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十二指肠溃疡外科治疗
胃酸的存在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缺乏胃酸者不发生溃疡病”已被公认。故治疗溃疡病常以控制胃酸分泌,促使溃疡愈合。绝大多数患者不需进行手术治疗。仅少数对药物治疗失效者考虑改用手术治疗,其目的仍为控制胃酸分泌。胃酸由胃的壁细胞分泌,主要受迷走神经和促胃液素的支配。手术的理论依据是去除促胃液素分泌、减少壁细胞群或去除迷走神经作用,以减少胃酸分泌。术式为各种类型的胃切除术和迷走神经切断术。一般认为进行手术的指征是溃疡急性穿孔、溃疡急性大出血、幽门梗阻、胃溃疡癌变、顽固性溃疡(药物治疗无效者)。治疗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的手术方法不尽一致。后者以迷走神经切断术效果较好,而前者从防止恶变出发,多以胃大部切除术为首选。
胃大部切除术或胃部分切除术 为我国最常用术式。这种手术切除自幽门环向近侧延伸的胃组织约60~70%,以去除窦部的促胃液素分泌,并减少胃体的壁细胞群,从而减少胃酸分泌。剩余的胃组织可与十二指肠断端吻合,重建消化道的通路,即所谓Billroth I式吻合;或与近段空肠侧壁吻合,构成BillrothII式吻合。有时,由于病变严重,溃疡周围粘连多不易分离,也可对溃疡进行旷置,单纯完成胃部分切除,采用BillrothII式术式将胃的近端剩余部分与空肠吻合,十二指肠断端则予以缝闭,但于采用后一术式时,须将幽门窦粘膜全部切除,否则在持续碱性环境中残存的促胃液素分泌将处于亢进状态,使胃酸分泌持续升高,导致溃疡复发。
迷走神经干切断加胃部分切除或引流术 迷走神经支配胃酸分泌,将迷走神经切断,可减少对壁细胞的刺激和促胃液素的释放,使胃酸减少。然而,迷走神经除影响胃酸分泌外,尚支配胃的蠕动。实践证明,切断迷走神经干可减少由神经传导的冲动所引起的胃酸分泌,但由于神经切断后,胃处于低张力状态,排空迟缓造成滞留,而后者对窦部的机械刺激往往使促胃液素分泌亢进,反而造成胃酸分泌过多,使溃疡不愈合,甚至出现新的胃溃疡,故这种手术必须同时附加某种形式的引流手术,防止滞留。常用的附加引流手术为胃空肠吻合、幽门成形、胃窦切除或半胃切除术。后两种附加手术将同时去除促胃液素分泌,而半胃切除则可减少一部分壁细胞群,对胃酸的控制更为彻底,进一步加强疗效。若神经切断不彻底,手术必将失败。
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加引流术 选择性切断是保留迷走神经的肝支和腹腔支,只切断胃支,另附加一种引流手术。实践证明这种手术可保存其他内脏的功能,减少了并发症及后遗症。
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或高选择迷走神经切断术 近年,将手术限于仅切断支配壁细胞的迷走神经支。这种手术除同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一样保留肝支和腹腔支外,还保留了支配幽门窦的胃支。这样,胃的排空不受影响,不必附加引流术,简化了手术操作,并减少了术中污染的机会。这一手术切实可行,近期疗效显著。但远期效果尚不肯定,有待较长期的随访。这一手术的缺点是若壁细胞支切断不彻底,则溃疡不愈合。如胃支切断过多,影响幽门窦部排空功能,仍可引起滞留及其不良后果。此外,这一手术不适用于有严重幽门管瘢痕性狭窄的患者。外科治疗溃疡病疗效优良的占80~90%以上,各术式间存在一定差别,但不显著。手术死亡率在胃部分切除术稍高, 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最低。 并发症发生率也相似。远期随诊溃疡复发率则以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较高,胃部分切除术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