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型
肾小球疾病不是单一病种而是一组疾病,从它们的临床表现及化验室检查结果,可分为不同类型。临床分型虽然不如病理分型准确,但在临床工作中对拟订治疗计划、判断预后和分析疗效等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疾病的临床分型是随着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而有所改进的。1964年在广州召开的内分泌、代谢及肾脏病学术会议上(见中华医学会编:《内分泌、代谢及肾脏病学术会议资料选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5,163~164页),以一元论的观点进行分型,认为所有原发性肾炎都是一种病,只在起病、病程、临床表现的轻重和预后上在不同的病人有所不同而已。但1977年在北戴河肾炎座谈会上,是在多元论的基础上进行分型的(见《中华医学杂志》17:135~137,1978),认为每一型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非但有各自的临床特点,而且在病因和病机上都有所不同。换言之,它们不是同一种疾病。目前我国对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型方法则是在1977年肾炎座谈会提出的基础上稍加修改。首先将肾小球疾病分为两大类——原发与继发。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指疾病原发于肾小球者;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是肾小球病变继发于全身性疾病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等引起的肾小球疾病)。前者的病因在具体的病人常不易肯定,因而只能按以下指标来进一步分型,而后者则应按全身性疾病诊断,不必再按本分型法来诊断。所以,下列只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分型法。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都应具有肾小球疾病的指标,参见“肾小球疾病”条。
1. 肾病(相当于类脂性肾病): 有严重水肿,大量尿蛋白 (24h量>3.5g),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g/dl),常有高脂血症,但无高血压、无明显血尿 (红细胞<10个/高倍视野)、无贫血、无持续性肾功能不全,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效佳。
2. 肾炎(即肾小球肾炎): 有蛋白尿,水肿,且常有高血压、血尿和肾功能不全(后三项中至少有一项),也可能有低血浆蛋白和高脂血症。它可再分型如下:
2.1 急性肾炎: 发病急、病情重、但预后好,一般在数月至一年内自愈。常发生在急性链球菌感染后10余天(7~21天)。
2.2急进性肾炎: 发病急、程度重、病情持续迅速进展,肾功能急剧减退,多于半年内死于尿毒症。
2.3慢性肾炎: 起病缓慢,只有少数发生于链球菌感染后,病情时轻时重,进展缓慢,激素疗效不高,后期(于几年至几十年后)死于尿毒症。按其突出表现又可分为以下各型:
2.3.1一般型: 有肾炎的各种病情,但无特殊突出表现。
2.3.2类肾病型: 临床上有肾病的表现,但与肾病不同,因为它有血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
2.3.3高血压型: 除一般肾炎症状外,有高血压的突出表现,而其它病情不重。
3. 隐匿型肾小球病: 有长期尿蛋白或镜下血尿(偶见肉眼血尿),但并无其它肾小球疾病的表现,预后良好(见“隐匿性肾小球病”条)。
此外,所谓“肾炎综合征”是指有肾炎临床表现的疾病,凡有以上指出的肾炎表现,而未能分清是原发或继发性者都可以称为此征,它不是一个最后诊断。“肾病综合征”是指有上述肾病的阳性临床表现的疾病,凡有大量蛋白尿、严重水肿、低蛋白血症和高脂血症者都属此征。它包括的面很广——可能为真正的肾病、类肾病型慢性肾炎以及各种继发性肾脏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肾淀粉样变等所引起的肾小球疾病,所以不能作为一个疾病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