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儿语言训练培养与激发聋哑儿童学会听话、看话和说话能力的一种基本训练,是残疾人三项康复工作之一。它的基本要求是利用聋儿的残存听力,充分发挥他们的视觉、触觉等其他感官功能的代偿作用,通过系统训练,借助助听器,建立聋儿的有声语言系统,培养语言交流能力。其方法是先从克服聋儿的心理障碍开始,从诱导听音、唤醒聋儿的听觉入手,让聋儿养成戴助听器的习惯,将他们带到有声世界,觉察声音,感受声音,然后再进行内容包括音素、音节的发音训练,呼吸、节奏、声调、口唇舌运动训练,通过眼睛观察说话人发音器官动作和变化的训练,并安排与健全儿童学习、生活、鼓励聋儿与健全儿童进行语言交流。1988年,国务院批准的 《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 提出要在5年内,为3万名聋儿进行语言训练。聋人的言语状况与耳聋的程度、耳聋发生的年龄及发生时间的长短有密切关系。3~6岁是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如能及早发现小儿耳聋,及早确诊并配戴合适的助听器,及早进行听觉语言训练,康复效果一般都比较好。在3岁之前就确诊耳聋,并配戴助听器进行训练,其康复效果尤佳。聋儿语训工作在全国开展三年多来,已制定了《全国聋儿听力语言训练工作实施方案》、聋幼儿听力语言训练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完成了全国聋儿语言训练统编教材 (试用) 的编审及出版工作,提供了聋儿语言训练录像片。目前全国各类聋儿语言训练机构已达655个,在训的语训教师1676名,已训及在训聋儿共计9065名 (统计数字截止到1990年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