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耳病内治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耳病内治法

耳病内治法

内治法是耳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在运用内治法时,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以四诊八纲为基础,进行局部与全身辨证,抓住疾病的本质,结合病情变化的原因,在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下,拟定治则,选择各种不同内治法。现将各种不同的内治法简述于下:
疏风清热 用于风热之邪直犯耳窍或肝胆蕴热与外邪相搏而致的耳病。证见耳微胀痛,有堵塞感,听力减退;或耳内疼痛,充血等,兼有恶寒、发热,头痛,舌苔薄白,脉浮数等。此时,邪在肌表,宜选用辛凉解表,疏散风热的药物,使邪从表解。常用方剂如银翘散,以辛凉解表、清解邪热。药物如荆芥、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如听力减退,堵塞感明显者,加入石菖蒲、路路通,以宣窍通闭;如耳部发痒,加入蝉退、白蒺藜、防风、浮萍,以祛风止痒;如耳微胀痛,流水粘稠者,加入苦参、黄柏、地肤子、马齿苋等,以燥湿解毒。
泻火解毒 用于邪毒传里,里热壅盛,肝胆火炽,症见耳部红肿及疼痛较剧,高热,头痛,口干,舌质红,脉数有力等,投以寒凉泻火药物,以泻内壅之热。常用方剂如五味消毒饮或龙胆泻肝汤,以解毒消肿,清泻肝胆之实热。药物如黄芩、黄连、栀子、龙胆草、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如红肿严重加紫草、牡丹皮,以清热凉血。若邪犯心经,心火炽盛,邪热传营,宜清营凉血,方剂如清瘟败毒饮,以泻火解毒,气血两清。药物如犀角、牡丹皮、生地黄、玄参、莲子心等。如热入心包,扰乱神明,神昏谵语,颈项强直,抽搐,宜配紫雪丹、安宫牛黄丸,以清热解毒,镇痉开窍。
利水渗湿 用于湿浊内停,耳部湿烂,耳内流脓之症。常用方如四苓散,以化气利水健脾。常用药物如茯苓、泽泻、车前子、地肤子、通草、薏苡仁。如湿与热并重者,加入清热解毒药,如黄芩、黄柏、黄连、金银花、秦皮等。因湿邪停聚,多伴气滞,故常与芳香化湿药配伍,如藿香、陈皮、佩兰、苍术、草果、白豆蔻等;如见耳部黄水淋漓,瘙痒不止,可配入蝉退、防风、荆芥、白蒺藜,以清热利湿、疏风止痒。
补肾填精 用于肾精亏损而致耳鸣、耳聋、眩晕、脓耳等证。肾阴亏损者,多用性味甘凉的药物,以补肾养阴,常用方剂如六味地黄汤,药物如女贞子、旱莲草、熟地黄、龟板、鳖甲等;若虚火上炎较重,宜配合润燥降火药,常用方剂如知柏地黄丸,药物如知母、天花粉、天门冬、石斛等;若肝肾阴虚,肝阳偏盛,宜用杞菊地黄丸加钩藤、石决明,以育阴潜阳平肝。肾阳虚衰者,应以温补肾阳,常用方剂如附桂八味丸,药物如附子、肉桂、补骨脂、锁阳、淫羊藿等。
补益气血 用于气血不足,不能荣养耳窍而致的虚性耳病。症见面色㿠白,或萎黄无华,唇舌淡白,声低气短,脉细或缓弱无力等。在补益气血中,有以补脾益气为主的,常用方剂如补中益气汤,药物如黄芪、党参、人参、白术等; 以补益精血为主的,常用方剂如四物汤,药物如当归、熟地黄、枸杞子、桑椹子、黄精等; 以气血双补的,常用八珍汤、归脾汤。临证应用时,应辨别病情属气虚、血虚的不同,灵活运用。
散瘀排脓 用于肝胆火热或脾经湿热熏蒸,灼腐肌膜,气血瘀阻成脓的耳病,如耳疔、脓耳等。投散瘀排脓配以清热解毒的药物,常用方如仙方活命饮。药物如白芷、桔梗、天花粉、薏苡仁、穿山甲、皂角刺等。若久病脓液清稀,出现邪实正虚,气血运行不畅,凝滞经脉之症,治当补益气血,托里排脓,常用方如托里消毒散加乳香、没药、皂角刺、泽兰等;若耳窍流脓日久,脓液污腐臭秽,乃邪毒久困,侵蚀骨质而致腐肉败骨之症,治当滋补肝肾、祛腐生肌、散瘀排脓,方选六味地黄汤加桃仁、红花、蒲黄、五灵脂、没药之类。
行气通窍 用于邪毒壅阻窍内,气血凝滞,耳窍闭塞等症。常用方如通气散,药物如藿香、石菖蒲、路路通、青皮、香附等。本法常与他法配合使用,因外邪侵袭,经气痞塞而致者,配入疏风散邪药,如菊花、蝉退、青蒿、荆芥、薄荷、防风;气滞血瘀阻结耳窍,当配入活血通窍药,如川芎、桃仁、香附、延胡索、赤芍药;肝郁化火,上扰清窍,则配入清肝泄热,开郁通窍药,如柴胡、龙胆草、栀子、车前子;痰浊蒙蔽清窍,则配入清火化痰药,如贝母、瓜萎、竹茹、浮海石、天竺黄、礞石、海蛤壳等。

☚ 耳病症状辨证   耳病外治法 ☛
0001985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9:5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