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竹大方Laozhu dafang扁条形炒青绿茶之一。原产安徽省歙县老竹铺乡老竹岭, 现主要产区有老竹铺和歙县的三阳、金川等地。创制于明代隆庆年间, 以创制僧人的名字“大方”而得名。因歙县旧属徽州府治, 又称“徽州大方”: 因炒制过程中有烤扁的做法, 也有“烤方”之称。大方茶扁平挺直匀整,色墨绿油润, 有熟板栗香。老竹岭头、石坑崖上、翠竹屏、黄苹圩所产的“顶谷大方”是大方茶中的上品。大方茶分为素大方和花大方。花大方有“珠兰大方”,“茉莉大方”、“白兰大方”等。大方茶主销华北、东北,并有一定数量外销。 大方茶春、夏、秋三季均可采制。春茶多在4月中旬末开采,采摘标准一芽二、三叶。炒制方法分杀青、揉捻、炒干三道工序。高级大方用手工炒制, 在桶锅中进行。杀青锅温180℃左右, 每锅投叶量500~800克。翻炒要迅速、均匀, 达杀青适度时以炒代揉。炒干分做坯、整形、辉锅三个阶段, 特点是边做形边炒干。做坯阶段, 当锅温上升到130℃左右时,用小帚沾油少许擦锅, 待油挥发后, 投揉捻叶1千克左右, 抖炒到四成干, 进行“滚条”20~30分钟;五六成干时, 开始整形。整形又称“逼扁”、“烤扁”, 是形成大方茶外形内质的关键工序。锅温约90℃, 一次投入做坯叶为500~1000克, 先荡炒理条, 再不断用力拷压, 逼扁, 使茶条逐渐平挺直, 达七八成干时,出锅摊凉, 后进行辉锅。 辉锅炒法和做坯基本相同, 但锅温较低, 用力渐轻, 动作要慢。当茶叶含水量达5~6%时即可出锅摊凉, 用篾篓夹垫箬叶包装。 老竹大方 老竹大方老竹大方产于歙县东北部皖浙交界的昱岭关附近,创制于明代,清代已入贡茶之列。集中产区有老竹铺、三阳坑、金川,品质以老竹岭和福泉山所产的“顶谷大方”为最优。 “顶谷大方”在谷雨前采摘,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初展。一般大方于谷雨至立夏采摘,以一芽二、三叶为主。 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扁平匀齐,挺秀光滑,翠绿微黄,色泽稍暗,满披金毫,隐伏不露;汤色清澈微黄,香气高长,有板栗香,滋味醇厚爽口,叶底嫩匀,芽叶肥壮。普通大方色泽深绿褐润似铸铁,形如竹叶,故称“铁色大方”,又叫“竹叶大方”。现在,大方按品质分为顶谷大方和普通大方(又分6级12等)。 ☚ 涌溪火青 兰花茶 ☛ 老竹大方又称“徽州大方”。绿茶类。产于安徽歙县。外形扁平挺直匀整、色墨绿油润、带熟板栗香。 老竹大方 老竹大方产于安徽省歙县竹铺乡岭脚村老竹岭大方山和金川乡皂村福泉山。茶树多生长于高崖石隙里和山间幽谷中。山上树木蔽日,终年云雾弥漫,日照较短,雨水充沛,气候温和,昼夜温差较大,土壤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老竹大方,据《歙县志》载:明朝隆庆(1567—1572)年间,由僧人大方,在徽州歙南老竹岭上的大方山创制。故称“老竹大方”。又因其形扁平光滑似竹叶,色泽深绿如铸铁,又有“铁叶大方”之称。清代曾列为贡品。老竹大方于1986年被评为安徽省优质食品。1988年于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获银质奖。 老竹大方,于谷雨到立夏之间采制。采一芽二、三叶,以一芽三叶初展为主。加工前进行选剔和薄摊。炒制分杀青、揉捻、做坯、整形(拷扁)等工序。炒制过程,手掌必须伸直,切忌捏炒,尤其在拷荡阶段,茶叶快要干时,手势要轻,动作要慢,防止压碎,充分干燥后起锅,摊放片刻冷却装篓。老竹大方,外形扁平、匀直、光滑,似龙井茶,色泽深绿乌润,汤色淡黄,香气浓纯,略带板栗香,滋味浓醇爽口,叶底嫩匀、黄绿。 1986年起,外交部将老竹大方中极品“顶谷大方”,指定为礼品茶。一般老竹大方主销东北地区、山东省胶东地区以及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合肥、蚌埠、芜湖等城市。近年来,日本医药界宣称大方茶有减肥健美功效,故称其为“健美茶”。 ☚ 六安瓜片 涌溪火青 ☛ 000019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