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肖洛霍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肖洛霍夫1905—1984Mikhail Alexandrovich Sholokhov

苏联作家。生于罗斯托夫州维申斯克区的农民家庭。参加过国内战争。1932年加入共产党,1961年被选为苏共中央委员。1923年起在报刊上发表一系列短篇小说,后收在《顿河的故事》和《天蓝色的草原》两本集子中,于1926年出版。1925—1940年写成反映苏联国内战争时期顿河地区哥萨克人生活斗争情况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四卷,获得1941年斯大林奖金。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其他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1—2卷,1932—1960年)、《他们为祖国而战》(只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章),短篇小说《一个人的命运》(1956—1957年)以及卫国战争时写的特写集《在顿河上》、《哥萨克人》等。他的许多优秀作品都被译成中文。

肖洛霍夫

苏联作家。1905年5月24日生于顿河维申斯克镇。上过中学,当过小学教师,参加过顿河地区的剿匪斗争。1924年成为职业作家。1939年当选科学院院士。卫国战争时任战地记者。主要作品有《被开垦的处女地》(1932~1959)、《一个人的遭遇》(1957)及花15年(1926~1940)创作的4卷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84年2月12日病逝。

肖洛霍夫

肖洛霍夫1905—1984Xiaoluohuofu, 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цШолохов

苏联当代作家。出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商店店员家庭。国内战争期间,在农村从事扫盲和文化宣传活动,1920~1921年担任武装征购粮食队队员,和富农、白匪进行过艰苦的斗争,这为他后来的创作活动准备了素材。1922年到莫斯科学习和创作,1923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的两本中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1926)和《浅蓝的原野》(1926)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写顿河地区进行的国内战争和建设苏维埃政权的情况。从1926年起,开始构思4部8卷的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这部作品分别于1928、1929、1933和1940年出版。30年代,还写了另一部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1932),当时出了第一部,1960年完成第二部。1957年发表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引起强烈的反响。
《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它生动地描绘1912~1922年的10年间,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内战争)带来的历史变化。通过顿河地区哥萨克人的斗争和生活,反映苏维埃政权建立和巩固的艰难历程,说明新生政权的强大生命力以及一切反动势力必将灭亡的命运。小说塑造了性格复杂而独特的主人公葛利高里·麦列霍夫,通过他与各种力量的联系和冲突以及在革命和反革命二者之间的痛苦抉择,艺术地再现了这一重大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被开垦的处女地》真实、生动地再现了顿河地区的农业集体化运动,荣获列宁奖金。《一个人的遭遇》表达作家对战争和人生的哲学思考,通过一个普通苏联人在卫国战争中失掉妻子儿女的悲惨遭遇,概括了整个一代人的命运。
肖洛霍夫是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 陀斯妥耶夫斯基   托尔斯泰 ☛
肖洛霍夫

肖洛霍夫1905~1984

前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顿河流域克鲁希村的一个普通店员的家庭。自幼生长在顿河土地上,哥萨克的生活给作家留下不灭的记忆。
国内战争时期,少年的肖洛霍夫投身于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征粮队的生活经历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1924年他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胎记》,开始其文学生涯。1926年小说集《顿河故事》显示了他的创作特色。肖洛霍夫从1926年至1939年花了14年时间,创作完成史诗性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为此曾获斯大林奖金。在此间他还完成了《被开垦的处女地》。
卫国战争时期,肖洛霍夫以记者身份活跃在前线部队,写了大量通讯特写。50年代他发表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再一次轰动前苏联文坛。《他们为祖国而战》是他未完成之作。1965年肖洛霍夫荣获诺贝尔奖金。

肖洛霍夫像

☚ 叶赛宁   艾特玛托夫 ☛

肖洛霍夫1905—1984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Шолохов

苏联当代作家。生于农民家庭。参加过国内战争。1923年开始文学活动。前期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顿河的故事》、《浅蓝的原野》,长篇小说《新垦地》(第一部》、《静静的顿河》等。后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新垦地》(第二部)、《他们为祖国而战》(未完成)、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等。作品主题深刻,场面开阔宏伟,人物性格鲜明,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和强烈的生活真实感。在世界各国产生过广泛影响。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肖洛霍夫

