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人护理
老年病人护理不同于年轻病人,老年病人的康复需要更多地良好护理。老年病人护理的重点应放在让老年人尽快的康复,早日起床,尽量保持或改善机体的功能,让老年人能生活自理和保持身心健康。对于某些不可恢复的晚期病人,护理工作应尽可能地减少他们的痛苦。老年病人的一般护理除常规护理与年轻病人相同外,应注意以下几点:
❶老年人患病后多有精神和情绪的变化,护理工作更要耐心细致、体贴和周到,要得到老年人的信任和合作。
❷熟悉老年病有并发症多、病情多变和错综复杂的特点,故观察要严密细致。老年人的主诉往往不多且出现晚,因此通过护理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和妥善处理尤为重要。
❸老年人患病后食欲更差,易发生营养不良和水电解质紊乱,在护理时预防和妥善处理以上问题关系到老年病的预后。
❹老年人患病后卧床时间长,抵抗力低,极易发生并发症,如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后并发肺炎,卧床不起的病人易生血管栓塞症等。为此,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应是老年病人护理工作的重点。呼吸道、泌尿道、皮肤、血管等是并发症最易发生之处,加强以上器官的护理对老年病人尤为重要。
❺保证给药途径的畅通,严密观察老年病人用药时易出现的副作用和过敏反应。采取措施预防对胃肠道用药的反应,合理地应用和保护好老年病人静脉血管以保证用药。
❻大小便失禁在老年人患病后容易出现或加重。为此,护理工作应予注意,创造条件方便老人大小便及便后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❼随着老年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常有不同程度的受累,其中以脑、心、肺、肾及骨胳肌肉系为常见,应注意维护其原有功能和改善已受损的功能。
❽加强康复期老年病人功能训练,使其能生活自理。
❾做好老年人卫生保健的宣传教育。
❿护理工作要为老年病人的安全创造条件,防止发生意外。
神经系统疾病护理 老年常见神经系统疾病为脑血管病及麻痹震颤综合征。脑血管疾病急性期护理以抢救生命,预防并发症为主。其护理原则为密切观察病情,尤其是发病的最初几天对病变的定性定位诊断和及时治疗有重要意义。给氧、安静卧床可减少脑需氧量。禁食可减少呕吐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保持功能性体位,预防肢体挛缩。定时改变体位,预防肺炎及褥疮。恢复期以功能锻炼为主,有利于恢复肢体活动。肢体的活动,言语的训练等会促进脑的活动能力,恢复脑支配肢体的功能。因此功能锻炼一定要认真细致和耐心地进行,使后遗症减少到最低程度。要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锻炼的时机最好在急性期过后尽早开始。一般在发病后半年内,恢复的可能性较多。一旦惰性兴奋点占优势后,恢复就较困难。在锻炼开始时进步幅度较大,且大关节活动的恢复比小关节快,以后进步的幅度就会逐渐减少,患者常会失去锻炼的信心,因此需要经常鼓励患者不要松懈。震颤麻痹综合征的患者由于肢体僵直。动作缓慢,小步态或慌张步态,容易跌倒和进食呛咳,护理工作要为这种病人创造条件保证安全。应加强观察是否有位置性低血压,出现唇、舌或肢体多动症。老年人神经系统疾病中神志及精神状态变化多,即使原发病并非神经系统也常有神经精神症状,对此护理应加强观察,判断症状与疾病间的关系。神经系统疾病常加重或诱发其他系统的并存病和并发症,但由于老年病人感觉迟钝,常无明确的主诉,容易发生误诊或漏诊。但细致的护理工作能有所弥补。
心血管系统疾病护理 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及血管血栓栓塞症等。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或无症状,护理人员应熟悉其特点,善于观察分析病情变化,及早作出判断,以利尽早处理。
❶老年人高血压,医疗及护理的目的是减少血压波动,使其稳定在适当水平。血压不宜降得过低,注意用药反应,特别是位置性低血压。保持生活规律,睡眠充足,避免精神刺激,适当体力和户外活动。肥胖者宜控制饮食减轻体重。饮食应少盐、少脂肪。寻找引起血压波动的诱因并加以排除,防止发生意外。
