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大疱性皮肤病
较常见的老年人大疱性皮肤病有天疱疮,类天疱疮,良性粘膜天疱疮和疱疹样皮炎。
天疱疮 有寻常性,增殖性,落叶性和红斑性等类型。寻常性天疱疮是对表皮细胞间物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在中年发病,老年人也可发生。这种变态反应引起联系表皮细胞间的间桥即桥粒和张力纤维消失而致大疱。患者血清中有抗表皮细胞间物质的抗体,其滴度与病情的严重程度一致。免疫荧光试验显示在表皮棘细胞间有抗体及补体沉着。发病一般比较隐袭,开始发病时皮肤损害可能局限于某一部位,然后才逐渐增多向全身蔓延。口腔粘膜也常有病损,且可先于皮肤。病损的病理基础是表皮基底层上的棘细胞离解,故大疱常在似正常的皮肤上发生,疱壁薄而松,疱液清,内有表皮离解细胞,易破而呈糜烂面。疱和糜烂面常向四周扩大,难愈合。用指轻搓正常皮肤也可出现表皮离解。皮损无自觉症状,粘膜糜烂面处疼痛,可引起进食困难。内脏一般不受侵犯。患者常由于消耗、衰竭和并发症而在发病后一、二年内死亡。增殖性天疱疮是寻常性天疱疮的变种,病损局限于皮肤皱摺部,反复出现糜烂和角化乳头增生。最终也常发展为寻常性天疱疮。有的病程经过良好,可能自然缓解,甚或痊愈。落叶性天疱疮是天疱疮的另一型。本病棘细胞离解表浅,在角层下或粒层。皮疹初发时为疱壁很薄的松弛性大疱,但往往看不到疱,只见痂皮、鳞屑或浅糜烂面,渗液。粘膜一般不受损。皮疹开始多位于面部,呈蝶形分布,头皮、胸和背也是好发部位。除少数急性病例外,一般发展很缓慢,如不治疗,经过数年或十余年可发展到全身而呈剥脱性皮炎。红斑性天疱疮,一般认为是落叶性天疱疮局限型变种。皮疹局限于头,面、上胸和后背部,不继续发展,预后良好。天疱疮是预后严重的皮肤病,年龄愈大,预后愈坏。经用皮质固醇类药物治疗后,死亡率明显减低。对天疱疮,目前主张用大剂量皮质固醇类药物治疗,但应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与免疫抑制剂甲氨基喋呤等并用,对控制病情和减少皮质固醇类药物的用量都有利,常在皮质固醇类药物控制急性病程后加用。对红斑性天疱疮,外用皮质固醇类即可有效。如疗效不满意时可用甲氨基喋呤或小剂量的强的松。
类天疱疮 本病也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老年人比较常见的皮肤病,预后较天疱疮好。患者血清中有抗表皮基底膜的抗体。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抗体在表皮下基底膜带。抗体滴度与病情轻重一致。本病大疱在表皮下,疱壁较厚,张力大,不易破,破后糜烂面易愈合。疱液有时为血性。疱多在微肿的红斑基底上发生,中央消退,外周发展而呈弧形。皮损好发于四肢屈面及腰部。少数患者有口腔粘膜病损。病程缓慢,持续数月到数年,可自然缓解和复发。一般健康不受影响,但老年人可因继发感染而死亡。强的松疗效好,用中等剂量即可。甲氨基喋呤也可用。良性粘膜天疱疮 是老年人好发的一种皮肤病。病因未明。疱在表皮下。病损主要在结膜和口腔粘膜、鼻、咽、食管、肛门和外阴等处反复发生大疱、结疤、粘连。少数患者有皮肤损害。病程缓慢,不影响健康。少数患者因眼病变而致盲。对眼部病损可以在结膜下注射皮质固醇类制剂。全身大疱和食管、咽部病损妨碍饮食者可内服皮质固醇类制剂,但各种治疗效果均不满意。
疱疹性皮炎 老年人也常见,病因不清楚,疑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但血清中未发现抗皮肤的抗体。疱发于表皮下,在新起的病损,真皮乳头有小脓疡形成。病损好发于四肢伸面、肩胛及臀部,为群集的多形病损,痒感重。患者常有空肠粘膜绒毛的萎缩,一般无肠道症状,病程长,病情缓解和加重相间出现。治疗上,氨苯砜是首选药物。用无麸质的食物可减轻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