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孟子关于道德修养境界的层次划分的命题。 《孟子·尽心下》:“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按:浩生,姓;不害,名。 齐人。乐正子,孟子弟子,仕于鲁。 孟子因浩生不害之问,将道德修养可能达到的境界由低至高划分为六个不同层次:“善”、“信”、“美”、“大”、“圣”、“神”,并依次作了阐述,以确定其内涵。孟子谓,值得喜欢就叫做“善”。朱熹注曰:“天下之理,其善者必可欲……可欲而不可恶,则可谓善人矣。”那些“善”存在于他本身,就叫做“信”。“凡所谓善,皆实有之……是则可谓信人矣”(朱熹集注)。“善”充满他本身,就叫做“美”。 “力行其善,至于充满而积实,则美在其中,而无待于外矣”(朱熹集注)。不仅充满了“善”,而且光辉地表现出来,英华外发,德业至盛,就叫做“大”。既光辉地表现出来,又能“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赵岐注),就是“圣”。 “圣”再进一步,到了至妙至极,人所不能测的境界,就叫做“神”。 孟子认为,他的弟子乐正子的道德境界在“善”、“信”之间,在“美”、“大”、“圣”、“神”四者之下。孟子主性善论,认为善性生来皆有,只要持之勿丧,即为善人,故以“善”为道德之初阶,由此起步,不断加强自修自律,培养扩充其先天之“善”,其道德标准即会渐入佳境,最终出神入化,成为圣人。 “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孟子循循善诱,鼓励仁人君子努力修身律己,以便达道德之“神”境,行仁政于天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