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曹刿论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曹刿论战》[原 文] 十年①春②,齐师③伐④我⑤。公⑥将战。曹刿请⑦见⑧。其乡人⑨曰:肉食⑩者谋之(11),又何(12)间(13)焉(14)?”刿曰:“肉食者鄙(15),未能远谋(16)。”乃入见(17)。问:“何以(18)战?”公曰:“衣食所安(19),弗(20)敢专(21)也,必以分人(22)。”对曰(23):“小惠未偏(24),民弗从(25)也。”公曰:“牺牲玉帛(26),弗敢加(27)也,必以信(28)。”对曰:“小信未孚(29),神弗福(30)也。”公曰:“小大之狱(31),虽不能察(32),必以(33)情(34)。”对曰:“忠(35)之属(36)也,可以一战(37)。战则请(38)从。” 公与(39)之(40)乘(41)。战于长勺(42)。公将鼓(43)之(44)。刿曰:“未可。”齐人(45三)鼓(46)。刿曰:“可矣。齐师败绩(47)。公将驰(48)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49),登轼(50)而望之(51),曰:“可矣。”遂逐(52)齐师。 既(53)克(54)。公问其(55)故。对曰:“夫(56)战,勇气也。一鼓作气(57),再(58)而衰(59),三(60)而竭(61)。彼(62)竭我盈(63),故克之(64)。夫大国,难测(65)也,惧有伏(66)焉(67)。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68),故逐之。” [注 释] ①庄公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②春:春秋战国时夏历、殷历和周历并存。夏历即现在仍沿用的阴历,以一月份为一年为之初,殷历以十二月为岁首,周历则以十一月为岁首。《春秋》是鲁史,鲁是周天子的诸侯国,遵循周历。周历的春相当于夏历的秋末冬初。秋收之后,农民才可征调去当兵,牲畜才可用于战争。长勺之战正是在夏历十一月进行的。③师:上古二千五百人为一师,这里是借军队的编制单位代军队。④伐:讨伐,攻打。⑤我:我国。《春秋》是鲁国史官所写,所以称鲁国为“我”。⑥公:鲁庄公。公是作者对国君的尊称。⑦请:请求。⑧见:谒(yè)见。⑨乡人:同乡的人。⑩肉食:春秋时的一种制度。在朝廷办事的大夫以上的官员,伙食由朝廷直接供应。称之为“公膳”。《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公膳日双鸡。”可见“肉食者”指的是在朝廷能得到“公膳”待遇的大官,不包括有钱吃肉而不执政的人。(11)之:指抗击齐师这件事。(12)何:为什么,何必。(13)间(jiàn):置身其间,参与。(14)焉:于之,即“在其中”。(15)鄙:目光短浅。(16)远谋;深谋远虑。谋,考虑。(17)见:“见”后省宾语“庄公”。(18)何以:以何,凭什么。(19)所安:即“所以安”,指用来安身养命的东西。(20)弗(fú):不。(21)专:独占,独享。(22)以分人:“以之分人”的省略,人,这里指左右的大臣、亲信。(23)对曰:“曹刿对曰”的省略。对,应答。(24)徧(biàn):同“遍”。形容词用如动词,“普及”的意思。(25)从:跟随。听从。(26)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这里借祭品来代祭祀。牺牲,名词,指供祭祀用的牛、羊、豕(shǐ,猪)。帛,丝织品的总称。(27)加:虚报。(28)信:诚实。这里指对神说实话。(29)孚:诚信感人,这里是使动用法,使……信任。(30)福:古代称富贵长寿为福,这里活用如动词,“赐福”、“保佑”的意思。(31)狱:官司,诉讼案件。能:善于。(32)察:明察。(33)以:凭,按照。(34)情:实情。(35)忠:君王尽心做利民的事叫忠。(36)之属:这一类。之,这。属,类。(37)可以一战:即“可以之一战”。可,可以。以,凭,介词。省略的“之”,指“忠”。(38)请:请允许(我)。从:跟随,跟从。(39)与:和。(40)之:他,指曹刿。(41)乘(shèng):战车,这里用如动词,当“乘坐同一辆战车”讲。(42)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北。(43)鼓:击鼓(进军),动词。(44)之:助词,无义。(45)齐人:借指齐军。(46三)鼓:击鼓三次。(47)败绩:大败,军队溃散。(48)驰:马快跑,使动用法,指驱车马(追赶)。(49)辙: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50)轼:车前供乘坐者扶手的横木,这里用如动词,即“扶着车前的横木”。(51)之;代齐军。(52)逐:追逐,追击。(53)既:已经,……之后。(54)克:克敌制胜,战胜。(55)其:那,指曹刿在作战中的种种指挥、行动。(56)夫(fú);发语词,表示将要议论和说明,无实义。(57)作气:使士气振作起来。作,起,这里是使动用法。(58)再:两次,第二次。“再”后省动词“鼓”。注意:在古代“再”字不能像现代汉语那样表示行为的重复。(59)衰:衰退。(60三):“三”后省动词“鼓”。(61)竭,尽。(62)彼:他们。(63)盈:充足,旺盛。(64)之:代齐军。(65)测:推测,估计。(66)伏:埋伏,用如名词,指伏兵。(67)焉:即“于之”,在那里。(68)靡:倒下。 [译 文] 鲁庄公十年(周历)的春天,齐军侵入我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求见(庄公)。他的同乡(劝他)说:“(交战的大事),朝廷的大官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有权有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庄公)。曹刿问道:“您凭什么(条件)去作战呢?”