❷冠心病心绞痛在老年人多不典型或以其他形式出现,如短暂性脑缺血和气短等。诱因也与年轻人不同,如进餐、排便时常引起心绞痛发作,应采取措施控制发生。服用硝酸甘油类药物易发生头晕及低血压反应。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常为症状不典型或无痛型,且多有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或休克。急性期应限制活动及完全休息,除有严重并发症如休克外,一般绝对卧床时间不宜过久,坐位或半坐位较平卧对老年人更有利。严格的冠心病监测对清醒的老年人易引起紧张和不安,故是否采用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只适用于危重的泵衰竭病人。护理中应警惕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心搏骤停的发生远较年轻病人多见,注意发现心搏骤停的先兆,护士应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无并发症的老年心肌梗塞病人在恢复期可进行有控制和规律的康复活动。卧床时间较长的病人要注意预防感染和下肢血栓栓塞症。注意保持大小便通畅。
❸心律失常在老年人较常见,但多无自觉症状,需在护理工作中发现并确定其性质。观察临床上老年人某些不典型症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辨认某些严重心律失常,如过速型心律失常或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并熟悉其处理措施。转复心律时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❹心力衰竭是老年人心脏病常见的并发症。心衰诱因较多,如心肌梗塞、心律失常、输液过速和过量、感染、饱餐、大小便用力等。观察病情时注意发现老年人有不同于寻常的乏力、气短等往往较心率加速更明显。急性左心衰竭尤为多见,观察体重及液体出入量的变化在确定心衰时有意义。
❺老年人各种原因的休克如感染性、心源性、失血和失水等都较年轻人易出现,认识老年人休克的特点如原为高血压,现血压降低,这时休克不易被察觉,神志方面如淡漠、乏力、精神症状以及四肢发冷、出汗等均有意义。准确记录和观察尿量,在除外尿路梗阻后才有助于休克的判断及治疗。
❻任何原因如疾病、手术、创伤后需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要注意防止发生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以及因此种血栓脱落而引起的肺动脉栓塞,常常引起较严重的后果。此外,在重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或心房颤动基础上,也可能发生心室内或大动脉内血栓形成,并因此种血栓的脱落而造成脑、肾或其他周围动脉栓塞。为此,应尽早为卧床的病人进行被动和主动的下肢活动,避免压迫和阻碍静脉回流。注意保护皮肤和血管,尽可能不用下肢静脉作注射治疗,以免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对高凝状态的老年人采用抗凝治疗时要严密观察出血。
呼吸系统疾病护理 呼吸道是老年人原发病和并发症最易受累的器官。老年病人临终前多有支气管肺炎。预防呼吸道并发症应为老年病护理的重点。呼吸道老年性变化和呼吸功能低下常有排痰困难引流不畅。老人多张口呼吸,环境中空气湿度不够,易使上呼吸道粘膜发干。长期卧床使肺基底部血液及分泌物淤积,易受感染。神志障碍使保护性咳嗽、排痰反射减弱或消失。吞咽障碍易使异物误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护理工作中应认真对待,采取措施。如防止交叉感染,让老年人尽早离床活动,加强口腔护理,勤翻身、拍背、鼓励和帮助老年人将痰咳出,湿化呼吸道,液化粘痰,进行体位引流及采取辅助措施帮助老年人排痰,必要时吸痰和改善呼吸。神志不清,吞咽不利的老年人采用鼻胃导管进食。发病期积极控制感染,采用抗生素或其它抗感染药物时严密观察和防止老年病人易发生的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尤应注意慎用肾毒性药物。准确记录和观察痰液变化及痰量,及时留痰培养标本并作药敏试验,对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均有意义。血气分析和呼吸道重病监测护理对严重的呼吸道感染和呼吸衰竭的处理关系很大。老年人容易发生窒息,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抢救窒息的操作。
