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羔羊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羔羊《詩·召南》篇名。舊謂此詩言召伯“儉而能久”。《詩·召南·羔羊》:“羔羊之縫,素絲五總。委蛇委蛇,退食自公。”班昭《鍼縷賦》:“退逶迤以補過,似素絲之《羔羊》。” 羔羊 羔羊《诗经·召南》篇名。此诗描写士大夫养尊处优,从容自得的生活情态。全诗三章,章四句。羔羊,小羊。以小羊之皮制为裘,是当时大夫的服饰。《毛诗序》云:“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当系附会。今人或以为这是一首对当时官吏奢侈生活的讽刺诗。 ☚ 行露 殷其靁 ☛ 羔羊
【注释】 ①羔羊:本来小羊叫羔,大羊叫羊,这里泛指羊。羔羊之皮,指官吏所穿的羊皮袄。素丝:白丝。五紽(tuo驼):衣襟一侧用丝带做的五个纽子,用来结衣,相当于现在的纽扣。②退食自公:即自公退食,从公府下班回家吃饭。委(wei威)蛇(yi移):大摇大摆、洋洋自得的样子。③革:皮袄里。五緎(yu域):衣襟另一侧用丝带做的五个套儿,相当于现在的扣眼,穿上衣后,把紽放入緎内。④缝:借为“髼”(peng朋),多而乱的毛,即指皮袄。五总:五个丝结。结,即把紽放入緎内。 【译文】 穿着一身羊皮袄,一排五个白丝纽扣银光耀。退朝回家去吃饭,摇摇摆摆洋洋自得好逍遥。穿着一身羊皮袄,一排五个白丝扣眼银光耀。摇摇摆摆洋洋自得好逍遥,退朝回家一吃二喝填个饱。穿着一身羊皮袄,一排五个白丝结子银光耀。摇摇摆摆洋洋自得好逍遥,退朝回家大吃大喝填个饱。 【集评】 清·姚际恒:“‘退食自公,委蛇委蛇’,摹神。”(《诗经通论》卷二) 清·方玉润:“摹神。三章回环讽咏,有历久无改厥度之意。”(《诗经原始》卷二) 清·顾镇:“全诗纯用咏叹,只末二语错综颠倒。”(《虞东学诗》卷一) 清·刘沅:“虚处传神、淡处著笔之法。”(《诗经恒解》卷一) 【总案】 统治阶级的官僚们吃穿讲究、志满意得、作威作福,诗人写了这首诗予以揭露、讽刺和鞭挞。诗截取官吏生活的一个小镜头,反复点染、讽咏,就使官吏既丑恶又滑稽的形象跃然纸上,也使诗人的嘲讽鄙夷之意得到了既委曲又充分的表达。鲁迅说:“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非写实的讽刺,即使能有这样的东西,也不过是造谣和诬蔑而已。”(《且介亭杂文二集·论讽刺》)这首诗不染指夸张,而是通过对生活的写实来展示生活自身的不合理,正体现了这样的原则。 羔羊羔羊之皮, 素丝五紽。 退食自公, 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 素丝五緎。 委蛇委蛇, 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 素丝五总。 委蛇委蛇, 退食自公! 穿着羔羊皮袄,白绸丝带打上五个结。退朝回家去吃饭,迈着方步走得慢。 穿着羔羊皮袄,白绸丝带做成五个钮。悠闲自得大摇大摆,退朝吃饭回家来。 穿着羔羊皮袄,白绸丝带盘做五个扣。大摇大摆洋洋自得,退朝吃饭往家走。 《羔羊》写的是一个悠闲自得的朝廷官员。诗中描写他穿着以纽扣系结的羔裘,作威作福,不劳而获,悠闲自在,是“退朝而食”的一个寄生虫。这是一首绝妙的讽刺诗。从诗中“羔羊之皮,素丝五紽”、“羔羊之革,素丝五緎”、“羔羊之缝,素丝五总”描写来看,诗中主人公,他穿着羊羔皮袄,还用白绸丝带纽扣系结着,据专家学者考证,古代只有官吏才有这种穿着,这种修饰,从而可知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王朝官吏。而《诗序》说:“羔羊,鹊巢之功致也。