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病名。即肛漏。详该条。 肛瘘即肛漏。见该条。 肛瘘anal fistula系指经过肛管直肠周围组织开口于肛管直肠腔或肛门周围皮肤的管道而言。本病极常见。多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后遗症。临床分为外瘘和内瘘、浅瘘和深瘘、低位瘘与高位瘘,早期有局部炎症表现,慢性期可自瘘管口排出脓性物等。治疗:可手术切除;亦可用挂线疗法。 肛瘘常由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自行溃破或切开排脓后形成的管道。在肛管内的一端称内口,另一端在肛周皮肤上称外口。表现出反复自外口流脓,伴肛周皮肤瘙痒,瘘口时好时发,始终不愈。治疗用热水坐浴,瘘管切开或挂线疗法。
肛瘘病名。又称“肛漏”、“漏疮”。系肛门周围痈疽溃后,久不收口,形成瘘管。其内口位于肛管,外口在肛周皮肤上,常不止一个。主要症状:瘘管外口流脓不绝,甚或粪便流出、疼痛,瘙痒,缠绵难愈。局部可扪得硬索状物,外口呈凸形,脓水较稠者属实证;局部无硬索状物扪得,外口凹陷呈潜行性,脓水稀薄者属虚证。以外治为主,常用挂线、切开疗法;可配合内治,实证宜清热利湿,虚证宜养阴清热。 肛瘘anal fistula是肛管、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瘘管。是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后遗症,多数为化脓性感染,少数为结核或其他特异性感染。瘘管在外括约肌深部以下者,称低位肛瘘;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者,称高位肛瘘。主要症状是经常有少量脓性分泌物经外口排出。外口有时可暂时闭合而形成脓肿,溃破后又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如此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检查可见肛周皮肤有外瘘口,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处有硬结,美蓝染色有助诊断。需采取手术或挂线疗法。 肛瘘ɡānɡlòu即肛漏。详该条。 肛瘘 肛瘘肛瘘是肛管与皮肤之间相通的管道亦称肛外瘘; 肛管亦可与直肠粘膜下以管道相通称为肛内瘘。一般肛瘘指肛外瘘。肛周急性感染形成脓肿,切开引流或自行溃破后,急性炎症消退,脓腔逐渐缩小,但在多数病人脓腔不能完全愈合,形成狭窄管道,一端与肛、直肠腔相通,为肛周感染来源,另一端开口于肛口周围皮肤表面,为切开或溃破处。此管道即称为肛瘘,系肛、直肠腔通向体表的病理性通道。与肛管直肠腔相通的口,称为内口或原发口,一般很小,在皮肤表面的称为外口或继发口。内口有时难以发现或已粘连封闭,仅于外口发现盲端窦道,即为单口外瘘或肛周窦道;亦可仅有内口而无外口,系由于肛旁脓肿形成后仍从脓肿原内口处破溃排脓而未曾穿破皮肤所致,称为单口内瘘。另一种情况是感染自齿线处开始,向上沿肠壁粘膜下发展,形成肠壁脓肿,以后脓肿在齿线以上穿破肠粘膜,此时继发口与原发口均与肠腔相通,称为双口内瘘。 肛瘘在无急性炎症时,仅外口有少量浆脓液性或浆液性液体渗出,局部稍有不适感,肛口周围皮肤可因潮湿而有痒感。对排便无影响,亦不因排便而使症状加重。当外口封闭愈合时,可基本无症状。由于内口感染源依然存在,外口闭合后有可能再度出现急性感染,形成脓肿,以致又从原外口处溃破排脓,或在另一部位穿破皮肤形成新的外口。长期未愈的肛瘘由于反复发作,可在肛口周围皮肤表面出现多个彼此相通的外口,瘘管呈分支状,皮下组织有纤维增生。肛瘘的致病菌多系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的混合感染。在开放性肺结核的病人,肛瘘可继发结核性感染。但初起即为肛周寒性脓肿并形成结核性肛瘘者罕见。肛瘘亦可以是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直肠肿瘤等肠道疾病的合并症。 对肛瘘病人进行检查时,要仔细检查外口数目、位置及有无渗出脓液,并触摸外口与肛管之间皮下有无索条状管道,以了解瘘管走行方向。