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羌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羌语羌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羌语分布在阿坝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以及北川、丹巴等县部分地区。黑水县部分藏族操羌语。使用羌语的人口约有134200人。分为南部和北部两种方言。南部方言有声调; 北部方言没有声调,但有较为丰富的复辅音声母和辅音韵尾。南部方言有雁门、龙溪、绵池、蒲溪、木卡、桃坪等6种土语,北部方言有镇平、曲谷、回龙、黑虎、渭门、维古、茨木林、麻窝、芦花等9种土语。各方言土语一般都有40个单辅音声母,单元音较为丰富。以虚词和词序为主要语法手段。以北部方言曲谷话为例: 量词比较丰富,一般需和数词或指示代词结合使用; 动词有人称、数、时间、体、态、式、趋向等语法范畴; 词汇大部分是单音节词和由单音节词根组成的合成词,构词方式主要是加附加成分的派生法和用两个或两个以上词根按一定关系合成新词的复合法,重叠词根和拟声则是两种补充方式。北部方言藏语借词较多,南部方言汉语借词较多。 羌语羌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一说属羌语支, 另说属藏语支。分布在四川省阿埧藏族自治州的茂汶羌族自治县和汶川、理县及松潘等地。分南部、北部两种方言。差别较大。以南部方言桃坪话为例: 有四十个单辅音声母,塞音、塞擦音、擦音皆分清浊,有舌根音和小舌音的对立: 有二十四个复辅音声母,分两种结合形式,一种由擦音加塞音、塞擦音或鼻音组成,一种由塞音加擦音组成;有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和带鼻音韵尾的韵母, 其中带鼻音韵尾的韵母多出现在汉语借词中。声调有高平[ 羌语我国羌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理县、松潘县、汶川县及绵阳地区北川县。阿坝州黑水县的部分藏族也使用羌语。使用人口约13万左右。羌语分南北两大方言,每个方言各分5个土语。北部方言土语间基本可以通话,南北方言及南部方言内部各土语间不能通话。方言间语音、语法、词汇都有差别,土语间差别主要在语音上。语音特点是:复辅音较丰富,以二合为主。其中前置辅音加基本辅音构成的复辅音比基本辅音加后置辅音构成的多。南部方言个别地区复辅音已消失。单辅音一般都在40个以上,塞音、塞擦音都分清、浊和清送气3套,塞擦音分舌尖前、卷舌、舌叶、舌面4套,有小舌部位的塞音和擦音。单元音较丰富,北部方言分长短、卷舌与不卷舌对立,南部方言有鼻化与非鼻化对立。复元音韵母以后响为主,由i、 u、 y介音构成。方言间辅音韵尾差别很大,北部方言有40多个辅音韵尾,其中单辅音和复辅音各半,南部方言辅音韵尾已基本消失。由辅音韵尾构成的韵母在北部有300多个,南部一般不足50个。北部方言无声调,有轻重音,南部方言有声调,少的2个,多的6个,有区别词义和语法意义的作用。北部方言还有辅音弱化、清化、换位、元音和谐、脱落、清化、音节脱落、合并等音变现象。语法特点是:屈折形态和粘着形态并存,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词类分名词、代词、数词、量词、谓词、副词、连词、助词、情感词等9类。名词有复数和指小范畴。人称代词分单数、双数和复数,有格范畴,分主格、领格、宾格和施动格,用代词词根元音或辅音的屈折变化表达。量词较丰富,数词和量词的次序是数词在前,量词在后,数词必须和量词结合才能表示事物或行为动作的量。谓词有人称、数、时态、体、式、态、趋向等语法范畴,用词根屈折、添加前后缀、重叠等方式综合表达。存在谓词有类别范畴。结构助词较丰富,有限制、施动、受动、工具、处所、从由、比较、定指等8类,语法作用较大。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宾—谓,名词、代词作定语放在中心词前,性状谓词、数量词作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状语在谓语前。词汇特点是:词汇大部分由单音词或由单音词复合而成的多音节词构成。构词方式以并列、偏正、表述、支配等复合为主,以加词头、词尾或重叠等方式为辅。借词主要来源于汉语,北部方言有一定数量的藏语借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