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不从。 这篇诗最大的艺术价值,在文学史上为我们塑造一个贵族阔老爷的艺术形象。请看他身穿羊羔皮袄,步履悠闲自得,迈着方步,走得缓慢,出公门,入私门,退朝而食,一个庸庸禄禄的贵族官吏的形象,便展现我们面前。王安石《诗义钩沉》评之曰:“朝夕往来,出公门、入私门、出私门、入公门而已。”王先谦云:“首章十丝,次章百丝,三章四百丝。数取递增,文因合均(韵),非谓一缝之裘只用四百丝,不当泥视。分章协句非有定数也。” 此外还有一说,认为此篇诗中的主人公不是奴隶主、贵族、官吏和士大夫,而是写的穿着羊羔皮袄的农奴、工匠们,可备一说,供参考。 羔羊
【注释】①羔:小羊。皮:此指皮袄。②素:白色。紽(tuō):丝数。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五:“紽、緎、总,皆数也。五丝为紽,四紽为緎,四緎为总。”五紽,即二十五丝。③退食:就食而退。自公:从公府。④委蛇(yí):摇摇晃晃、悠闲自得貌。⑤革:兽皮。此指皮袄。⑥五緎(yù):即一百丝。⑦缝:通“䩼”。皮革。 闻一多《诗经新义》:“皮、革一义,则缝亦当与之同。 缝,依字当作䩼。”此指皮袄。⑧五总:即四百丝。 【鉴赏】这是讽刺官吏悠闲安逸之诗。 全诗三章。每章意思大体相同。此诗犹如一幅漫画,寥寥几笔,便将这位官吏饱食终日、悠闲自得的神态勾勒了出来。这位官吏身着一件羔裘。这羔裘非常讲究,上面绣有白丝花纹,所缝丝数由“五紽”而“五緎”,由“五緎”而“五总”,渐次加密,华丽美观。他吃得酒醉饭饱,从官府踱着方步退了出来,行走在回家的路上,摇摇晃晃,悠闲自得,真是丑态百出。 此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写真传神,虽着墨不多,但能传其精神。在描画人物时,能抓住主要特征,状饰纹反复三遍,写“委蛇”则叠言六次,以数十字的短小篇章,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古代官吏骄奢悠闲的神态。 《诗序》说:“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这位官吏身着华丽的羔裘,何以能看出他“节俭正直”?这位官吏吃得酒醉饭饱,在路上摇摇晃晃,又何以能体现他“德如羔羊”?此说牵强之迹十分明显。崔述《读风偶识》说:“此篇特言国家无事,大臣得以优游暇豫。”这种视刺为美的说法,与诗意相去甚远。闻一多《风诗类抄》说:“大夫受享于诸侯毕,以其所受赐之皮币而退归于家。”这是以礼说诗,同样不当。 羔羊
这是一首描绘官僚形象的诗。 诗分三章,每章四句,采用惯用的复沓形式反复吟咏,实际上三章内容基本相同。首章“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大意是说:身穿羔羊皮袄,白丝绳纽结衣缝。从衙门回家吃饭,摇摇摆摆洋洋自得。二、三章与首章意同。 全诗通过对官吏身穿羔羊皮袄服饰的描写,退朝回家就餐的叙述,以及走起路来东摇西摆悠闲自在、洋洋得意的神态描写,把一个官吏养尊处优、无所事事的模样真切描绘出来。试想,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衣不蔽体、食不饱腹的人民,看到他们的模样,是报以称颂呢,还是投以讽刺?显然是后者而不是前者。这正是人民对官吏狠如毒蛇的讽刺和不满的强烈反映。读此,不禁使人想到《伐檀》中“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强烈谴责!