或观察功能性改变时更不宜采用。另一种药物能使平滑肌松弛(如654-2、普鲁苯辛、解痉灵和高血糖素),它可使管腔扩张,钡剂通过延迟。最常用于低张十二指肠造影。后者有导管法与无导管法两种。导管法是插入十二指肠导管后注射平滑肌松弛药物,待蠕动消失再注钡剂与空气观察。无导管法是口服钡剂和发泡剂而不用插管。患青光眼或前列腺肥大者为禁忌。此法可使十二指肠极度扩张,因而使胰头与十二指肠交接面增加以增强观察胰腺的能力,同时更可清晰地显示病变。另外,观察早期食管静脉曲张也可使用低张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