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阮元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阮元1764—1849

清代官员、学者。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授编修。后历职少詹事、詹事和兵部、礼部、户部侍郎。嘉庆四年(1799年),署浙江巡抚,寻实授。在任内造船炮、练陆师,曾参加镇压蔡牵、朱濆起义。后又历任内阁学士、工部侍郎、漕运总督、江西巡抚、河南巡抚。嘉庆二十一年擢湖广总督,督修了武昌江堤、江陵范家堤、沔阳龙王庙石闸。次年调两广总督,曾兼署广东巡抚和粤海关监督。道光六年(1826年),调云贵总督,杜滇省盐政之弊,募民户屯垦戍边,以功拜体仁阁大学士,管刑部、兵部。道光十八年以老病请许辞官,加太子太保,晋太傅。谥“文达”。历官三朝,精于经史,曾在杭州创诂经精舍,在广州创学海堂,提倡朴学。又罗致学者从事编书刊印,主编《经籍籑诂》,校刻《十三经注疏》,汇刻《皇清经解》等。治学由经籍训诂,求证于古代吉金、石刻,进而扩大到天文、历算、地理。著有《畴人传》、《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是研究我国历代天文学家、数学家生平和古文字学的可贵资料。能文,对桐城派的“古文”形式有所不满,论文重文笔,提倡骈偶。有《揅经室集》传世。

阮元

阮元1764—1849

字伯元,号雲台,又作芸台。仪征(今属江苏)人。清高宗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编修。大考第一,超擢少詹事,入直南书房,迁詹事,充文渊阁直阁事,提督山东学政,调任浙江学政,擢内阁学士。仁宗嘉庆(1796—1820)初,历官兵部、礼部、工部、户部侍郎。尝总裁会试,得士最盛,一时名士如张惠言、陈寿祺、王引之、汤金钊、郝懿行等悉出其门。其后复出任浙江、福建、江西、河南等省巡抚,曾为漕运、湖广、两广、云贵总督,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以大学士致仕,后加太子太傅,卒谥文达。元一生宦游四方,足迹半中国,其诗多为题咏名山大川、古迹名胜及与僚友唱和酬酢之作。七言古体最佳,如《大龙湫歌用禁体》、《谒会稽大禹陵》、《邀同人游皋亭山看桃花》、《登州听海涛声》皆为其代表作品,风格清雄,富于气势,受苏轼、陆游歌行影响。诗中时咏新事物,如:《望远镜中望月歌》描写在望远镜中所见到的月球景象;《同人分咏远物得红毛时辰表》咏西洋机械表;《翡翠玉效乐天乐府》写缅甸之绿玉。这些篇章皆写得细腻而富于趣味。其律体较弱,七绝似晚唐,如:“桥外长林绿满天,夕阳影里听鸣蝉。一从瀛海扬帆后,别却烟波五十年。”(《绿野舟杂咏》)元虽为达官,不废治学,于经史、小学、天算、舆地、金石、校勘皆造其微。又好奖掖人才,刊刻丛书,表彰绝学;主持风会,领袖文坛数十年。在史馆倡修儒林传,在杭州创立诂经精舍,在广州设立学海堂,对当时学术研究及文学创作皆有影响。曾罗致学者编辑《经籍纂诂》、《十三经校勘记》、汇刻《皇清经解》(一千四百馀卷)。著有《畴人传》、《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定香亭笔谈》、《小沧浪笔谈》、《石渠随笔》、《两浙、山左金石志》、《两浙輶轩录》《广陵诗事》。辑有《淮海英灵集》。其诗文收入《揅经室一集》十四卷、《二集》八卷、《三集》五卷、《四集》十三卷、《续集》十一卷、《再续集》七卷、《外集》五卷。《清史稿》卷三六四、《清史列传》卷三六有传。