想到《七月》中“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取彼狐狸,为公子裘”的控诉!想到“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的哀叹!当权者之尸位素餐,剥削压榨人民,毫无二致。只不过在表现形式上,一个是直言揭露,一个是怒隐其中罢了。 语言含蓄蕴藉,表面只写官吏的服饰衣着、步履姿态,在似乎不动声色之中,隐含怨怒和讥刺,让读者在想象中自然得出结论,此乃诗人妙致之所在。 《羔羊》素丝五紽①。白丝横的直的缝起它。 退食自公,吃罢饭下朝回家喽, 委蛇委蛇②。悠闲地走呀悠闲地走。 羔羊之革,那羔羊的皮裘呀, 素丝五緎③。白丝横的直的连起它。 委蛇委蛇,悠闲地走呀悠闲地走, 自公退食。下朝吃罢饭回家喽。 羔羊之缝④,那羔羊的裘儿呀, 素丝五总⑤。白丝横的直的缀起它。 委蛇委蛇,悠闲地走呀悠闲地走, 退食自公。吃罢饭下朝回家喽。 [注释] ①五:交叉。紽:缝。②委蛇(yi):慢慢地行走。③緎(yu):缝。④缝:缝皮合之以为裘。⑤总:合众皮为一。 [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官吏退朝回家,走在路上,悠闲自得。诗为重调,三章仅换了几个字而连续地描写这位官吏身穿皮裘,退朝后、吃饱饭,慢条斯理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诗全为客观描绘,从衣着,到行为,有条不紊,层次井然。诗风也颇徐缓。本诗实记载了周代官吏的待遇问题,因此,在解释“退食自公”这一句,朱熹《诗集传》以退食为退朝而食于家,而清儒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则云:“按宝应刘履恂据《春秋》襄公二十八年左传,公膳日双鸡。杜注卿大夫之膳食,释为公家供卿大夫之常膳。以退食自公,谓自公食而退。较《集传》以退食为退朝而食于家为善。”这实较朱熹的说法为有根据,并合乎情理。下朝吃饱了饭回家,自然悠悠自在,否则下朝赶回家吃饭,则谈不到“委蛇委蛇”了。 羔羊羔羊之革, 素丝五?委蛇委蛇, 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召南·羔羊》是一首用赋体写成的素描官僚形象的民歌。全诗三章,每章四句,运用复叠的修辞方法反复唱叹,实际上只有一层意思。这在诗经的作品中是屡见不鲜的。 “羔羊之皮”指周代官吏所穿的皮袄。“革”和“缝”不必深凿,因民歌吟诵重视语汇变化构成音乐美而特设之。“五”、“五”、“五总”, 古来诠释较多,本文亦不繁琐训话,除上述原因外,按现代的话说,我们只把它当作五个衣扣要纳入五个扣眼便是了。“退食自公”,意即退而就食,从公门出。“委蛇”在先秦有两种意义。其一指摇摆的状态。如《楚辞·离骚》:“载云旗之委蛇。”委蛇是形容旌旗在空中飘荡。其二指一种叫虺的爬行动物,北方人呼做马蛇。据学者考证,委和虺是一音的转变,委蛇就是虺蛇。如《庄子·达生》:“若夫以鸟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本诗中的“委蛇”用的是第一种意义。 诗中描写了一群穿着白绸纽扣系结的羊裘的官僚、摇摇摆摆、洋洋自得地走出衙门回家去大饱口福。这是一幅绝妙的讽刺漫画。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些百无聊赖,优游暇豫的贵族们,丝毫没有为国操劳之心,朝廷不过是他们吃喝玩乐的中转站。奴隶社会造就的寄生虫只会系上扣子,在大街上显示一下怡然自得的富态,脑子则盯着山珍海味。诗中的复叠修辞手法,十分传神地把这群废物的懒样、贪样、馋样表现出来。而亡国之者便自在其中了。