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三辅sān fǔ汉代以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治理京畿,称三辅。后泛指京郊。崔颢《题潼关楼》: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三辅 三辅汉代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相当于今陕西省中部地区。 ☚ 武关 高平 ☛ 三辅sān fǔ汉时,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同治长安城中,所辖皆京畿之地,故合称“三辅”(1)。《北山移文》:希踪三辅豪。——希望赶上三辅中的杰出人物。 三辅西汉建都长安,京畿官统称内史。汉景帝时分置左、右内史及主爵都尉,称三辅。汉武帝时改右内史为京兆尹,改左内史为左冯(píng)翊,改都尉为右扶风。三辅所辖地区也称三辅。《后汉书·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盐铁论·园池》:“~迫近于山河,地狭人众,四方并臻。” 三辅古地区名。秦代京畿附近,由内史治理,辖境相当今陕西关中平原。汉景帝二年(前155)分为左、右内史,与主爵中尉(不久改主爵都尉)同治长安城中,所辖京畿之地,合称“三辅”。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左、右内史、主爵都尉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后世政区分划虽时有更改,但直至唐及其以后,习惯上仍称这一地区为 “三辅”。 三辅 三辅汉行政区名。秦因周制,由内史掌管京师,故也称京师一带为内史。汉景帝二年(前155),分内史为左、右内史与主爵中尉(后改为都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又改左内史为左冯翊、右内史为京兆尹、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分别辖长安以东、长陵以北和渭城以西之地,即今陕西中部。治所在长安。因三个辖区均为京畿之地,故称三辅。 ☚ 雍州 司隶校尉部 ☛ 三辅 三辅三个职级相等,又为帝王亲信的官员的合称。《资治通鉴·晋纪》: “以慕容恪为辅国将军,慕容评为辅弼将军,左长史阳鹜为辅义将军,谓之 ‘三辅’。” ☚ 三事 三正 ☛ 三辅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年)在京城长安(今西安市西北)以东置京兆尹;在长陵(今咸阳市东北)以北置左冯翊;在渭城(治今咸阳市东北)以西置右扶风。三处相当于郡的行政区域。因所辖为京畿之地,故名“三辅”。 三辅 三辅sɑnfu汉代置于关中的三郡,取其辅助京师之意为名。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以长安为中心,分置左、右内史:长安以东为左内史,长安以西为右内史。太初元年(前104),改长安以东为京兆尹,渭城以西为右扶风,长陵以北为左冯翊,谓之三辅,设司隶校尉统领。 ☚ 三家庄村 三渠村 ☛ 三辅 三辅政区名。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以左、右内史、主爵都尉改名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这三个政区是和他们的长官同名的政区。在行政区划上本相当于郡, 由于所辖为京畿之地,故特示尊崇,长官别制美称,不称太守。辖区即以长官的官名为名,不称“郡”。三区合称”三辅”,意即三个畿辅之区。治所同在汉长安城中,辖境相当于陕西中部地区。后世政区虽时有变更, 但直至唐代仍习称今陕西关中为三辅。 ☚ 三秦 司隶校尉部 ☛ 三辅sān fǔ汉朝指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官。《后汉书·百官志》:"其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人,汉初都长安,皆秩中二千石,谓之三辅。中兴都雒阳,更以河南郡为尹,以三辅陵庙所在,不改其号,但减其秩。"十六国前燕以慕容恪为辅国将军、慕容评为辅弼将军、阳骛为辅义将军,也简称三辅。 三辅汉代对长安城及其周围地区的称谓。汉景帝二年(前155),以左、右内史与主爵都尉(原称主爵中尉)为三辅,治所都在长安城中,所辖皆屏翼京师之地,故名。《汉书·景帝纪》:“三辅举不如法令者,皆上丞相、御史请之。”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左、右内史、主爵都尉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长安以东为京兆,长陵以北为左冯翊,渭北以西为右扶风。东汉光武帝(25—57)以后,扶风出治槐里(治今陕西兴平东南),冯翊出治高陵。后世政区虽屡有改置,但直到唐代仍习惯地称陕西中部地区为三辅。 三辅西汉时京畿所在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的合称,辖境当今陕西关中地区。 三辅政区名。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分右内史东半部置京兆尹,改右内史西半部置右扶风,改左内史为左冯翊,治所均在长安,合称三辅,为三个相当于郡的政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