肖洛霍夫1905~1984

前苏联作家。生于顿河维辛斯卡亚一店员家庭。内战时参加顿河地方工作。1926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顿河的故事》。同年开始创作长篇史诗小说《静静的顿河》 (四卷,1928~1940)。作品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国内革命战争为背景,广泛反映了顿河地区复杂、激烈的阶级斗争与哥萨克人的生活剧变,描述了以中农葛利高里·麦列霍夫家为代表的哥萨克农民的历史命运,194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1932年发表反映农业集体化的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描述工人党员达维多夫来到顿河区农村领导农民集体化运动时,受到隐藏的反革命分子与富农势力的极力阻挠,并发生了敌人煽动下的“妇女暴动”。但他团结多数农民机智地进行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作品也客观地揭示了运动中出现的“左” 的偏差。第二部于1960年发表,其中有更多的私人生活场景与心理刻画。卫国战争中为军事记者,写了许多短篇小说与随笔,1947年起开始发表长篇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未完)。1957年发表著名短篇小说《人的命运》 (又译《一个人的遭遇》),叙述了苏联工人索科洛夫在战争中的艰苦遭遇。他参了军,在受伤后被俘,受尽折磨,最后在红军解放德国时逃归苏军。接着讲述他回到故乡,已经家破人亡,战争摧毁了他的一切旧日幸福和梦想。他最后领了一个孤儿,二人相依为命地生活下去。作品从以往英雄主义主题转向对苏德战争进行更加深沉的思考与探索。有些评论家认为他“拟定了从思想上、艺术上处理战争题材的新路线”。他善于表现动乱时代中普通人的命运和精神世界,往往带有历史悲剧色彩与浓郁的顿河地方特色。在苏联文学中占有突出地位,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 法捷耶夫   特瓦尔多夫斯基 ☛
肖洛霍夫

肖洛霍夫1905—1984щолохов, Михаил Алсксандрович

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顿河边维申斯卡亚镇克鲁日林村。父亲是个平民知识分子,一生没有固定职业,贩过牲口,种过地,当过店员。母亲是有哥萨克血统的农村妇女。1920年顿河建立革命政权后,年仅15岁的肖洛霍夫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当过扫盲教员,镇革委会办事员,粮食征集队员、检查员,亲身参加过剿匪战斗。斗争生活使他迅速成熟,也为他后来的创作积累了素材。
1922年来到莫斯科。一边工作,一边读书,并开始了创作活动。1923年,他的几篇小品在莫斯科报刊上发表,同年加入莫斯科共青团作家和诗人的文学团体“青年近卫军”。1924年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胎记》,年底加入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拉普”),成为专业作家。
1925年返回故乡,潜心写作。1926年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浅蓝的原野》出版。小说以顿河地区的国内战争和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为素材,揭示了国内战争时期哥萨克内部阶级冲突的尖锐性和悲剧性。严酷的阶级斗争使各个阶层乃至家庭都划分为对立的两个营垒。在《胎记》里,匪帮头子砍死了自己18岁的当红军的儿子。《蛀孔》里,隐藏余粮的富农父亲和大儿子亲手杀害了打算揭发他们的小儿子。《看瓜田的人》里,父亲活活打死给红军俘虏送面包的母亲,弟弟为了救当红军受了伤的哥哥,亲手砍死来搜查哥哥的父亲。作品真实、深刻地揭示出这场大搏斗的急骤性和严峻性。虽然作者偏重于事件的戏剧性、悲剧性,但也塑造了一些性格鲜明的形象,如《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25)中的主席,道路》中的亚历山大四世等。这些作品显示了青年作家的才华和深刻的洞察力,也带有自然主义倾向和土语方言使用过多的毛病。
1926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小说分4部,第一部出版于1928年,第四部出版时已是1941年初。小说获1941年斯大林奖金。小说描绘了1912年到1922年间的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描绘了顿河哥萨克在这10年间的动荡生活。小说通过对主人翁葛利高里·麦列霍夫勇敢顽强、热爱劳动、热爱自由、忠于爱情的性格的描写,通过对他的生活道路的描述,反映出哥萨克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广大哥萨克在复杂的历史转折关头经历的曲折道路。
这部长篇小说场景宏伟,画面生动;气势雄浑的战争、革命场面与细腻恬静的生活画面交织在一起,众多人物的独特命运在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得到深刻的描述。虽然小说主人公麦列霍夫在苏联曾经引起多次激烈的争论,但这部小说在20至30年代的苏联文学中,独树一帜,使作者获得了广泛的声誉。
1930年,肖洛霍夫在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写出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1932年在《新世界》杂志上发表。小说第二部手稿二次大战前已经写完,毁于战火,50年代初作家重新创作第二部,1955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1960年全书最后完成,获得1960年度列宁奖金。小说描写了顿河格列米雅奇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疾风暴雨般的历史变革,反映了贫农、中农和富农、潜藏的反革命分子两个营垒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斗争,表现了农民尤其是中农从个体经济走向集体经济的痛苦的转变过程。
卫国战争期间,肖洛霍夫在前线任军事记者,写了许多随笔和短篇小说。1943年开始发表反映卫国战争的长篇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的部分篇章,全书未完成。1957年发表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描写主人公索科洛夫在战争中遭受的沉重的痛苦,和他的刚毅顽强的精神,表现人在战争中的艰难历程和战争给人的命运造成的悲剧。小说受到苏联文学评论界的高度赞扬。
肖洛霍夫193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34年当选苏联作家协会理事,多年任该协会书记处书记,1939年当选苏联科学院院士,1961年成为苏共中央委员,是历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荣获过五枚列宁勋章和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1984年逝世。

☚ 法捷耶夫   特瓦尔多夫斯基 ☛
0000098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8: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