值得强调的是,“羔羊之皮”尾字的递换,“委蛇委蛇”的叠用,“退食自公”的颠复,并不是单纯艺术形式美的表现手法,里面渗透着民歌作者强烈的情感内容。五分厌恶,五分嘲弄,再添两分无奈,构成诗人审美心理的复杂性,它与艺术形式美的诸因素相适宜,建筑了诗歌幽默微讽的艺术风格。 《召南·羔羊》大约是周室东迁以后的诗。斯时,奴隶社会已经走向没落阶段。诗中尸位素餐,无所事事的官僚形象,正是奴隶主阶级走向穷途末路的典型标识。诗人客观的素描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为我们认识那个正在土崩瓦解的社会制度提供了一个方面的证据。《毛序》有一种“变风变雅”的说法,“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召南·羔羊》就是暴露统治阶级腐朽的“变风”。 这首民歌最能体现诗无达诂的文化现象。大体有美和刺迥然不同的两种学术观点。《大序》把它看作“正风”,认为“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有人为此生发感想:“羊性柔顺。逆牵不进,象士之难进易退,以为正直。”王安石《诗义钩沉》云:“朝夕往来,出公门、入私门、出私门、入公门而已,终无私交之行也。”这就为“正直”找到了注脚。清人姚际恒则津津有味地鉴赏:“此篇美大夫之诗,诗人适见其服羔裘而退食,即其服饰步履之间以叹美之。而大夫之贤不益一字,自可于言外想见。此风人之妙致也。”以上美的学术观点,或者是政治上的官官相护,即封建社会的官吏为奴隶社会的官吏唱赞歌,或者是儒生在学术上的穿凿附会。研究诗经较有见地的古人崔述认为“此篇特言国家无事,大臣得以优游暇豫,……初无美其节俭正直之意,不得遂以为文王之化也。”这就从“正风”朝“变风”过渡了。今人陈子展则认为此篇是抨击官僚主义生活作风的,这是比较中肯的刺的观点。今人高亨论说更为激烈,“‘委蛇”主要的意义是虺蛇,也可能兼有走路摇摆的意义,即所谓双关语了。”从而得出《召南·羔羊》咒骂奴隶主阶级像害人毒蛇那样凶残的结论。笔者以为,“委蛇”只有走路摇摆的意义。因为这是一首即景会心的民歌,虽无“清水出芙蓉”之美,却也“天然去雕饰”。所谓“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审美观照在瞬间直觉中完成,勾勒出眼前的,真实的一群大摇大摆,优哉游哉的废物。非要强括狂搜,舍有寻无,把微讽的情趣上升到理性批判的高度,只能导致即兴诗的变质。当然诗人的深层意识中是可能有着毒蛇喻人的积淀,但遇到眼前景的一刹那,潜意识未必能全部调遣出来。 此外,还有一种对《召南·羔羊》主人公形象的全新解释。认为根本没有写什么奴隶主、贵族、官吏和士大夫; 而是写的穿着羊皮衣的农奴、工匠们。在此聊备一说。 羔羊 羔羊〔原文〕 ☚ 行露 殷其雷 ☛ 羔羊把羊群分开。 ![]() ![]() ![]() ![]() 羔羊❶指《诗·召南·羔羊》。唐褚朝阳《五丝》诗: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羔羊ɡāoyáng小羊;多比喻天真可怜的弱小者 羔羊gāoyáng〈名〉小羊,比喻天真纯洁的弱小者:替罪羔羊。 高扬;羔羊◉ 高扬ɡāoyánɡ 动 羔羊gāo yáng小羊。 品性不好的人 品性不好的人胆小的人:松包 胆小鬼 ☚ 品质不好的人 不正当的人 ☛ 羊 羊羊(~群;~毛;山~;绵~;岩~;羚~;灵~;黄~;白~;奶~)火畜 青鸟 卷娄 柔毛 沙勒 独笋子 髯参军 髯主簿 胡须郎髯须参军 长髯主簿 长须主簿 白石道人 另见:鸣叫 放牧 腥臊 ☚ 驴 猪 ☛ 羔羊从出生到断乳(约4个月)的小羊。也有把1岁以内的羊统称为羔羊。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