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检查
尿常规检查 肾脏疾病常可通过一次尿常规检查作出初步诊断,但收集尿液必须合乎要求;
❶应尽量收集晨起第一次清洁中段尿。其优点是晨尿相对较浓缩,尿中有形成分不易破坏,尿的酸碱度较少受食物影响,并可于一定范围内检查肾脏浓缩功能。
❷尽可能于短时间内进行检验,最长不超过3小时,否则尿中有形成分将被破坏,影响检测结果。如不能很快检验,应将尿液保存于冰箱或寒冷处。尿液常规检查项目包括尿色、pH值、比重、蛋白、糖以及尿沉渣的显微镜检查等。
(1) 尿蛋白:尿蛋白阳性是肾脏病理改变的有力根据。目前常用磺柳酸法,敏感度为0.25mg/dl,故如测出微量蛋白,不一定有病理意义。必要时可作24小时尿蛋白定量,如超过200mg,则为蛋白尿。
(2) 尿比重: 测定尿比重是检查肾浓缩能力的一个简单方法。平时比重和尿的渗克分子一致,但当尿内分子量较大的微粒过多时,尿比重即高于尿的渗克分子浓度,因此尿蛋白或尿糖高达1g/dl时,必须从尿比重内分别减去0.003或0.004,以纠正所形成的误差。
(3) 尿沉渣显微镜检查: 取晨起第一次新鲜中段尿10ml,以每分钟1500转的速度离心沉淀5分钟,倒去上层清液,留下沉渣约0.2~0.3ml,摇匀后倒在玻片上形成一薄层,先用低倍镜(×10)检查玻璃样或细颗粒管型(正常尿无管型),然后用高倍镜(×45)观察其他有形成份。正常尿液中红细胞不超过3个/高倍视野;白细胞不超过5个/高倍视野。
肾小球滤过率测定 通过血浆内溶质清除试验检查肾小球滤过率是一种常用的肾功能检查。清除率系指每分钟能将多少毫升血浆内的某溶质清除出去。外源性溶质如菊糖由肾小球滤过后,肾小管既不吸收,也不分泌,故能准确地反映肾小球滤过率。但菊糖须持续按一定速度静脉输入,手续繁琐,多不采用。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内生肌酐清除率,其正常值为每分钟80~120ml/1.73M2。最近应用同位素125碘—脑影酸盐(125I-iothalamate) 或51铬-依地酸(51Cr-EDTA) 注入体内后测定其从血中消失时间或消失的曲线,即可计算出肾小球滤过率,方法简便,不易出现误差,所用同位素剂量很小,对机体无害。
尿浓缩试验 儿童常用的为莫氏法: 试验当天正常饮食,但餐间不要饮水。晨8时排尿弃去,以后每隔2小时留尿一次,至晚8时共6次,自晚8时至次晨8时总留12小时尿,一并送检。本试验能反映肾小管浓缩功能,7次尿液标本中最高尿比重低于1.020或最高与最低尿比重之差少于0.009时,应视为肾功能不全。
酚红排泄试验 酚红试验是一种粗糙而简便的肾功能检查方法,酚红在体内仅6%由肾小球滤过,94%由肾小管分泌后迅速排出,故根据酚红排出时间及总量可估计近肾小管功能及肾血流量。一般于静脉注射0.6%酚红1ml后15分钟、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各排尿一次,分别测定酚红排出量。正常值: 15分钟内排出25%,2小时内排出总量的60~75%。若15分钟内排出量小于12%,2小时内排出量小于40%,说明肾功能明显受损。
蛋白尿的选择性 肾小球疾患中,蛋白尿与肾小球基膜损害有关,其损害程度可用蛋白尿的选择性来表示。所谓蛋白尿的选择性,系指肾脏在排出蛋白质时,对蛋白质分子量的大小是否有选择性。如小分子蛋白能排出而大分子蛋白不能排出为“有选择性”; 大小分子都能排出则为“无选择性”。各种蛋白质的分子量: 白蛋白69,000、转铁蛋白90,000、γ球蛋白150,000,α2糖蛋白840,000,β脂蛋白>1,000,000。较准确的方法是测定肾病患者血浆和尿中大、小二种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含量及其清除率,来分析蛋白尿的选择性。目前常用IgG与白蛋白配对,公式如下:
SPI小于0.1说明具有高度选择性,见于微小病变型肾炎,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敏感,预后较佳; SPI大于0.2,说明无选择性,见于膜性和增殖性肾病,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反应差,但判断预后应谨慎。
同位素肾图 一般用示踪剂邻碘马尿酸(131碘)静脉注入后,于两肾区分别测得放射性起落曲线,即为肾图,肾图应用于临床之意义有
❶对发现一侧性肾功能不全的疾病帮助较大;
❷能简便而较灵敏地分别测定左右两侧肾脏的有效血流量、功能和尿路通畅情况;
❸肾炎与肾盂肾炎鉴别诊断发生困难时,单侧肾图明显异常可支持肾盂肾炎的诊断;
❹肾图也是一种单侧肾原性高血压的筛选试验;
❺可测定肾脏总的功能并可对腹部肿块进行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