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骨折与脱位
足部骨折与脱位包括跗骨骨折,跖骨骨折,趾骨骨折及有关关节的脱位。
跗骨骨折 跗骨骨折包括舟骨、骰骨及楔骨骨折,较为少见。
舟骨骨折 可因直接或间接外力引起。包括舟骨背侧缘骨折、舟骨体横断或粉碎骨折及舟骨结节撕脱骨折,舟骨之压缩骨折罕见。无移位者均以短腿石膏托固定4~6周。有移位者行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钢针内固定。骰骨及楔骨骨折 可因直接外力引起,但多合并有跗间或跗跖关节脱位。以短腿石膏托固定4~6周。
跗间关节脱位 包括距舟、跟骰关节脱位。多见于辗压伤,常合并舟骨或骰骨骨折。闭合复位后以短腿石膏托固定4~6周。
跖骨骨折 跖骨颈或干骨折,多由直接外力引起。第五跖骨基底骨折是因足内翻位扭伤时,腓骨短肌腱强力收缩所引起之撕脱骨折。
跖骨干骨折 因跖骨间相互支持,一般移位不大,亦可因外力作用方向而向跖侧成角,或远段向跖侧移位,闭合复位后可用短腿石膏托或小夹板固定4~6周,或行切开复位,钢针内固定。
跖骨颈骨折 骨折后跖骨头跖屈,复位时牵引足趾并跖屈,向背侧推顶跖骨头。闭合复位失败时可切开复位钢针内固定,短腿石膏托固定4周。畸形愈合者,跖骨头向跖侧凸出,易引起疼痛,可行跖骨头切除术。
第五跖骨基底骨折 将足在外翻位以绷带包扎,休息2~3周即可。应与跖骨基底骨骺以及腓骨长肌腱内子骨相鉴别。二者边缘均光滑、规则,且多为双侧性。
跖骨应力性骨折 好发于第二、三跖骨干部位,是长途行走、肌肉过度疲劳后足弓下陷,第二、三跖骨承重增加,超过骨皮质与骨小梁的负荷能力,逐渐发生骨折,故又称为“行军骨折”,此种骨折多数在发现时已愈合,并有大量新生骨产生,不需治疗,少走路即可。
跗跖关节脱位 多因辗压伤或前足受到过伸扭转外力所致。由于第二楔骨较短,第二跖骨基底位于第一、三楔骨之间,成为外力作用的支点;又因第一、二跖骨基底间无横韧带相连,故跗跖关节脱位多由第一、二跖骨之间发生骨折脱位。
第二跖骨基底骨折合并2~5跖骨向外、背侧脱位多见,其余尚有1~5跖骨均向外侧脱位; 1~2跖骨间分离,第一跖骨向内侧脱位,第二跖骨与其它跖骨向外侧脱位,后者能损伤足部动脉,造成足部远端坏死,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必须加以注意。
闭合复位后以短腿石膏托固定6周,复位后不稳定者可用二枚钢针自第一和第五跖骨基底向楔骨及骰骨分别穿入固定。陈旧者可行跗跖关节融合术。
跖趾关节脱位 比较少见,多发生于𧿹趾,是因近节趾骨受到强力背屈外力所致。 𧿹趾向背侧移位并短缩, 跖趾关节过伸,趾间关节屈曲畸形,于过伸位牵引𧿹趾,向跖侧下压𧿹趾近节基底,并用手指顶住跖骨头即可复位,背侧石膏托或夹板固定3周后穿鞋底前部加横梁的鞋。
趾骨骨折 多因重物压砸或足趾撞触硬物所致。常合并皮肤或趾甲损伤,可为开放性骨折。近、中节趾骨骨折,可于趾蹼间垫以棉花用胶布作邻趾固定3~4周。末节骨折无需固定,应穿鞋底前部加横梁的鞋。
趾间关节脱位 多因足趾撞触硬物或扭伤所致。以背侧脱位多见。牵引复位后以小夹板或纸板背侧固定3周。
跖、趾子骨骨折 重物压砸于足背部,子骨被挤压于地面与跖骨头之间而发生骨折,应与两分子骨或三分子骨相鉴别。无需固定,不愈合而持续疼痛者,在外侧子骨可考虑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