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耳一般检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耳一般检查 耳一般检查耳部一般检查包括外耳及鼓膜,有时还有鼓室的视诊和触诊。检查时首先观察耳郭及其周围有无畸形、缺损、红肿、新生物和瘘管等。耳后如有肿胀则同时注意耳郭位置,对比两侧情况,并经触诊明确肿胀性质。然后牵拉耳郭、按压耳屏、叩击乳突部以察其有无疼痛。亦应检查耳部周围淋巴结有无肿大压痛。
鼓膜检查 正常鼓膜为有光泽的珠白色薄膜,甚薄时则呈青白色半透明状。位于外耳道底部,位置倾斜,与外耳道上壁成钝角而与下壁则成锐角。其紧张部周边稍厚,色泽更白,称纤维鼓环。锤骨柄自鼓膜前上部向后下至鼓膜中央呈棒状,色黄白。其上端有一白色小突起,为锤骨短突,下端内倾,形成鼓膜最凹陷的脐部,呈乳白色圆点。自脐部向前下有一楔形反光区,称鼓膜光锥。锥尖接脐部,锥底可达鼓膜前下缘。锤骨柄与光锥约成120°角。锤骨短突向前后各有一皱襞。皱襞以上为鼓膜松弛部,此部分稍薄而无光泽,色似外耳道皮肤。在鼓膜较薄者,有时尚可看到隐现的砧镫关节。 检查鼓膜时应注意:(1)鼓膜色泽: 中耳炎或鼓膜炎,尤其在急性期常见鼓膜充血。蓝色鼓膜表示鼓室内有深色液体或充血组织,见于鼓室积血、胆固醇肉芽肿、鼓室异位血管及颈静脉体瘤等。行鼓室穿刺时,鼓室积血可抽出陈旧血性液体;胆固醇肉芽肿可抽出棕褐色液体;异位血管则可抽出新鲜血液;颈静脉体瘤虽亦可抽出血液,但量不多。前二者在抽出鼓室内液体后,鼓膜蓝色暂时消失。渗出性中耳炎的淡黄色鼓室积液可使鼓膜呈琥珀色,有时光泽亦较正常者晶莹。如积液未充满鼓室,则可见线样液面或气泡(见“非化脓性中耳炎”)。鼓室内较小而未触及鼓膜的肿物可透过鼓膜隐现淡红色。鼓膜颜色混浊,灰白加深如云雾状是增厚的表现。散见白色斑块乃鼓膜炎或中耳炎所致的钙质沉着,如同时有传音性聋,则示有鼓室硬化症的可能。 (2) 鼓膜形态位置: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常致鼓膜膨隆,且多伴充血。大疱性鼓膜炎则在鼓膜局部,特别是后上部有隆起的水泡,触之易破,流出血清或血样液体。鼓膜内陷(见“非化脓性中耳炎”)见于咽鼓管阻塞或鼓室粘连性病变,内陷粘连严重的鼓膜可紧贴鼓岬。有时鼓膜松弛部明显凹陷,锤骨短突亦明显突出,但紧张部则表现正常,常为鼓室隔的峡部阻塞所致,须及早发现上鼓室胆脂瘤,并及时处理以保全听骨,保存听力。 (3) 鼓膜活动度: 用鼓气耳镜在外耳道加正负压力或于捏鼻吹张时可见鼓膜活动情况。鼓膜活动度差或不活动(捏鼻吹张时鼓膜不活动不一定示鼓膜固定)为鼓膜内陷、粘连、鼓室积液及鼓室新生物等的表现。咽鼓管异常开放时,用鼻行深呼吸时,可见鼓膜煽动。 (4) 鼓膜炎症: 慢性鼓膜炎的鼓膜常有局限性糜烂或肉芽面,并因长期有少量带臭味的分泌物,易误诊为慢性中耳炎(疑有不明显的小穿孔存在)。对不能看清的糜烂面,可用10%硝酸银涂擦,则糜烂处立现白色。 (5) 鼓膜穿孔: 观察时应注意穿孔部位、大小、分泌物性质和臭味及鼓室内壁情况。最常见者为鼓膜紧张部中央性穿孔,其周缘有完整的残余鼓膜边缘,多属单纯性中耳炎。偶而亦有中央性穿孔为胆脂瘤型中耳炎或骨疡型中耳炎者,前者可于穿孔内见白色脱落上皮屑,后者则常于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大者可突出穿孔缘。边缘性穿孔的部分边缘是外耳道骨壁,多位于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缘,常示有胆脂瘤或骨疡。微小的穿孔不易察觉,可嘱患者捏鼻鼓气,观其脓液溢出处和听到尖细的漏气声。小穿孔也可能为脓痂掩盖,清除脓痂后才能明确。松弛部小穿孔因位置隐蔽,易被忽视,须用弯钩向上鼓室方向探明。 中耳炎的分泌物性质及气味对诊断、治疗有参考价值(见“耳漏”),应予注意。鼓室内肉芽增生多示鼓岬或听骨有骨疡;白色上皮脱落物为有胆脂瘤的象征;白色钙化组织属鼓室硬化症,其表面粘膜常呈正常状态。鼓膜外层上皮可自穿孔边缘向鼓室内壁衍生,覆盖部分或全部鼓岬,有时还将咽鼓管咽口遮盖而在该处留下小气室。鼓膜穿孔可为菲薄透明的薄膜封闭愈合,有时外观似仍有穿孔,用鼓气耳镜施加正负压时,常可明确诊断。 ☚ 眼震 听力学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