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聂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聂政?—前397战国前期刺客。韩国轵(今河南济源东南)人。因杀人避仇,与母姊迁居齐国,屠狗为业。韩烈侯时,大臣严遂(字仲子)与相国侠累(即韩傀)积怨。严惧诛奔齐,闻聂政侠义勇为,奉黄金百镒为聂母祝寿,意欲求聂代已报仇。聂以老母在堂,谢还寿金,未从其请。后母死姊嫁,无后顾之忧,乃于周安王五年(前397年)毅然至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面见严遂,愿为所用。严大喜。政遂只身携剑至韩都阳翟(今河南禹县)。一日,侠累方坐府上,侍从甚众,聂政伺机进入相府,徐步升阶,趁侠累不意,突出匕首将其刺死,并砍杀卫士数人。而后破面抉眼,自屠肚肠而死。 聂政 聂政郭沫若历史剧《棠棣之花》中的人物。他是齐国深井里人,一个坚定的抗秦派,未冠之年便十分英勇重义,15岁时因与一亲秦派发生争执,把那人杀了,从此隐居乡间以屠狗为生。韩国义士严仲子曾约他去行刺亲秦派侠累,为消除中原祸患出力,因不忍离开老母谢辞。母亲死后三年丧满,便拜别了母亲的坟墓,到濮阳桥畔与严仲子相遇,慨然誓约,决心“替国除害,拯救中原,杀掉侠累”。在去东孟行刺时,装扮成秦国使者随从,直奔便殿,将奸相侠累和昏君韩哀侯一并刺死。因唯恐牵累与自己相貌一致的孪生姐姐聂嫈,他含笑毁容后再自刎就义。聂政“为国家除害,为民除奸”的壮烈义举,“流芳千古,成为我们中华男儿最好的榜样”。 ☚ 郑袖 信陵君 ☛ 聂政 聂政郭沫若所作五幕史剧《棠棣之花》中的人物形象。取材于战国时期聂政刺韩相侠累的故事。剧名典出《诗·小雅·常棣》,喻指兄弟。剧中的聂、聂政为孪生姊弟,古人称姊妹为女兄女弟;这对孪生姊弟面貌相同,志向一致,他们又有精神上的传人、义妹春姑,三人共同成为剧本的主人公。聂政在历史上原是“士为知己者死”的著名刺客,剧本在塑造这个形象时对他的知己之感作了新的解释。魏、赵、韩三家分晋,削弱了抗秦力量,韩相侠累又畏秦、媚秦,聂政由于反对侠累的所作所为,成了严仲子的知己。戏剧情节起始于姊弟在亡母墓前相别,聂作哀怨之歌,聂政闻歌而“冷去了一大半”,聂再作壮别之歌,“我望你鲜红的血液,并发成自由之花”。并嘱他“不要辜负了严仲子对你的知遇,不要辜负了天下老百姓”。聂政到濮阳访严仲子,与严的知交韩山坚定计,同赴韩城行刺侠累。聂政舍己为人,是为了“去破灭那奴隶的枷锁”。主张集合、反对分裂,聂政的形象体现了这种历史传统,他是由历史(战国时期的历史以及民国以来的历史)所孕育的仁人志士的形象。刺杀侠累以后,他就毁容自刎,用意所在只有聂明白:怕被认出而累及乃姊。但聂却特地赶去认尸,《战国策》称道她的“爱身而不扬弟之名,我不忍也”,而在剧本中则又把“扬弟之名”解释为“我要永远不辱没你,配得上做你的姐姐”,让天下人都理解他的志士仁人精神。聂哭尸自刎之后,义妹春姑又割腕相殉,使周围人们都了解聂政献身的原因不在私怨而在公仇,由此显扬了“一位真正的英雄”以及同样侠义的姊姊,自己也因传其精神而得到慰藉。三个角色不曾同时登场,但是他们各以自己的经历、感情,共同灌溉了“棠棣之花”。聂政是他以史剧“发展历史的精神”而创造的第一个文学形象,剧作者“据今推古”,“借古鉴今”的历史剧创作,在这个形象的创造上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功。 ☚ 婵娟 罗选青 ☛ 聂政 聂政战国时著名刺客。魏国轵(今河南济源县东南)深井里人。因杀人避仇,移居齐国,以屠为业。韩国严仲子与丞相侠累有矛盾,逃离韩国,四处寻求可以刺杀侠累的勇士。后闻聂政勇名,乃厚交聂政,聂政终于只身赴韩,在戒备森严中刺死侠累。史载,“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聂政是“士固为知己者死”的典型,只身刺侠累,亦见其武勇出众。事见《史记·刺客列传》。 ☚ 盖聂 吾丘鴪 ☛ 聂政niè zhèng〖名词〗 聂政?-前397战国时期韩国轵(今河南济源西南)人,有侠名。因杀人避仇,偕母、姐赴齐,隐于市屠。韩哀侯时,严仲子(即严遂)与相侠累争权,挟有深怨,闻名造访,献巨金为其母上寿,恳求代为报仇。他以老母在,不许。后母病死,他辞离仲子,仗剑入韩,直闯相府,上阶刺杀侠累后亦自杀。 聂政?-前397战国时刺客。韩国轵(今河南济源东南)人。韩烈侯时,严遂和相国侠累(即韩傀)争权结冤,求其代为报仇,他入相府刺死侠累,自杀死。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