如果瘘管浅在,不难发现;如果外口距肛口较远,瘘管较深或有分支,即难触觉。肛直肠指检除了解有无其它病变外,主要是仔细触寻齿线邻近的瘢痕、硬结或凹陷,即肛周感染的始发部位(内口)。肛瘘大多只有一个内口,外口则可是一个或多个,观察外口所在,有助于估计内口部位。可虚构一经肛口的横线,如外口在此横线前,则预计内口位于与其相对的齿线处,瘘管多为直向;如外口在此横线后,则无论一个或多个,均可预计瘘管大多向后弯曲而内口位于后正中齿线上。此临床经验被称为Salmon-Goodsall规律。但有长分支的瘘管,内口虽在后正中齿线上,其中长分支的外口亦可在此横线前方。 治疗一般均采用手术方法,在麻醉下将瘘管全长(包括支管),由外口至内口完全切开或切除,消灭感染来源,去除部分疤痕组织,开放伤口,使肉芽从创面底部向上健康生长,终至痊愈。对较浅在的瘘管亦可采用挂线疗法,将穿过瘘管内、外口的粗线或橡皮筋扎紧,使组织发生压迫性坏死,瘘管边切开边愈合。又可采用手术与挂线相结合的方法,切开瘘管的分支,找到直通内口的管道,予以挂线。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准确地找到原发内口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因此不仅术前要认真检查,而且在麻醉下扩大肛管后,应借助于自外口插入探针,注水或染料等以确定内口所在。肛括约肌的损伤是治疗中另一重要问题,损伤过重,术后有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括约肌失禁。大多数肛瘘仅穿过外括约肌皮下层或浅层,切开后对其括约功能无大影响。如果瘘管穿过外括约肌深层,则应进行分期手术或手术与挂线相结合的方法,以减少括约肌的损伤,防止发生术后失禁。外口多、范围大或感染重的复杂肛瘘,有时需要分期手术。长时期存在的复杂肛瘘,由于慢性炎症的不断刺激,有可能发生癌变,有可疑时应作组织活检。 ☚ 肛裂 藏毛囊肿与窦道 ☛
肛瘘 肛瘘肛门周围痈疽溃后,脓水淋漓,久不收口,形成瘘管者,称为肛瘘。见于《外证医案汇编》。又名漏疮、漏痔。肛瘘由内口、瘘管和外口组成,亦有仅具内口或外口者,内口为原发性,绝大多数在肛管齿线平面的肛窦上;外口是继发的,在肛门周围皮肤上,常不止一个。 本病多由肛门周围痈疽溃后,余毒未尽,蕴结不散,血行不畅而成。如《医宗金鉴》谓:“悬痈,……溃久成漏。”亦有因肺、脾、肾三阴亏损所致,如《外科大成》谓:“脏毒……因虚劳久嗽而得者,必肛门结肿如粟,破而成漏”。 分类 自宋代《太平圣惠方》将痔与肛瘘区分开来,至明代《疮疡经验全书》对肛瘘有进一步的认识,谓:“又有肛门左右别有一窍出脓血,名曰单漏”。这是指单纯性肛瘘。《外科大成》谓:“肾囊漏,漏管通入于囊也;缠肠漏,为其管盘绕于肛门也;屈曲漏,为其管曲屈不直,难以下药至底也”。这是指复杂性肛瘘。近代医家根据其病原、形态、位置、内外口的分布以及侵犯组织的程度等进行分类,按病原的不同分为化脓性和结核性瘘,其每种又按病变程度分为单纯性瘘管和复杂性瘘管。 ❶单纯性低位肛瘘: 仅有一条管道并通过肛管直肠环以下,内口在肛窦部位; ❷单纯性高位肛瘘: 仅有一条管道和一个外口,行径在肛管直肠环以上,内口位于肛窦部位; ❸复杂性低位肛瘘: 管道在肛管直肠环以下,但外口和管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内口在肛窦部位; ❹复杂性高位肛瘘: 有两条以上管道或分支管,其主管道通过肛管直肠环以上,有一个或两个内口以上者。 症状 临床常见的主要症状如下: ❶流脓: 为肛瘘的特征,一般初起脓水较多,日久,则渐减少,呈间歇性流脓。如脓液少而又复增,或疼痛加剧,常是急性染毒或新的支管形成。 ❷疼痛: 肛瘘流脓畅通时,一般不觉疼痛,而仅有局部坠胀感。外口自行闭合,脓液积聚,可出现局部疼痛,或寒热;若溃破脓水流出,症状可迅速减轻或消失。但也有因内口较大,粪便流入管道而引起疼痛,多在排便时疼痛加剧。 ❸瘙痒: 因脓液不断刺激肛门周围皮肤而引起瘙痒,亦可致肛周湿毒。 内治 临床上分为: ❶实证者,多见肛门肿痛,外口呈凸形,脓液多而稠厚,可伴有发热、口苦咽干,食欲不振,便秘,尿赤,舌苔黄,脉弦数等症。治宜清热利湿,选用龙胆泻肝汤、草薢渗湿汤加减。 ❷虚证者,外口凹形,肉芽灰黯,苍白,脓液清稀,伴有体倦乏力,潮热盗汗,舌质淡红、苔白,脉细数等症。