庄公说:“衣食(这一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享,—定把(它)分给臣下。”曹刿说:“小恩小惠,不可能遍及(众人),所以百姓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我祭神所用的)牛羊珠玉丝绸(等物品),(从来)不敢以少报多,一定凭着至诚去对待神明。”曹刿说:“小的诚实,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又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即使不能(完全)弄个一清二楚,也一定(尽力)按照情理(去审理)。”曹刿说:“(这才是为百姓)尽本分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打一仗了。作战时就请让我跟着去。” 庄公和曹刿共坐一辆兵车,在长勺(同齐兵)交战。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军擂了三次鼓之后,曹刿才说:“可以了。”(于是鲁军击鼓进击),齐军溃败。庄公(又)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不行。”他下车察看了齐兵的车辙印,(然后)登车扶着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于是(驱车)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之后,庄公(向曹刿)询问那样(指挥)的缘故。曹刿说:“打仗(是要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士气正上升:第二次,士气就由盛转衰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耗尽了。(齐军擂了三通鼓之后,我军才擂第一通,)他们的士气耗尽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很难估计(它实力)的,恐怕设有埋伏呀。(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迹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地,(证实他们确实是惊惶逃跑),所以(才下令)追击齐军。” [鉴 赏] 我国春秋时期的长勺之战,在历史上是著名的战役,可写的内容很多,但作者在选材上却抓住了一个关键人物曹刿,而且集中在一个“论”字上,通过“论”来分析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 写曹刿“论”战,主要写两论:战前之论和战后之论。战前之论主要是突出“民心”是战争的基础,所以曹刿首先提出的问题是“何以战”,这个“何”不是武器装备,而是“民心”,即“人和”,而这“人和”,既不是指君与臣的关系也不是指人与神的关系,而是指国君是否尽心尽力为百姓办事。只有当鲁庄公说出“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后,曹刿才斩钉截铁地说出“可以一战”四个字,可见他深信只有有了百姓的支持才可能取胜的道理。 曹刿在战场上两次纠正庄公的错误,指挥鲁军打败了齐军。但庄公错在哪里,曹刿为什么这么指挥却只字不提。直到战后庄公求教,曹刿才通过精辟的论述,来解开前面的疑团。这一段战后之论告诉人们,在交战时要正确掌握双方的实力和士气,要及时了解敌方的真情实况,抓住有利时机,主动出击。曹刿真不愧为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和英明的指挥者。 曹刿身为平民对国家赤胆忠心,在面临强敌进攻的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毛遂自荐,担负起关系国家兴亡的重任,这种可贵的品质,千秋万代为世人传颂。 鲁庄公处处与曹刿形成对比,是一个陪衬人物。首先,他不懂得打仗要靠民心,在曹刿的—再追问下才说到这一点;其次,他在战场上急躁冒进,盲目指挥,不该“鼓”的时候想“鼓”,不该追的时候想追;最后,打了胜仗还不知道是怎么胜的。这就印证了曹刿所说的“肉食者鄙”。但是,鲁庄公虽然平庸,却能重视一个平民——曹刿的意见,并让他一起参战,同坐一辆战车;在战场上还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最后还向曹刿请教战胜的原因。这说明:“肉食者”如果承认自己的“鄙”,放下架子,重用贤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字数:3608 [作者及作品简介] 《左传》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①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 “牺牲②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对曰: “小信未孚④,神弗福也。”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⑤。”对曰: “忠之属也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⑦。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鲁庄公十年(前684),齐桓公由于鲁国曾经帮助过公子纠和他争夺王位,因此发动了一场攻打鲁国的战争。这就是春秋时代所谓的长勺之战。这次战役,强大的齐国反而被弱小的鲁国打败了,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左传》的记载,突出地说明了鲁国之所以战胜的原因,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卓越的人物,他就是曹刿。 