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宋词《定风波》 - 苏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宋词《定风波》 - 苏轼诗词鉴赏《定风波①·苏轼》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②
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② 常羡人间琢玉郎③,天应乞与点酥娘④。尽道清歌传皓齿⑤,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⑥。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⑦。 ①定风波,词牌名。 ②王定国,王巩,字定国,宰相王旦之孙,与苏轼交密。 ③琢玉郎,“琢玉郎”应指善于相思的多情男子,词中形容王巩。 ④点酥娘,此处指柔奴。 ⑤清歌传皓齿,意指美妙的歌声从唇齿间传出。 ⑥“雪飞”句,意指柔奴的歌能使人的心境归于恬适安静。 ⑦“此心”句,只要心安,便是家乡。此处也代表了苏轼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 此词尽显苏轼词空灵蕴藉,情理交融,旷远清丽的风格。词中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上片总写柔奴的外美,开篇描绘柔奴的天生丽质、晶莹俊秀,使读者对她的外貌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真切而又富于质感的印象。第三句“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这是赞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颂其广博的胸襟。 下片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美。先勾勒她的神态容貌:岭南艰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饴,心情舒畅,归来后容光焕发,更显年轻;“微笑”二字,写出了柔奴归来后的欢欣中透露出的度过艰难岁月的自豪感。“笑时犹带岭梅香”,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陡转,使答语“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深刻隽永。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 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 唐诗宋词中多用梅花象征坚强坚贞、不屈不挠的品格。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写出了梅花最先开放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出了梅花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定风波,参见第99页相关介绍。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其歌妓柔奴(别名寓娘)毅然随行到岭南。定国北归,让柔奴为苏轼劝酒。苏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美她。 ●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与朋友在西湖饮酒赏玩。忽然从远处驶来一条彩舟,舟中有一位三十余岁的淡妆女子,异常美丽。这名女子自报家世:小女子自幼就闻苏大人的高名,今天见到您,真是很荣幸。今天就让我为您演奏一曲,代表我的仰慕之心。说罢,她弹奏了一曲凄婉如诉的乐曲。其外表的风韵娴雅和弹筝技艺的高超,使在座的苏轼等人都为之动容。她献完这支曲子,很诚恳地对苏轼说:“今天能见苏公之面,三生有幸。只求您赐我一首小词,可以作为我终身的荣耀,不知您能否允诺?”苏轼不好驳她的盛情,当即作词一首:《江神子·凤凰山下雨初晴》。 无情未必真豪杰,苏轼在情天词海中徜徉,使他的词愈显灵秀瑰丽。除了歌颂清丽智慧的柔奴(寓娘)之外,苏轼还歌颂过许多美好的女性。 江神子 凤凰山下雨初晴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处,人不见,数峰青。 作者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一朵芙蕖”两句,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下片则重点写音乐。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又隐喻弹筝人有如湘灵之美好。写弹筝人的飘然远逝,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此心安处是吾乡。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 宋词《定风波》 - 苏轼诗词鉴赏《定风波·苏轼》 公旧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①。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②,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③。竹杖芒鞋轻胜马④,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⑤。 料峭春风吹酒醒⑥,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⑦,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①沙湖,地名,今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②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③吟啸,吟诗、长啸。 ④芒鞋,草鞋。 ⑤烟雨,烟波风雨。⑥料峭,形容风力寒冷、尖利。 ⑦潇洒,风雨穿林打叶声。 此词尽显苏轼洒脱不羁、清旷豪放的词风。写作者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作者旷达超脱的胸襟,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首句“穿林打叶”四字颇具听觉和视觉效果,非常形象地描画出了这场雨的来势汹汹,风急雨骤。“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开阔。 过片写雨过天晴的景象。“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相迎”二字见性情。结拍“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从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于读者面前。 这首词构思新巧,以微显巨,以曲笔写胸臆,日常形象和深邃生活哲理的有机融合。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然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人生观。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定风波,唐教坊曲名。始见于后蜀欧阳炯词。又名《卷春空》《定风流》《定风波令》《醉琼枝》。平仄换韵,六十二字。上片五句,三十字,三平韵两仄韵;下片六句,三十二字,四仄韵两平韵。由于句式参差,平仄交错,声律别具特色。另有仄韵体,为柳永创作,一百字,上下片各十一句,六仄韵。 ●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时苏轼正谪居黄州。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让苏轼得了病,幸得善医之麻桥人庞安常细心诊疗,方得痊愈。愈后并偕庞安常同游蕲水郭门外之清泉寺,并有《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一词以记其事。那当然是另外一件事了。但苏轼置得疾而不言,反极言春风春雨与其意趣之联系,则其胸襟之高也是不言而喻了。 借自然景物表达词人面对人生挫折的胸怀,是苏词重要的组成部分。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此词上片写景,景色如画,淡雅凄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奋人心。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著人生的情怀。下阕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豪放浪漫的词人眼里,“雨”是磨砺诗人意志的形象,他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豪迈洒脱。病好之后又于雨后与友人同游清泉寺,写下豪迈诗句。雨在苏轼的词中可谓尽显风流。 古诗中“雨”的意象:打开唐宋诗词作品,到处听得到雨声。雨中多愁,因而雨中多诗。一、雅雨:晏几道《临江仙》中的“微雨燕双飞”。二、愁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三、苦雨:“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四、豪雨:“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与“一蓑烟雨任平生”二句。 一蓑烟雨任平生。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