治宜养阴清热,选用青蒿鳖甲汤、六味地黄汤加减。气血虚者,用托里透脓汤。 外治 临床上常用以下方法: (1)挂线法: 方法简便,疗效确实,瘢痕小,不影响肛门括约功能。现多用橡皮筋代替药线,故称为橡皮筋挂线法。手术时将内、外口之间的皮肤组织切开,暴露括约肌,用粗丝线将拉紧的橡皮筋结扎,使其嵌于皮肤切口内;数日后,瘘管自动挂开,创口用九一丹脱腐化管,创面干净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红膏收口。 (2)切开法: 系挂线疗法的改进,根据挂线疗法的原理,在局部麻醉下将瘘管直接切开。多用于浅层的单纯性肛瘘或低位复杂性肛瘘。但对于高位肛瘘,因管道较深,为了不致影响肛门括约功能,则须配合挂线较为安全。 (3) 管道缝合内口引流法: 适用于肛管直肠环以下的各种低位肛瘘和肛管直肠环己纤维化的高位肛瘘。手术时将管道完全敞开,并将邻近内口感染的肛窦、肛腺一齐清除,切口向上适当延长,不留残余窦道,内口引流通畅。对于马蹄形肛瘘,后侧原发内口,采用纵形切开引流,向两侧延伸之管道,采用弧形切开,管壁搔刮,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后,伤口一次全层缝合,不留死腔,以免形成血肿及感染。缝合伤口可避免术后因瘢痕过大而致肛门畸形、大便失禁和疗程过长等。 (4) 切开挂线法: 适用于肛管直肠环未纤维化的高位肛瘘,肛管直肠环的作用是维持肛门括约功能,临床上十分重要。挂线的目的是为防止因手术切断该环后,括约肌收缩致断端分离而失去括约的作用; 通过挂线缓慢地切开,断端逐渐生长和与周围组织粘连,因而可防止其回缩。对肛管直肠环未纤维化者,必须采用切开挂线疗法,挂线之创口作为内口引流,不但可以防止后遗症产生,亦可缩短疗程。 肛瘘术后处理必须重视,换药时要动作轻柔,仔细观察伤口的变化,如创面过早粘合,须及时予以分离,防止形成假愈合;伤口周围肿硬不消,脓液增多,应检查有无支管或残余的管道。 ☚ 肛门周围痈疽 脱肛 ☛
肛瘘 肛瘘本病维吾尔医学名为那苏如力 买开地,肛门周围痈疽溃后,脓水淋漓,久不收口,形成瘘管者,称为肛瘘。它由内口、瘘管和外口组成,亦有仅具内口或外口者,内口为原发性,绝大多数在肛管齿线平面的肛窦上;外口是继发的,在肛门周围皮肤上,常不止一个。本病多由肛门周围痈疽溃后,致病余毒尚未尽除,仍在内部凝结不散,血流不畅等所致。肛瘘一般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两种。根据其病变又分为单纯性低位肛瘘、单纯性高位肛瘘、复杂性低位肛瘘、复杂性高位肛瘘4种。临床常见的主要症状如下: ❶流脓:为肛瘘的特征,一般初起脓水较多,日久则渐减少,呈间歇性流脓。如脓液少而又复增,或疼痛力剧,常是急性染毒或新的支管形成。 ❷疼痛:肛瘘流脓畅时,一般不觉疼痛,而仅有局部坠胀感。外口自行闭合,脓液积聚,可出现局部疼痛,或寒热;若溃破脓水流出,症状可迅速减轻或消失。但也有因内口较大,粪便流入管道而引起疼痛,多在排便时疼痛加剧。 ❸瘙痒:因脓液不断刺激肛门周围皮肤而引起瘙痒,亦可致肛周湿毒。 ☚ 痔疮 脱肛 ☛ 肛瘘 肛瘘anal fistula肛管、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瘘管。是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后遗症,多数为化脓性感染,少数为结核或其他特异性感染。瘘管在外括约肌深部以下者,称低位肛瘘;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者称高位肛瘘。主要症状是经常有少量脓性分泌物经外口排出。外口有时可暂时闭合而形成脓肿,溃破后又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如此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检查可见肛周皮肤有外瘘口,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处有硬结,美蓝染色有助诊断。 ☚ 萨维尼亚凯试验 肛裂 ☛ 肛瘘gāng lòuanal fistul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