曹刿前人多认为就是曹沬,但说法不一。《史记·刺客列传》曾记载齐鲁两国在柯地会盟时,曹沬以匕首劫持齐桓公归还侵鲁土地的故事,写得虎虎有生气,与《左传》所写的曹刿的气概非常逼似。“刿”与“沬”音相近,极可能是同一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管子》、《荀子》、《战国策》、《国语》、《史记》等书所载齐鲁之事,互有不合处,疑窦不少。看来曹刿(曹沬)这个人物的所作所为,是史家之笔与民间传说交糅在一起的。这些情况说明,曹刿确实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在齐军压境,鲁庄公准备迎战的关键时刻,曹刿请求见庄公。在这之前,曹刿的乡人曾劝阻他说: “让那些肉食者去考虑对策吧!你何必参与进去呢?”“肉食者”为习语,是当时人们对权贵的代称。不说当官的而说成是“食肉的”,本身就很有点嘲讽的味道。乡人的看法当然是消极的,反映了当时的世俗之见,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完全合拍;同时也透露了一般人民与权贵之间的隔阂与矛盾。这就为鲁国能否抵御齐国的入侵投下了一束阴影。对此,曹刿开门见山地指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充分表达了他对那些尸位素餐、误国偾事的权贵们的蔑视。在当时那是很少有人敢于这样说的。这说明曹刿是一个热血男儿,在国家危难之机,敢于挺身而出,献策出力。曹刿的态度显然很积极,与乡人之说是大相径庭的。文章起笔陡峭,显得跌宕有力,轩昂不群。 曹刿和庄公的对话,写得既条理分明,又错落有致。曹刿劈头先问: 凭什么条件进行这场战争?从战略上来讲,这个提问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庄公接连回答了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是对贵族统治阶级来说的。第二个条件是: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牺牲玉帛,皆祭神之物。这是对天地神灵而言。这两条都被曹刿否定了。只有第三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才得到了曹刿的肯定。如果冤案太多,怨声载道,不能取信于民,怎么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呢?所以民心的向背,至关重要。曹刿的注意力只集中到人民的身上,这是很了不起的见解。对话显示了曹刿与庄公见识之高低,使“肉食者鄙,不能远谋”的观点得到了具体的验证。这说明曹刿参与这次战役该有多么重要! 曹刿不仅勇于提出意见,而且积极要求参战。这就使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血肉饱满,奕奕动人。在交战中,曹刿两次阻止了庄公的轻举妄动;而当认为“可矣”之时,才让庄公击鼓冲锋或追逐败退之敌。然而文章只有可、否之辞,只言其然,不言其所以然。这是因为在紧张的战斗中,无暇多言;因而巧妙地形成了“悬念”,为下文的释疑解惑埋下了伏笔。这段文字,只是通过曹刿短促的语句和敏捷的动作,就生动地勾勒了人物的特征,渲染了战争的气氛。剪裁精当,笔墨可谓精练之极。 直到战斗结束,庄公还弄不清取胜的原因,这又一次说明庄公的懵懂,肉食者之不能远谋,与曹刿的精明机智更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刿对庄公的解答,是这次战役之所以取胜的最好总结和说明。这画龙点睛之处,正是本文主旨之所在。总之,士气和战机,在军事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乘“彼竭”之虚,奋“我盈”之威,故能克敌致胜。同时,只有掌握真实情况,方可作出准确的判断。所以,曹刿仔细观察到齐军败退时“旗靡辙乱”的情景后,才让庄公乘胜追击。兵不厌诈,在战争中必须高度警惕,慎重从事。结合取信于民、得到人民支持的先决条件,可以看出,曹刿的战略思想确有指导意义。曹刿的解说头头是道,娓娓动听,语气舒缓而充沛,反衬了前段行文节奏之短促,而与战后宽松的环境和喜悦的心情完全吻合。韩愈有言: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左传》的文字就突出地表现了这个特点。 本文有叙有议,叙中有议,议中有叙,相得益彰。全文只有二百二十余字,记叙了一桩有始有末的战争故事,描绘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总结了一些重要的战略思想,这是很不容易的。“曹刿论战”这个题目是《古文观止》的编者加上去的,很有道理。因为它始终以曹刿的言论贯穿全文,中心突出,桴鼓相应,无一处无照应,无一处有破绽。 字数:2270 宋廓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②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③谋之,又何间④焉?”刿曰:“肉食者鄙⑤,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⑥?”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⑦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⑧,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⑨,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⑩。” 公与之乘(11),战于长勺(12)。公将鼓之(13)。