手术前后护理 老年人对手术耐受差,急症手术比择期手术耐受更差。尽管年龄并非手术禁忌症,但任何手术和麻醉对老年人机体的打击确要认真对待。术前充分准备和术后良好的康复护理及预防并发症是手术取得成效的关键。
术前结合老年病的特点及病人具体情况,深入了解并存病及主要脏器的功能状态,但老年人功能状态往往是在应激情况下才表现出来。应做心、肺、肾功能检查,使手术者及麻醉师对主要器官的储备能力有所了解。术前对并存病和器官的功能不全应加以治疗,以期能较好地耐受手术。应特别重视老年人术前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失调,补充蛋白质,纠正体液及电解质紊乱。解除老年人的顾虑,紧张和不安,让患者得到充分休息和睡眠。禁止吸烟,加强深呼吸运动的锻炼,鼓励老人咳嗽排痰,必要时用雾化吸入法及呼吸器使呼吸道保持通畅。让老年人习惯于手术时及术后所要求保持的特殊体位。训练老年人在床上大小便,对大小便有障碍者应在术前查明原因并作处理。对术前、术中可能使用的药物要明确其对具体病人有无过敏和不良反应,特别是影响血压、心率、呼吸、肾脏的药物。老年人自觉症状少,术前应严密观察有无不适合手术的情况如心脏变化,感染等。老年人皮肤常因萎缩而变薄,术前准备皮肤时不要过分用力刷洗,勿将皮肤剃刮破。
术后处理原则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在可能条件下早期起床和促进康复。手术对有无功能障碍的心、肺、肾等器官都是打击,术后严密观察和监测尤其重要。监视水,电解质和营养物的补充,静脉输液严格控制速度和总量,避免因静脉输液过速或过多引起心功能不全或肺水肿。老年人口渴感觉不敏感,因此补充液体量不能以病人的主观感觉来定。能经口进食时要鼓励老年人进营养价值高的高蛋白饮食,对营养不良,进食极少,确有困难的老年术后患者,可以采取静脉高营养治疗。镇痛药如杜冷丁、吗啡等多有抑制呼吸及影响排便困难等副作用,应用宜慎重。老年人容易发生的术后并发症如切口崩裂,切口感染,继发性出血,急性尿潴留,急性胃扩张及肠麻痹等,应加强预防措施,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呼吸道、泌尿道及皮肤疾病是老年人术后容易发生的并发症。争取老年人尽早从床上坐起,在保护切口情况下拍击背部,鼓励排痰,加强口腔护理,让老年人作深呼吸,长吹气等动作以减少发生肺炎、肺不张。原有排尿困难的老年人,术后常有尿潴留,视情况在必不得已时采取导尿,注意严格无菌操作,留置导尿管不宜时间过长。术后卧床特别是要求特殊体位者,应做好皮肤护理以预防发生褥疮。老年人血管容易发生血栓形成或栓塞。卧床久或床上坐位时下肢血循环不畅,再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特别是骨科、妇科和泌尿科手术后容易发生血管并发症,应注意预防。术后早期进行下肢屈曲、伸展等活动,将下肢稍抬高,每天检查下肢血管,不宜用下肢静脉做注射或输液。观察腹部胀气及排尿情况,必要时采取排气疏导措施,保持大便通畅。呃逆是上腹部、脑及泌尿道手术常见的并发症,短时间的呃逆常可自行停止,时间较长则影响病人进食和睡眠,应采取措施如屏息闭气、针灸或药物等治疗。腮腺炎常见于体弱、禁食久、口腔卫生不好的老年病人,可加强口腔护理,吃酸味水果增加涎腺分泌以预防其发生。
恢复期护理要指导病人进行锻炼以恢复机体功能,老年病人手术后恢复较慢,护理要为此时期创造条件,在保证安全和严密观察下,耐心地鼓励病人坚持锻炼。患者原有并存病的治疗在术后也应视情况而定。老年人易发生骨折,临床上常见的有桡骨、尺骨、股骨颈、踝骨及脊椎骨等。骨折后卧床时间较年轻人要长。因此更常诱发肺炎,静脉血栓形成,褥疮等并发症,且病死率较高。护理与术后卧床者同,要注意适当补充高蛋白、钙、磷。坚持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以防止尿便中钙的排泄量增加。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尤其是卧床时间长的人,要适当接受阳光,加强肢体被动和主动活动以减少骨质变化。老年骨折患者在康复期仍要鼓励和指导他们进行功能锻炼,争取早期起床,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