☚ 鲍桂星   舒位 ☛

阮元1764—1849

字伯元,号芸台,一作云台,别署怡性老人、节性老人、颐性老人、研经老人、仪征太傅、良伯、雷塘庵主。江苏仪征(今江苏仪征县)人。清代学者。乾隆五十四年进士,由翰林值南书房。嘉庆初历官兵部、工部、户部侍郎。后出任浙江、江西、河南等省巡抚、湖广、两广、云贵总督。晚年入为体仁阁大学士。卒谥文达。曾在杭州创“诂经精舍”,在广州创“学海堂”,提倡朴学。主编《经籍纂诂》,校刊《十三经注疏》。著作有《畴人传》、《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研经室集》等。
索引:阮元,伯元,芸台、云台、怡性老人、颐性老人、节性老人、研经老人、仪征太傅、雷塘庵主、良伯、仪征、文达;研经室、积古斋、节性斋、雷塘庵、文选楼、泰华双碑之馆、琅环仙馆、石墨书楼、八砖吟馆、小琅环仙馆、九十九砚斋、唐宋旧经楼、定香亭、金石录十卷人家、南万柳堂、碧香吟馆、谱砚斋。

阮元

阮元1764——1849

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改庶吉士。累官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傅。卒谥文达。阮氏倡导朴学,学问悠长,精于金石、天文、历算、地理之学,著述甚富。亦善校勘编纂之学。其辑《四库全书》之未收者,汇编成《宛委别藏》。将其所藏之罕见词集及词论,诸如《王周士词》、《蘋州渔笛谱》、《阳春白雪》、《名家词》、《名儒草堂诗余》、《词源》等,一并收入,以传后世。其《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中有几种宋词提要,颇足参资。

☚ 张惠言   黄苏 ☛
阮元

阮元1764—1849

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清史稿》有传。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今江苏仪征市)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由翰林入值南书房。曾任山东、浙江学使。嘉庆(1796—1820)时历任兵部、工部、户部侍郎,浙江、江西、河南等省巡抚,湖广、两广、云贵总督。总裁会试,一时名士如张惠言、陈寿祺、王引之、郝懿行等,均出其门下。累迁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进太傅。卒谥“文达”。阮氏于经、史、小学、天算、舆地、金石、校勘,博学淹通,无一不精,被治经者奉为科律。曾在杭州设“诂经精舍”,在广州设“学海堂”,收罗、培植学术人才。主编《经籍纂诂》106卷、补遗106卷,校刊《十三经注疏》。工诗文,尤善骈文,倡骈偶体以反对桐城派古文,主文坛60年,对清代文学起了极大的影响。存赋6篇,虽多御试应制,但风格渊懿闲雅,深纯自得,为清代学者赋之佳作。有《揅经室集》。

☚ 许相卿   孙鼎臣 ☛

阮元1764—1849年

字伯元,又字伯梁,号芸台,又号雷塘庵主。清学者、金石学家、文字训诂学家。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历官山东、浙江学政,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傅,卒谥文达。平生以兴办教育、提倡学术为已任,先后在杭州创立诂经精舍,在广州创立学海堂,提倡朴学,成就人材甚众。阮淹贯群书,长于考证,精通文字训诂。其论学,实事求是,自经史小学以及金石诗文,巨细无所不包。所编《经籍纂诂》、 《十三经校勘记》广布海内,汇刻《十三经注疏》,《皇清经解》1400卷。另著有《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 《山左两浙金石志》、 《学海堂经解》等。有《研经室集》。事迹见《清史稿》本传。

阮元

阮元

(1764-1849年)清学者。字伯元,一字伯梁,号芸台,又号雷塘庵主。江苏仪征人。乾隆时考取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又督山东学政,任侍郎。后历任湖广、西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傅。在杭州创立“诂经精舍”,在广州创立“学海堂”。死后谥为“文达”。
阮元博览群书,精通经学,长于考证,对文字训诂学有很深造诣。主编《经籍籑诂》,汇集唐代以前的古注,内容丰富,体例谨严,是一部规模巨大的训诂资料汇编。又校刻《十三经注疏》四百六十卷,并著《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二百余卷;汇刻《皇清经解》一千四百卷。这些工作,对经学、训诂学的贡献很大。
阮元由经籍训诂的需要,求证于古代吉金、石刻材料,著有《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积古斋藏器目》,是古文字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阮元论说文章,注重文、笔之辨。认为用韵对偶的是“文”,无韵散行的是“笔”。提倡骈偶,对“桐城派”古文有所贬抑。
阮元另著有《性命古训》《诗书古训》十卷,《孟子音义校勘记》一卷,《曾子注释》四卷,《释文校勘记》二十五卷,《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五卷,《华山碑考》四卷,《仪礼石经校勘记》四卷,《两浙金石志》十八卷,《山左金石略》二十四卷,《学海堂经解》十六卷,《铜鼓考》一卷,《皇清碑板录》。