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14)。公将驰之(15)。刿曰:“未可。”下视其辙(16),登轼(17)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18),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19)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0),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21)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22),故逐之。” 【注释】①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曹刿(guì),鲁国人。 ②〔十年〕鲁庄公十年(前684年)。 ③〔肉食者〕指那些有权位的人。 ④〔间(jiàn)〕参与。 ⑤〔鄙〕鄙陋。指眼光短浅。 ⑥〔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打仗。“以”是介词,凭借。“何”是疑问代词。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往往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⑦〔专〕专有,独占。 ⑧〔牺牲玉帛(bó)〕祭祀的东西。牺牲,指祭神的牛羊和猪。玉,宝玉。帛,丝织品的总称。 ⑨〔孚(fú)〕信任。 ⑩〔请从〕请允许(我)跟您去。 (11)〔公与之乘〕鲁庄公同他(曹刿)坐一辆车。 (12)〔长勺〕春秋时鲁国地名,在今山东莱芜东北。 (13)〔鼓之〕击鼓。击鼓是进军的信号。“之”,语助词,没有实义。 (14)〔败绩〕大败。 (15)〔驰之〕驱车马追击敌人。之,指齐军。 (16)〔辙(zhé)〕车辙,车轮碾出的痕迹。此指齐国战车的轮迹。 (17)〔轼(shì)〕车前的横木。 (18)〔克〕胜。 (19)〔作〕振作。这里是鼓足起来的意思。 (20)〔盈〕充沛,旺盛。 (21)〔伏〕埋伏,伏兵。 (22)〔靡(mǐ)〕倒下。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出兵来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鲁庄公决定马上迎战。曹刿求见鲁庄公。他的乡亲们说:“这是官老爷们的事,你插进去干什么?”曹刿说:“那些官老爷们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 于是,他就去见庄公。曹刿便问:“您凭借什么条件去打仗?”庄公说:“吃的穿的我不独自享用,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点小恩小惠不能使广大人民都得到,老百姓们不会跟着您去打仗的。”庄公又说:“祭祀用的祭神品,该供给多少就给多少,一定老老实实,决不弄虚作假。”曹刿对答说:“这只是小信用,神灵仍会不信任,因而不会保佑您的。”庄公又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判得一点不错,但一定按实际情况处理。”曹刿说:“这是尽心为百姓办事的表现呀,现在您可以出兵迎战了。打仗时请允许我跟着您去。” 庄公和曹刿坐在同一辆战车上,在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摆开了战场。庄公准备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军一连击过三次进军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庄公要命令军队追击,曹刿说:“还不可以。”说罢,就下车察看齐军逃跑时留下的车轮痕迹;然后,又登上战车前的横木,望着远处溃退的齐军,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出兵把齐军打跑了。 战斗胜利了,庄公向曹刿询问战时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打仗,就必须凭借勇气。擂第一次鼓时,士气振作;擂第二次鼓时,士气便低沉下来了;当第三次鼓擂响的时候,士气就消失了。这时,齐军的士气已消耗尽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因此一上去就打胜。大国,很难估计它的底细,我怕他们撤退时留下埋伏。当我看到齐军车辙混乱,战旗东倒西歪时,才下令军队追击。” 字数:1655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17-219页. 《曹刿论战》 历史散文。见《春秋左氏传》(庄公十年)。原无题,本题是后人加的。文中记叙的是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齐国攻打鲁国,曹刿进见鲁庄公,和鲁庄公一起分析了政治上“可以一战”的有利因素,又帮助鲁庄公抓住有利战机指挥作战,终于使鲁国取得了胜利。作者生动地刻画了曹刿这个具有一定政治眼光、多谋善断的人物形象。此文叙事详略得当,人物性格鲜明。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1)春,齐师(2)伐我(3)。公(4)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5)谋之,又何间(6)焉?”刿曰: “肉食者鄙(7),未能远谋。”乃入见。问: “何以战(8)?”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9),必以分人(10)。”对(11)曰: “小惠未徧(12),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13),弗敢加(14)也,必以信(15)。”