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核疮
《八支集要》:“体内培根偏盛,培根凭借血、脂肪形成圆形、高凸、坚硬的疙瘩,谓之肉核”。
病因 肉核因劳累过度、外伤等致隆及血功能紊乱,发生肿痛,称为肉核疮,肉核疮多发于颈项、眼角、腋下、腹股沟等处。藏医名“曼布”疮,属现代医学淋巴结炎,是藏医八自生疮之一。
分类 本病分隆肉核疮、血肉核疮、赤巴肉核疮,培根肉核疮、肌肉肉核疮、脂肪肉核疮、脉管肉核疮、核痈性肉核疮,共为8种。
症状 隆肉核疮,肿色红黄、热极火灼、疼痛剧烈,化脓。血肉核疮,发烧、疼痛、色红、有时生在脉管。赤巴肉核疮,身热、疼痛,疮色红。培根肉核疮,疼痛较少,但肿块坚硬,发凉,难成熟,色白。肌肉肉核疮,肿块坚硬、面积大,肿胀明显,脉管外显,皮肤多油脂。脂肪肉核疮,肿块色白,发凉,身体肥胖者肿块大;干瘦者肿块较小,肉核时大时小多变。脉管肉核疮,肿块生于脉管上,面松软,如同脉痘疹样,按则疼痛、肿块移动。核痈性肉核疮,肿块坚硬,深处疼痛,肿块变化小。总之,有的肉核疮时大时小,危险性小;有的虽然不甚疼痛,但发展迅速,有的疼痛甚,但难于成熟;有些成熟慢且坚硬,或迅速化脓等。另外,其他病因引起的炎肿严重,无脓,成熟缓慢,状如冻蔓菁,或肉核疮扩散于脉道,迅速炎肿,皮肤破裂者,一般愈合不良,应放弃治疗。
治疗 分一般治疗和分证治疗。
一般治疗 患病不到一年,病势轻微者,从蜂蜜中提炼出蜂蜡,涂在纸上烤热按敷患处;用光明盐和干姜混合烤热罨熨;如果疗效不显著者,在肿块上施灸。患病一至两月,病势中等者,岩精用小便调和涂于患处;诃子、穆库尔没药、小檗内皮膏调和,内服;如肿块仍不消者,用二味蕨叶蒿本散促使化脓。患病四五个月以上,肉核陈旧扩散者,用油疗法和面团热敷法治疗。按《后续部》中所述的泻脉法从脏腑脉道泻下,并在患病脉位上面放血,其后将亚大黄、垂果蒜芥、岩精、碱花共研细末,用小便调涂患部。或用十五味姜黄散涂敷。以上治疗方法效果不佳者,灸后按创伤治疗,如肉核疼痛较小而悬垂者,从根切除后,周围火灸。
分证治疗 培根所致肉核疮及隆所致肉核疮,用悬钩子木、西藏猫乳、小米辣、荜茇制成药油内服,亦可外涂。或按《后续部》所述进行泻下。用光明盐调和酥油外涂,再用糌粑团加热性药、菜籽油调成硬膏热罨。血所致肉核疮与赤巴所致肉核疮,诃子、紫草茸、紫檀香、兔耳草、藏菖蒲共研细末,蜂蜜调服;麻花秦艽、岩精、兔耳草共研细末,用小便调和外敷。肌肉肉核疮,取野兽肉少许,用酒煮后热罨,或者制浆外涂。脂肪肉核疮,穆库尔没药、岩精、甘松、小檗内皮膏、草木樨共研细末,用蜂蜜调和内服;用密花香薷烟熏。脉管肉核疮,肿块上下火灸,并在就近脉道放血。核痈性肉核疮等诸肉核疮,内服普宁散、五鹏散、如意五鹏散、十二味翼首草散、十二味“榜丑”散、血骚普清散、三十五味沉香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