☚ 郝懿行   王引之 ☛

阮元公元1764——1849

字伯元,号云台。清江苏仪征县人。乾隆间进士,历任户、兵、工部侍郎、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卒谥文达。为政期间,重视教育,以提倡学术为己任。先后于杭州创立诂经精舍,于广州创设学海堂,造就了不少人材。精文字训诂之学。著《诗书古训》、《孟子音义校刊记》、《曾子注释》、《释文校刊记》、《华山碑考》、《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仪礼石经校刊记》、《两浙金石志》、《山左金石略》、《学海堂经解》、《皇清碑板录》、《铜鼓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等书。此外,阮氏还罗致学者,主编了《经籍纂诂》、校刻《十三经注疏》、汇刻《皇清经解》等,是嘉惠后世的佳作。

阮元

清代著名学者。1764年生于江苏仪征。1838年致仕。其学术成就大,主持编撰有《经籍诂》106卷,《十三经校勘记》243卷。并收集到四库未进古书100多部。又编《皇清经解》180多种,1400多卷。1849年卒。

阮元

166 阮元1764—1849

清代学者。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进士、体仁阁大学士,嘉庆、道光两充会试总裁,加太傅。致力于朴学,在浙江设“诂经精舍”,在粤立“学海堂”。其论学之旨在实事求是,强调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但又反对迷信注疏。一生不仅为古籍作校勘,而且还校正前人注疏中的错误。主编《经籍纂诂》,汇刻《皇清经解》,撰《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著有阐述古圣贤训世之意的《性命古训》、《论语孟子论仁政》、《曾子十篇注》、《畴人传》、《淮海英灵集》、《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山左两浙金石志》等。所著汇成《研经室集》。死后谥名文达。

☚ 郝懿行   王引之 ☛

阮元

093 阮元1764—1849

清代学者。所著《畴人传》一书介绍了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生平,是这方面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 明安图   王贞仪 ☛

揅经室集

☚ 雕菰集文录   揅经室集 ☛

阮元

阮元1764—1849

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清代学者,文学家。他是清代“文笔论”的首倡者。在《文言说》里,他提出“文必有韵说”。他认为文章之初先有韵语“寡其词,协其音”,使人“易于记诵”,便于行远。这一观点基本上是符合文学发生的规律的。但是,他把这种文学发生时的语言基本规律当成文学永久性的特征,因而指责一切“单行之语,纵横恣肆,动辄千言万字”的作品是“非言之有文”者,这就有些偏颇了。在《文韵说》中,他说:“韵者,即声音也,声音,即文也,然则今人所使单行之文”,“乃古之笔,非古之文也”。这是从六朝“有韵为文,无韵为笔”之说推演而来的。他企图用那时的理论作尺度去裁割文学自身生动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去束缚已有很大发展的,包括小说戏曲在内的一切文学样式,这种以古绳今的观点是没有多少科学价值的。他还提出了“文必尚偶说。”“凡偶,皆文也。”就是说,只有偶俪为文,才算是文学作品;反之,就不是。这个看法是片面的,以偶俪排斥散体是违背文学发展实际的。他的这个观点一股脑儿地取消了唐宋以来的“古文”作为“文”的资格,当然也包括桐城派所宣扬的那些“古文”。这对否定桐城派标榜的“文统”是有一定意义的。但这种彻底的否定也一笔抹杀了近千年散文发展的历史事实,因此在理论上是不科学的,在实践中也无助于推动文体改革。

☚ 恽敬   李兆洛 ☛

阮元

阮元1764—1849

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直南书房。历官山东、浙江学使,兵部、礼部、户部侍郎,湖广、两广、云贵总督等,累迁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进太傅,卒后谥文达。生平虽为达官,不废问学,尤以提倡学术自任。曾在浙江立“诂经精舍”,在广州立“学海堂”,培植、罗致学者编书。自所为学,博学淹通,经史、小学、天算、舆地、金石、校勘皆造其微,诗文亦精。提倡骈文,以用韵对偶者为文,无韵散行者为笔。所作散文和骈文,大都写得渊懿闲雅,有深纯自得之概。著有《研经室集》、《诂经精舍文集》等。

