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的贫血
贫血为慢性肝病常见表现之一,在肝硬变患者中尤其多见。贫血的程度大多为中等,偶尔可以较严重。有一些肝病患者虽然没有贫血,但可出现红细胞形态的改变如巨幼红细胞或靶形细胞。发生贫血的因素很多,最常见者有肝病本身,失血,叶酸缺乏,脾机能亢进和溶血。此外,血浆容量增多造成血液稀释,使贫血“加重”。有一些病例,血浆容量虽增多,但红细胞容量可以正常。以上各种因素既可单独存在,也可复合存在。
肝病引起贫血的机理还不很清楚。虽然贫血与肝功能的损害有关,但两者严重的程度并不呈平行关系。造血功能的抑制与红细胞生存时间的缩短两者与贫血的发生都有关。肝硬变时由于门脉高压可发生间歇性食管或胃底静脉出血或痔出血而引起贫血。肝功能严重障碍伴有凝血缺陷者也可引起多处出血而致贫血。叶酸缺乏大多发生于营养不良的患者,特别慢性嗜酒者。脾机能亢进大多发生于肝硬变并发门静脉高压时。这种患者不但有贫血,且可有白细胞减少或(及)血小板减少。虽然据某些研究结果,肝病时红细胞的生存时间大多有轻至中度缩短,但明显的溶血性贫血较少见。偶尔血液中出现靴刺形细胞,这种细胞因膜内胆固醇含量增多,变得很僵硬,易在脾脏内被破坏而发生溶血性贫血。因慢性饮酒过度发生脂肪肝和极度高脂血症者可以发生急性溶血,称为Zieve综合征。
贫血大多属轻至中度,血红蛋白8~9g/dl左右,有时亦可低至5~6g/dl。可以是大细胞型或正常细胞、正常色素型,如并发出血亦可呈低色素型。根据某些人的意见,大细胞型可分成薄大红细胞;厚大红细胞;MCV增大和靶形大红细胞三种亚型。其中以薄大红细胞最多见,并认为是对非特异性肝主质细胞损坏的反应,可发生于所有各种肝主质细胞疾病和阻塞性黄疸。厚大红细胞较少见,主要出现于酒精中毒性肝硬变,与营养不良有关,骨髓中出现“不典型”的巨幼细胞。靶形大红细胞大多出现于有黄疸的病人。红细胞大小不匀和异形大多是轻至中度的。网织红细胞大多有轻度增高。如无其他并发症,白细胞计数正常;但如并发急性出血、感染、原发性肝癌等则可以增多;如同时有脾机能亢进或叶酸缺乏则可以减少。淋巴细胞常有轻度绝对值的减少。血小板计数常偏低或中等减少。骨髓内幼红细胞数量大多增多或正常,偶尔减少。幼红细胞形态正常,但可出现少数巨幼细胞。如无并发症,白细胞增生正常。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浆细胞可能增多。可染色铁含量正常。
唯一合理和有效的治疗是治疗肝病,改善肝功能。近年有人报道对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可用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慢性酒精中毒者,戒酒后贫血可有一定程度减轻。如有失血史或有缺铁的证据,可用铁剂治疗。对有巨幼细胞贫血者可用叶酸治疗。这种病例很少是因维生素B12缺乏而引起,故一般不需用维生素B12治疗。在肝炎和慢性肝病时,由于肝细胞的损害,维生素B12的贮存减少,而血浆中浓度增高,这种情况很少发生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