对曰: “小信未孚(16),神弗福(17)也。”公曰: “小大之狱(18),虽(19)不能察(20),必以情(21)。”对曰: “忠之属也(22),可以一战(23)。战则请从(24)。” 公与之乘(25),战于长勺(26)。公将鼓之(27)。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齐师败绩(28)。公将驰(29)之。刿曰: “未可。”下视其辙(30),登轼(31)而望之,曰: “可矣。”遂逐(32)齐师。 既克(33),公问其故(34)。对曰:“夫战,勇气也(35)。一鼓作气(36),再(37)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38),故克之。夫大国,难测(39)也,惧有伏(40)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1),故逐之。” 〔注释〕(1)十年: 即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2)师: 军队。(3)我: 左丘明为鲁国人,所以称鲁国为“我”。(4)公: 鲁庄公。(5)肉食者: 吃肉的人。这里指有权位的人。(6)间(jiàn): 参与。(7)鄙(bi):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缺少见识。(8)何以战: 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 用、凭、靠。(9)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衣食这些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安: 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10)必以分人: 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11)对: 对答,回答。(12)徧: 同“遍”,遍及,普遍。(13)牺牲玉帛(bó): 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 指猪、牛、羊三牲。帛:丝织品。(14)加: 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15)信: 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16)小信未孚(fu):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孚:为人所信服。(17)福: 这里用作动词,赐福,保佑。(18)狱: 案件。(19)虽: 即使。(20)察: 明察,弄清楚。(21)情: 实情。(22)忠之属也: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23)可以一战: 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以: 凭借。(24)战则请从: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25)公与之乘: 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 指曹刿。(26)长勺: 鲁国地名。(27)鼓之: 击鼓进军。鼓:动词,就是击鼓。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28)败绩: 大败。(29)驰: 驱车(追赶)。(30)辙(zhé): 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31)轼: 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处作动词用,扶轼。(32)遂: 就。逐: 追赶,这里有追击的意思。(33)既:已经。克: 战胜。(34)故: 原因,缘故。(35)夫(fú)战,勇气也: 作战,(是靠)勇气的。夫: 发语词,无义。(36)一鼓: 第一次击鼓。作: 激发、振作。(37)再: 第二次。(38)盈: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39)测: 推测,估计。(40)伏: 埋伏。(41)靡(mǐ): 倒下。 〔鉴赏〕这篇《曹刿论战》是从《左传》里摘录出来的短文。曹刿是春秋时候的鲁国人,他有勇力、有见识,也有谋略:曾经为鲁庄公作了不少事情。春秋时候,齐和鲁是邻国,齐国比较强大,鲁国比较弱小。鲁庄公十年(前684)的春天,齐桓公小白因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与自己争位,兴师报复讨伐鲁国。齐鲁两国在长勺打了一仗。对鲁国来说,这是一次抵御强敌、保卫国家的带有正义性质的战争。曹刿所论的就是这次“长勺之战”。 《曹刿论战》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四个段落。下面逐段地加以讲解,第一段的原文是: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第一段是故事的开端,在这里,作者把战争发生的时间和齐国进犯、鲁国准备抵抗的形势作了简要的交代。可是,直接叙述历史事件的文字是很少的,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作者是把写作的重点放在曹刿这个历史人物的身上了。怎样描绘这个人物呢?作者着重写了曹刿和乡人的两句对话,这两句对话是十分出色的。