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播机tiller-seeder一次完成耕地与播种作业的机具。主要有犁播机、扣种机、旋耕播种机等。使用耕播机可以减少机具进地次数,节能,抢农时。 犁播机 采用铧式犁加装播种部件,在耕地同时播种。日本、苏联和欧美等国发展较早。60年代,中国华北、西北某些一年两熟地区将机引犁改装成犁播机,有不同规格的二、三、四、五铧犁播机。犁播机上的排种器和输种管成组固定于犁体后部,开沟器常安装在犁架上,由仿形机构保持开沟深度,由沟轮经链条、锥齿轮驱动排种器,并装有离合器,控制在不犁地时停止播种。 犁播机结构简单,改装容易。但耕地后不经整地即行播种,影响播种质量,且沟轮在不平的犁沟内行走,打滑率变化大,影响排种器排出的种子流的稳定,播种质量较差,已很少使用。 扣种机 中国东北垄作地区垄上完成破茬播种和掏墒覆土的机具。通常先将肥料撒在原垄沟内,再用三角犁铧在原垄台上进行犁耕破茬,并将土壤扣翻在肥料上方形成新的种床,经播种与镇压种床后,再用三角犁铧在新垄沟内掏墒,翻土覆盖种子并完成播后镇压形成新垄。 扣种机是由起垄部件与播种部件组合而成。可以一次完成扣种作业全过程,但组合部件多,配置较困难,工作阻力大;也可按先破茬、镇压,后播种、掏墒、镇压的两段作业方式进行,但机组进地次数多,耗能也多。 20世纪60年代,中国东北地区鉴于扣种机联合作业程度高,符合传统耕法,曾小批量生产和使用。由于机器结构复杂,播种质量不如一般播种机,加上耕作层留有三角形未耕生土层,耕地质量较差,未能进一步推广。80年代初期,改进为旋耕部件破茬,深松铲清除生土层,采用精密播种部件,使性能有较大提高。 旋耕播种机 同时完成旋耕和播种作业的机具。欧美发展较早。20世纪60年代,中国南方为解决播种小麦不误农时,开始在旋耕机上增添播种、施肥等工作部件,至60年代以后逐步发展成与大中小型拖拉机配套的旋耕播种机系列。适用于蔬菜、小麦、玉米、旱种水稻、大豆、油菜等作物的播种。旋耕播种机由旋耕、播种、镇压等部件组成。旋耕部件由旋耕机改装而成,播种小麦、蔬菜采用全面旋耕,播种玉米、大豆等中耕作物多采用分组旋耕。采用整体刚性结构,可省去框架、开沟器、覆土器、地轮等部件,结构简单紧凑;排种器动力来自动力输出轴,传动可靠,但播量稳定性差。播种、施肥、镇压等部件可根据当地农业技术要求选用。 旋耕播种机联合作业程度高,经济效益显著,能适应粘重土壤、带茬地块、地形起伏大等各种土壤条件,旋耕后种床细碎平整,播种质量较好,是耕播机中应用最广泛,并有所发展的机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