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肝囊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肝囊肿hepatic cyst系发生在肝脏的一种囊性肿物。可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两类。先天性可为单发,亦可为多发,囊肿可大可小,一般多无明显症状,较大者可有压迫症状,手术切除效果良好;后天性者可由炎症、创伤、寄生虫等原因引起,临床表现较复杂,与致病因素有关,应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肝囊肿亦可手术切除。 肝囊肿hepatic cysts,cyst of liver可分为非寄生虫性和寄生虫性(肝包虫囊肿)两类。前者有皮样囊肿、淋巴囊肿、囊性腺瘤和滞留性囊肿等。一般生长缓慢,多无明显症状,巨大囊肿可引起邻近器官的压迫症状。检查可在右上腹触及肿块。肝包虫囊肿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侵入肝脏所引起,为畜牧区常见病。肝包虫囊肿除上述临床表现外,病程中常有某种过敏反应。补体结合试验和皮内试验是诊断肝包囊虫病最可靠的方法。肝包囊虫病的处理主要是手术治疗。 肝囊肿 肝囊肿肝囊肿为较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可分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两种,前者以肝包虫病多见(参见“肝包虫病”条)。后者又分先天性、创伤性、炎性和肿瘤性,其中以先天性肝囊肿最常见,肝囊肿通常是指此。先天性肝囊肿或起源于肝内迷走胆管,或系肝内肝管和淋巴管在胚胎期发育障碍所致,分为单发和多发两种。单发性较少见,尸检检出率为0.16~0.19%,以女性多见,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4,在20~50岁多见,以肝右叶居多,约为肝左叶的两倍。囊肿可大可小,小者含液量仅数毫升,大者含液量常在500ml以上,最多可达2L以上。囊肿呈圆或卵圆形,多数为单房性,有时带蒂,有完整包膜,囊壁厚约0.5~5.0mm,内层为柱状上皮,外层为纤维组织,被覆有较大的胆管血管束。囊液多清亮透明,或染有胆液,合并囊内出血时可呈咖啡色,中性或碱性,比重为1.010~1.022,含有少量白蛋白,粘蛋白,胆固醇,红细胞,胆红素,酪氨酸或胆液。多发性肝囊肿有二种,一种为肝实质内散在的小囊肿,仅在手术探查肝脏时发现,常须与肝转移癌鉴别。另一种又称多囊肝,比单发性多见,尸检检出率为0.15~0.5%,多数合并多囊肾,少数合并胰、脾、卵巢、肺囊肿等。多见于40~60岁女性,常侵犯左、右肝叶,少数局限于肝的一叶。囊肿大小不一,最小为绿豆大,最大容量可达1000ml以上,大体标本剖面呈蜂窝样,囊壁分为二层,内层为上皮细胞,外层为胶原样组织,囊肿间可见多数小胆管和正常肝细胞。囊液澄清透明,一般不含胆汁,多发性肝囊肿很少引起门静脉高压和食管静脉曲张,但可合并胆管狭窄、胆管炎和肝炎,晚期可使肝功受损,出现腹水、黄疸、脾肿大、食管与腹壁静脉曲张等,有19%肝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多囊肝。此外,极少数病例还可并发癌变。 ☚ 转移性肝癌 肝蛔虫症 ☛ 肝囊肿 肝囊肿肝囊肿分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两大类。非寄生虫性肝囊肿较少见,可分为先天性、外伤性、炎症性和肿瘤性四种。以先天弥散性多囊肝为最多见,亦有呈孤立性单个的肝囊肿,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有家族倾向,女多于男。本条目着重介绍先天性多囊肝。目前认为多囊肝是一种先天发育障碍的疾病,在胚胎发育时期,肝内胆管在退行性变中未及时吸收所出现的囊状扩张。囊肿自针尖大至直径数十厘米,囊壁薄,内含液体。小的肝囊肿可无症状,大至一定程度影响肝实质或压迫邻近脏器,或出现并发症(囊肿扭转、绞窄、囊内出血、破裂、感染,极少数可恶变)时可出现症状。以腹胀、腹痛和上腹膨隆最常见。腹痛性质与程度不一,偶为绞痛,亦可仅有沉重或压迫感。Kalk将多囊肝的临床表现归纳为腹块型与慢性胆囊炎型两种类型。50%多囊肝患者同时合并多囊肾,因此有部分患者表现为浮肿、肾性高血压、血尿或氮质血症。肝脏可肿大,肝功能大多正常,偶有血清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增高。小的或孤立性肝囊肿不易诊断。多囊肾患者有肝肿大时应怀疑同时合并多囊肝的可能。X线平片、胃肠X线钡餐检查、放射性核素肝扫描、肝动脉造影、超声和腹腔镜等检查均有助于肝囊肿的诊断。孤立性肝囊肿或多囊肝集中于一叶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也有采用注射硬化剂于囊内的治疗方法。 ☚ 肝良性肿瘤 细菌性肝脓肿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