它直接表现了曹刿那卓越的见识和果敢的作为,使得这个人物一出场,就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这两句对话也从侧面告诉了我们,“乡人”是不明事理的,“肉食者”是腐朽无能的,从而,又在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衬托、对比当中,更进一步地、突出地表现了曹刿的性格特征。两句简单的对话在刻画人物上就起了这样重要的作用。文学的语言要求简练,要求用最少的话说出最多的意思,这就是所谓“言简意足”。从这两句对话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左传》的文章是具有这种“言简意足”的特点的。 《曹刿论战》的第二段写的是曹刿见到鲁庄公以后,他们两人的谈话。庄公所讲的三条依据,即他进行战争的三个条件,第一条是对官僚贵族的,第二条是对天地神灵的,只有第三条是给人民办的好事。曹刿否定了前两条,只肯定了第三条,这里面表现了他的卓越见识。他已经初步认识到了要想战胜敌人必须依靠广大人民这样一个正确的道理,所以他和鲁庄公谈话的时候,才不去讨论军队的数量和兵刃、战车的装备,而把着眼点放在最重要的政治基础上、放在人心的向背上。这种观点对于古人来说,无疑地是进步的、是高明的。讲到这儿,再对照一下前边曹刿所说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那句话,我们对于曹刿这个人物,以及从谈话中所表现出来的他的见识,就会理解得更加清楚了。这一段的内容很重要,它是鲁国对敌作战的基础和取得胜利的保证,所以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占去了全文的三分之一的篇幅。这三次问答写得很紧凑,一种战胜敌人的依据被推翻了,接着就提出第二种,一波才平一波又起,使得三组平列的句子活泼起来,文章出现了波澜。“长勺之战”是弱国抵抗强国的一次战争,曹刿问鲁庄公凭借什么条件去跟敌人作战,这个问题也正是我们读者所关心的。所以,每听庄公说起一条依据,我们都替鲁国抱着一线希望,这样一起一伏,直到曹刿说出“可以一战”的时候,我们心里的悬念才平定了下来。这段文章在读者心理上所引起的反映也是波澜起伏的。 第二段讲的是战前的准备。作为一个故事,它是情节的“发展”阶段。下面第三段写到具体的战争场面,就是“高潮”了。这一段写的是“长勺之战”的具体经过,读这段文章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左传》的作者在文章的剪裁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可写的事情太多了,但是,左丘明却只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这是文章的剪裁之妙。作者是有意识地略去了战场上的一般情况,略去了和这次战争的特点没有密切关系的东西,这样,剩下来的这两件最重要的事情,也就在简练的叙述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我们再进一步看,即便是这“击鼓”和“逐师”两件事,作者也没有作原原本本的叙述,指挥作战的曹刿只是反复地说了“未可”和“可矣”四个字——这又是文章的剪裁之妙。这样写法,至少有两方面的好处。第一是符合实际情况,在紧张战斗的时刻,曹刿只能用简明的话语作出判断和决定,而不可能把他那观察、推论的过程和理由作出详细的说明。曹刿只说四个字,也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了战场上的紧张气氛。第二方面,这样写也为下一段的议论发挥设下了伏笔,使得文章曲折多姿、引人入胜,而且每段之间又各有重点,紧紧相连。 读完了第三段,我们也不禁要问: 曹刿为什么要这样指挥军队呢?他的根据是什么呢?作者在最后一段里作了解答: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这一段是《曹刿论战》的议论中心。古时作战是“击鼓进军,鸣金收兵”,击鼓就是向士兵发布前进冲锋的命令。第一次击鼓,士兵的勇气正足,所以说“一鼓作气”; 第二次击鼓的时候,勇气就逐渐衰落下来,所以说“再而衰” ; 等到第三次击鼓的时候,勇气就完了,所以说“三而竭”。在“长勺之战”的战场上,齐国的统帅击了三通鼓以后,鲁国的曹刿才第一次击鼓,这样,鲁国士兵在勇气上压倒了敌人,也终于战胜了敌人。所以曹刿总结说: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的这种见解,在战略思想上说,是非常高明的。以上是解释“击鼓”,接着,曹刿又解释“逐师”。他经过实际调查,看到“辙乱”、“旗靡”,证明了敌人是真正的溃败而不是有计划的撤退,证明了敌人没有伏兵,这才长驰直下地率领军队向败退的敌人冲上去,取得了这次战争的彻底胜利。从故事发展的过程看,这最后一段是情节的“结局”部分。到这里,曹刿已经把致胜的原因交代完毕,这个历史故事也就结束了。 这篇文章很简短,全文只有二百二十二个字,但它所包含的内容却又是非常丰富的。概括地说,《曹刿论战》的内容有三个方面: 第一,它全面地叙述了一个历史事件——齐、鲁“长勺之战”,包括了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而且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第二,它生动地描绘了曹刿这个人物形象,介绍了他的思想、见识和才干,也刻画了他的言谈行动和声音笑貌; 第三,它深刻地发挥了战略的议论,对“敌疲我打”、“一鼓作气”这样精辟的理论,结合事实作了简要生动的阐述,使人非常信服。上述三方面,又有着它们内在的有机联系,构成了一个整体。段与段之间各有重点,相互联系; 整篇文章一气呵成,有转折,也有波澜。只用二百多字写成的这篇短文,在写作艺术上的成就可以说是相当惊人的。 字数:4011 王双启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9-13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