☚ 张琦   陈用光 ☛
阮元

阮元1764—1849

清乾嘉时学者、金石学家。字伯元,号芸台,晚号怡性老人,揅经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历官兵部侍郎、礼部侍郎、户部侍郎、体仁阁大学士,谥文达。学问淹博,著书180余种。值乾嘉文化鼎盛之时,标领文坛数十年,海内尊为学界泰斗。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到六十年(1795年)八月,提督山东学政。广交山东及寓鲁的金石学家,遍访山东金石文物,成《山左金石志》24卷。是书由阮与毕沅同商体例,然后集金石学家武亿、朱文藻、桂馥、颜运生,段松龄、李东琪鼎力协同,博采史籍,萃山东13府、州之碑碣,又集山东各家所藏铜器、钱币、印玺等汇编而成。取材过程中,充分利用各家成果,其中有黄易对兖济地区的金石调查与收集,以及聂鈫《泰山金石志》、段松龄《益都金石志》等著录。离鲁后,将其书稿带往浙江学政任所润色校订,嘉庆元年(1796年)付梓刊行。阮氏提携后人,倡导学风,对山东乾嘉之际金石学的兴盛贡献颇巨。阮为保护山东古代文物做出表率,曾将曲阜汉石人由荒野移至矍相园。

☚ 寻仲盘   阴佛寺石窟造像 ☛

阮元1764~1849Ruan Yuan

court official,scholar and literator of the Qing Dynasty

阮元1764—1849

清著名学者、文学家。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进士,累官湖广、两广、云贵总督。道光时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傅。曾在杭州创立诂经精舍,在广州创立学海堂,提倡朴学。主编《经籍纂诂》,校刻《十三经注疏》,汇刻《学海堂经解》一千四百卷。又由经籍训诂,求证于古代吉金、石刻,并扩大到天文、历算、地理。著有《畴人传》、《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 《研经室集》、《广陵诗事》、《定香亭笔谈》、《小沧浪笔谈》、《石渠随笔》、《两浙金石志》、《山左金石志》等,

阮元1764—1849

清经学家。字伯元,号芸台, 自号雷塘盦主。江苏仪征人。乾隆进士。历任学政、侍郎、巡抚、总督、体仁阁大学士等。他在两广时,加强海防,对抗英军挑衅;在云贵时,整顿滇省盐务,劾罢蠹吏,力杜漏私;在浙江时,曾镇压由蔡牵领导的海上渔民抗清斗争。他在学术上,长于考试,精通经学,并提倡学术研究,编印书籍,开设书院,奖掖人才。所著《十三经校勘记》、 《经籍纂诂》、《皇清经解》,为治经者所推崇。又集清朝天文、律算诸家著《畴人传》。另编撰方志多种,还有《揅经室集》等。

阮元

(清·乾隆二十九年——道光二十九年 1764~1849)儀徵人。字伯元,號良伯,又號梁伯,别署芸台、研經老人、頤性老人、節性老人、雷唐盦主。乾隆五十四年(1789)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拜内閣學士,歷户部、禮部、兵部、工部侍郎,繼任兩廣、雲南總督,除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子少保,進太傅,謚文達。資性好學愛士,撫浙時,集兩浙通經學古之士於孤山之麓,辟“詁經精舍”,每月捐清俸以供膏火之資。先後延請王述庵司寇、孫伯淵觀察主講於此,一時人才濟濟,前後登進士者數十人。幕下常聚衆多俊豪,堪視為人材之淵叢。其間,廣泛搜集經籍,校刊、匯刻《經籍纂詁》、《十三經注疏》、《學海堂經解》等書籍,業績宏偉。所著 《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喧傳於世,以碑學指導理論,使數百年風氣為之一變,在書學史上誠值特寫。其書篆、隸、楷、行皆善,楷、行融會南北,險峻中含沖和之氣。趙彦偁云: “阮太傅亦未致力於書,然偶爾落筆,便見醇雅清古,不求工而自工,亦金石書籍之所成也。”著有 《兩浙金石志》、《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山左金石志》 (與畢沅同撰)、《華山碑考》、《石渠随筆》、《定香亭筆談》、《小滄浪筆談》、《疇人傳》等,輯入 《揅經史集》。


阮元詩稿 (局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4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