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考功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考功司官署名。见“考功”、“考功清吏司”。 考功司 考功司官署内设机构名。明代置。掌百官考核以定陟黜事务。清沿明制。《明史·职官志一》: “吏部: 尚书1人,(正二品); 左、右侍郎各1人,(正三品)。其属;司务厅司务2人,(从九品)。文选、验封、稽勋、考功4清吏司,各郎中1人,(正五品); 员外郎1人,(从五品); 主事1人,(正六品)。〔正统十一年 (公元1446年) 增设考功司主事1人〕 ……考功掌官吏考课、黜陟之事,以赞尚书。凡内外官给由,三年初考,六年再考,并引请九年通考,奏请综其称职、平常、不称职而陟黜之。陟无过二等,降无过三等,其甚者黜之、罪之。京官六年一察,察以巳、亥年。五品下考察不职者,降罚有差; 四品已上自陈,去留取旨。外官三年一朝,朝以辰、戌、丑、未年。前期移抚、按官,各综其属三年内功过状注考,汇送复核以定黜陟。仓场库官一年考,巡检三年考,教官九年考。府州县官之考,以地之繁简为差。吏之考,三、六年满,移验封司拨用。九年满,又试授官。惟王宫及钦天、御用等监官不考。凡内外官弹章,稽其功过,拟去留请上裁。荐举、保留,则核其政绩旌异焉。” ☚ 考功曹 考工司 ☛ 考功司官署名。曹魏时始于尚书省置考功曹。南北朝时沿袭此制。隋唐以后为尚书省吏部所辖四司之一。高宗龙朔年间曾改称司绩司,咸享年间复旧称。掌考察全国文官的功过善恶,以及谥议等事。其长官为考功郎中。 考功司官署名。(1) 隋始置,主文武官吏考课,为吏部四司之一。司的长官,隋初称为侍郎,以员外郎为佐官。炀帝时改为郎与承务郎各一人。唐沿置,以郎中、员外郎为正副主官。考功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掌考核文武百官的功过善恶及其行状。所属有主事三人,令史十五人,书令史三十人,掌固四人。五代亦置考功司。宋初置判考功司事一人,以带职朝官或无职事朝官充任。掌管审复太常寺所拟谥和幕职州县官、流外官年终考课之事。元丰改制,始以郎中、员外郎管理本司事务。掌管文武官考课、磨勘、并升、资任的政令及名谥、碑碣等事。司内分十二案:六品案,七品案,八品案,曹掾案,令丞案,从义案,成忠案,资任案,检法案,校定案,知杂案,开拆案。所属有主事二人,令史十人,守当官十人,正贴司八人,私名十人。金元六部不分司。明清称“考功清吏司”,参见该条。(2)国民党政府置,属铨叙部,掌理关于公务员考绩考成审查事项,叙级叙俸审查事项及关于公务员其他成绩审查事项。 考功司官司名。 职源北齐时有尚书省吏部考功曹。尚书省吏部考功司之名始于隋(《隋书·百官志》中、下)。北宋、南宋皆沿置之。 职掌❶宋前期,本司职事多为他司所侵,但掌太常寺所拟谥名予以覆审,及幕职州县官与流外官考课(《合璧后集》卷27《考功郎中·历代沿革》)。 简称考功、考。《宋史·王信传》:“权考功郎官。……上谓尚书蔡洸曰:‘考功得王信,铨曹遂清。’”《老学庵笔记》卷6:“自元丰官制,尚书省复二十四曹,繁简绝异。在京师时,有语曰:‘吏、勋、封、考、笔头不倒。’”《十驾斋养新录》卷10《吏部七司》:“宋元丰改制后,分尚书左、右选,侍郎左、右选,各置郎官,……并司勋、司封、考功,是为七司。”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